西方伪史吧 关注:11,173贴子:180,729
  • 15回复贴,共1

是时候打破西方科学的神话外衣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根据吴国盛《“科学”辞源及其演变》(《科学》2015年06期)一文的考证,法文、英文、德文的哲学一词均为“Philosophy(ie)”。
但在19世纪以前,这个词的含义是“知识”,而不是今天人们所理解的“哲学”。
从19世纪开始,“Philosophy”逐渐分化为“Philosophy”与“positivist philosophy”,分别代表“哲学”和“实证哲学”。从此以后,Philosophy才特指“哲学”。
19世纪中叶,“positivist philosophy”再次分化,衍生出自然科学(Natural philosophy【Wissenschaft 科学】)和历史科学(Historical Philosophy【Wissenschaft 科学】)。
正因为如此,1878年出版的《反杜林论》中才会说:
“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仍然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其他一切都归到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实证科学中去了。”
(详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64页)
即,哲学中除了剩下的形式逻辑与辩证法,其他的一切都划归自然科学和实证科学了。
19世纪晚期,来源于汉语“三思”的音译词“Science”出现并取代了“Natural philosophy”一词,成为“自然科学”。
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鸦片战争后不久,1848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艾约瑟(Joseph Edkins,1823年-1905年)来华,先是管理图书,并协助传教士麦都思编写宗教宣传品,后担任伦敦会驻上海代理人。
1851年,艾约瑟与利玛窦、艾儒略、龙华民等耶稣传教士一样,刚来不久就对开封府的(伪)犹太人展开了所谓的研究,如此前赴后继,此举着实令人生疑。
1852年,艾约瑟出版了《华洋和合通书》。
根据浙江大学数学系汪晓勤《艾约瑟:致力于中西科技交流的传教士和学者》一文的考证,墨海书馆另一传教士伟烈亚力在《六合丛谈》(1857年第2号,第14页)中介绍:
“咸丰壬子以来,西士艾约瑟每年作《通书》行世,初名《华洋合和通书》,癸丑年后改名《中西通书》。中西二历上下对列,无吉凶诸神煞,详载礼拜及日月行星诸要事,后必编教中论理之文数首,及格致学数条……”
从上述信息可知,《华洋和合通书》后更名为《中西通书》,从1852年一直编写到1862年,一共有八期(1856、1859和1860三年除外),1863年艾约瑟将其移往天津,止于何年不详。
注意,艾约瑟主编的《中西通书》(Chinese and Western Almanac)中曾有“格致学数条”,是“格致学”,那时还不叫“物理”。
1854年,墨海书馆艾约瑟主持刊印的《中西通书》中特意介绍了牛顿神父的“地球牵引说”,同时还提及:
“可知格物致知之学,必运以精思,验以实测。……不外乎测思也矣。”
精思、测思,再想想,果然是“三思”、“三思吖”(粤语发音)。
“科学”一词的英文单词Science,据说来源于拉丁语Scientia,其对应的葡萄牙语为Ciência,西班牙语为ciencia。
经过一番比较,无论是葡萄牙语,还是西班牙语,其“科学”一词所对应的发音,皆与拉丁文高度相似,仅仅有些许音变而已。


IP属地:安徽1楼2023-11-15 10:08回复


    IP属地:安徽6楼2023-11-15 10:39
    回复
      经过多年中国艺术史和比较文化的研究,密歇根大学中国艺术与文化教授、著名汉学家、艺术史家包华石(Martin Powers),跳出了中西文明对立的怪圈,也破除了欧洲中心主义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误读,他认为:
      “某些标榜为“先进”的观念,并非西方文化的特有或专属。细细追溯西方思潮火种的由来,就会发现,启蒙的种子里亦有中国的分量。”
      现在大行其道的“赛先生(科学)”是从17世纪的欧洲汉学和中国科技发展起来的。
      没有那时的汉学,就不会有什么西方重新命名和细化分类的地理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医学、园艺学、艺术、哲学等等。
      1823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终于将整部《华英字典》出齐,共有六巨册,合计4595页。
      1834年,胡威立神父在大会上正式提出“科学家(scientist)”的概念,从事科学工作的人不在被局限在“自然学家(naturalist)”的特定范畴里,标志着“科学专业化”的一个新的台阶。
      他还在1840年出版的《归纳科学之哲学》(The Philosophy of the Inductive Sciences)一书中提及:对physics(物理学)的cultivator(耕耘者),已经不能用physician这个单词了,所以他造了physicist来称呼的cultivator of physics。
      与此同时,英国传教士麦都思还在上海墨海书馆继续努力,以华夏本土的第一手资料《康熙字典 》作为编撰基础(再参考马礼逊的 《华英字典 》和一位匿名作者编写的《汉拉词典手稿》)于1847年出版了《英华词典》(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
      至此,英语才初步变成一套成熟的、可以记述、表达、承载深奥知识的书面语言体系。
      按照广义的科学定义,科学一般分为五个门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哲学和数学。科学标准一般有六个:客观性、实证性、证伪性、自洽性、适用性和普适性。
      其中,“实证性”即科学理论可以被重复检验;“证伪性”即科学理论是可以、可能被证明是错的;“自洽性”即科学理论不能在逻辑上自相矛盾;“适用性”即科学理论存在其适用范围。
      中国社会对科学至上的观念和迷信就来自“逻辑实证主义”(实际就连哲学中的逻辑概念都是从华夏流传过去的,被莱布尼茨等人引用而已)。
      再次不厌其烦地强调一点:逻辑学源自华夏。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论证公式三段式,和墨子的逻辑论证公式三表法如出一辙。
      墨子三表法是墨子正面论证自己思想观点的基本方法,三表分别是“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表有时又被称为法、仪或法仪,其含义都是指标准和方法。墨子认为,言论必须适合一些标准和仪法。
      墨子提出了检验知识的可靠性规范,制定了真知识的标准。其哲学方法,与实践论最为接近。


      IP属地:安徽8楼2023-11-15 10:41
      回复



        IP属地:安徽9楼2023-11-15 10:45
        回复
          贴字全吞了。唉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3-11-15 10:51
          回复


            IP属地:安徽14楼2023-11-15 10:53
            回复
              根据武汉大学朱传棨《后期墨家对“三表法”的发展与贡献》一文,后期墨家依据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对“三表法”进行了研究,作了修正、补充、完善和发展,创立了“逻辑学”。


              IP属地:安徽15楼2023-11-15 10:54
              回复
                最后,必须要指出的是,即便是“科学”这个词,也不是外来语,早在元朝就已经产生了。
                [元代]王恽所撰《秋涧先生大全集》(四部丛刊景明弘治本)卷第五十二“碑”记载:
                “科学异端,簿书期会。愚者不及,沦于自弃。”


                IP属地:安徽16楼2023-11-15 10:55
                收起回复
                  对,牛顿不就是读了永乐大典才变得这么厉害的嘛!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3-11-15 13:44
                  收起回复
                    牛,继续吹!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3-11-15 15:3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