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报刊行”活动好书、好文推荐。
主 办: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各省(区、市)新闻出版局“全民阅读报刊行”活动协调小组
世界读书日:1995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出决议,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或“世界读书日”),这一天各地的书店都悬挂出醒目的庆祝标志--一本打开的书,中间是一颗心。
择善相从
在人类的智慧长河中,惟有书籍,可以千年如斯地载人悠游,上下求索。历史的伟大经验往往创始于实践,而浓缩于书中。在那一页页或新或旧的卷帙里,人们得以熟悉过往、放眼世界、汲取经验、创造未来。
读书不是新鲜事,书里乾坤各不同。有人读书是为了修身养性,有人读书是为了经世致用;有人从中体悟曼妙的世界,有人由此窥识做人的智慧;有人读一卷而有所悟,有人破万卷而无所得……书岂有二致?读者心境用意不同使然。
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为此,我们特别组织了一组文章,它们的作者从已经退休的教授到刚刚出道的青年,从戏剧的导演到地球科学工作者,从出版家到治学者,无论是职业、年龄还是经历,都大不一样。请他们来谈各自的阅读体验,自然景致万般——这也正是我们的本意:人们不必要求别人如何去阅读,却可以在阅读经验的交流、碰撞之中,择其善者而相从。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读书亦要吃"五谷杂粮" 深入以后应该追求通则
赵畅 来源:《解放日报》
现代生活,让人越吃越精细,于是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便纷至沓来。有医生劝告,每个人平时要常吃点五谷杂粮,有利于改善营养结构。《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中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是药物为治病攻邪之物,其性偏,五谷杂粮对保证人体的营养必不可缺,水果、肉类、蔬菜是必要的补充。饮食如此,读书又何以不是这样呢?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得好:“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每一类书,总有其自己的生命方式、自己的独到发现。读书人若能博读之,定能激发自我的生命潜能,从而在字里行间发现自我、丰富自我、提升自我。
法国数学家塞尔是包揽阿贝尔奖、菲尔兹奖、沃尔夫奖三项大奖的“三冠王”。60岁时,他接受法国记者采访,说:“从童年起,读书就是我的一大爱好……在我喜欢的作家当中,我可以举出圣西门、司汤达、普鲁斯特、吉奥诺、凯诺、尤瑟纳、道尔麦森……”阅读大量文学作品,让塞尔丰富了情感,开阔了思维,拓展了想象,对攻克一个又一个数学堡垒不无益处。从科学角度看,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右脑管形象思维,左脑管逻辑思维,学习文学艺术,有助于开发人的右脑,为左脑的分析、推理、判断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大脑的两半球得以均衡发展,使人的观察敏锐、思维流畅。
读书之所以要“吃点五谷杂粮”,恰如大禹治水,须知天下之脉络。鲁迅先生说得更是形象透彻:“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像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一个人只有将底子打宽夯实,将来才能够目光四射,触类旁通,许多问题才能变成自己心中整体的一部分,而不把孤立的片面的问题当成整体。
更何况,学科知识是相互关联的,这种内在联系使它们互相牵制、互相参照、互相补充、互相阐明,哪一门也不能独立。难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杨义说:“读书的设计是一个立体性、动态性的设计。围绕着某个问题、某种原有优势的拓展,既可以在纵向上涉及古今,又可以在不同层面上涉及中外以及诸种学科。知今不知古,就罕能清理出事物的原理;知古不知今,就罕能悟透事物的意义和它运行的曲线;知中不知外,就容易使自己的知识封闭起来;知外不知中,就容易使自己的知识失去根,变得虚浮空泛。古今中外在某一个问题上进行互参,是读书深入以后应该追求的通则。”
我们不反对“学贵专精,不尚驳杂”的道理,但我们也相信,在这个知识庞杂、世事日繁的社会里,如果专攻一事、专读一类,不及其他,恐怕要成功、要更上一层楼也是极其困难的。
主 办: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各省(区、市)新闻出版局“全民阅读报刊行”活动协调小组
世界读书日:1995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出决议,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或“世界读书日”),这一天各地的书店都悬挂出醒目的庆祝标志--一本打开的书,中间是一颗心。
择善相从
在人类的智慧长河中,惟有书籍,可以千年如斯地载人悠游,上下求索。历史的伟大经验往往创始于实践,而浓缩于书中。在那一页页或新或旧的卷帙里,人们得以熟悉过往、放眼世界、汲取经验、创造未来。
读书不是新鲜事,书里乾坤各不同。有人读书是为了修身养性,有人读书是为了经世致用;有人从中体悟曼妙的世界,有人由此窥识做人的智慧;有人读一卷而有所悟,有人破万卷而无所得……书岂有二致?读者心境用意不同使然。
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为此,我们特别组织了一组文章,它们的作者从已经退休的教授到刚刚出道的青年,从戏剧的导演到地球科学工作者,从出版家到治学者,无论是职业、年龄还是经历,都大不一样。请他们来谈各自的阅读体验,自然景致万般——这也正是我们的本意:人们不必要求别人如何去阅读,却可以在阅读经验的交流、碰撞之中,择其善者而相从。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读书亦要吃"五谷杂粮" 深入以后应该追求通则
赵畅 来源:《解放日报》
现代生活,让人越吃越精细,于是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便纷至沓来。有医生劝告,每个人平时要常吃点五谷杂粮,有利于改善营养结构。《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中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是药物为治病攻邪之物,其性偏,五谷杂粮对保证人体的营养必不可缺,水果、肉类、蔬菜是必要的补充。饮食如此,读书又何以不是这样呢?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得好:“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每一类书,总有其自己的生命方式、自己的独到发现。读书人若能博读之,定能激发自我的生命潜能,从而在字里行间发现自我、丰富自我、提升自我。
法国数学家塞尔是包揽阿贝尔奖、菲尔兹奖、沃尔夫奖三项大奖的“三冠王”。60岁时,他接受法国记者采访,说:“从童年起,读书就是我的一大爱好……在我喜欢的作家当中,我可以举出圣西门、司汤达、普鲁斯特、吉奥诺、凯诺、尤瑟纳、道尔麦森……”阅读大量文学作品,让塞尔丰富了情感,开阔了思维,拓展了想象,对攻克一个又一个数学堡垒不无益处。从科学角度看,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右脑管形象思维,左脑管逻辑思维,学习文学艺术,有助于开发人的右脑,为左脑的分析、推理、判断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大脑的两半球得以均衡发展,使人的观察敏锐、思维流畅。
读书之所以要“吃点五谷杂粮”,恰如大禹治水,须知天下之脉络。鲁迅先生说得更是形象透彻:“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像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一个人只有将底子打宽夯实,将来才能够目光四射,触类旁通,许多问题才能变成自己心中整体的一部分,而不把孤立的片面的问题当成整体。
更何况,学科知识是相互关联的,这种内在联系使它们互相牵制、互相参照、互相补充、互相阐明,哪一门也不能独立。难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杨义说:“读书的设计是一个立体性、动态性的设计。围绕着某个问题、某种原有优势的拓展,既可以在纵向上涉及古今,又可以在不同层面上涉及中外以及诸种学科。知今不知古,就罕能清理出事物的原理;知古不知今,就罕能悟透事物的意义和它运行的曲线;知中不知外,就容易使自己的知识封闭起来;知外不知中,就容易使自己的知识失去根,变得虚浮空泛。古今中外在某一个问题上进行互参,是读书深入以后应该追求的通则。”
我们不反对“学贵专精,不尚驳杂”的道理,但我们也相信,在这个知识庞杂、世事日繁的社会里,如果专攻一事、专读一类,不及其他,恐怕要成功、要更上一层楼也是极其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