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正规出版社出...吧 关注:10贴子:416
  • 0回复贴,共1

《佛渡有缘人:佛法与人生智慧》吴光远/叶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1章
方便法门——直指人心,顿悟成佛
读佛经故事,悟佛法智慧
卷首语
禅,梵名禅那,是一种禅定的方法。禅宗,因主张以禅来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所谓众生心性的本原(佛性、自我)为主旨。相传其传法世系是菩提达摩、慧可、僧粲、道信、弘忍。弘忍的弟子神秀和慧能,前者主张渐悟,后者主张顿悟,并分别在北方和南方弘法,形成“南顿”、“北渐”两派。后来,慧能的南宗取代了北宗,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所以说,慧能是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慧能禅宗是中国佛教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宗派,也是中国佛教的最高成就。
禅宗的全部主张可以用《坛经》里的四句话来概括: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我们不妨从下面这则故事来领悟禅宗教义——
一次,有僧问赵州:“听说您曾亲见过南泉和尚,是吗?”
南泉是赵州的老师,在这儿比作成佛作祖的意思。
赵州答道:“镇州产的大萝卜。”
僧又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赵州答:“老僧在青州做了一领布衫,重七斤。”
又有僧问赵州:“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赵州答:“庭前柏树子。”
与此相同的是,有僧问河山良价“什么是佛”,河山回答“麻三斤”。道悟问石头禅师:“什么是禅?”答:“砖瓦。”又问:“什么是道?”答:“木头。”
从表面看,赵州的回答与僧人的提问毫不相干,甚至根本不能算是回答。因为当我们提出这种问题时,总想对“成佛作祖”或“一归何处”或“祖师之意”加以界说。但赵州禅师忽然提到了“大萝卜”、“布衫”、“柏树子”,前两者可能是赵州忽然想到的,而庭前的柏树子则正好被他看到。当然,这些东西也可以换成别的,比如麻、砖瓦或木头之类。但它们一定都是日常生活之物。生活中的大萝卜、布衫、柏树子、砖瓦、木头就是禅,就是道!
生活即是禅,禅不离生活。我们不能离开生活去另觅什么禅、佛。《心经》更是开门见山地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可见,很多人都把佛教看作是消极避世的,其实这是个误解。“远离红尘,遁入空门”,只是佛教的较低层次。在禅宗看来,真正的空门就是红尘,红尘就是空门,而不是红尘以外另有空门。因此,在红尘中须持一颗平常心,佛就在我们吃饭穿衣、情色男女的日常生活中。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没有必要再对寺庙里供着的泥菩萨五体投地了。
因此,禅宗最后提醒人们“平常心是道”,也就是要人们在平常心中去悟道。如果一味地想通过求佛来悟道,那么佛也是魔;如果想通过阅读经书来悟道,那么这些佛经也就是魔。它们不仅不利于我们悟道,相反,只会让我们离道越来越远。
所以,很多禅师悟出这一点后,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极其洒脱,甚至宁可破规犯戒,也要获得一个“自由身”。比如遇贤禅师有“酒仙”之称,喝醉了就自编自唱:“一六二六,其事已足;一九二九,我要吃酒……只要吃些酒子,所以倒街卧路。死后却是娑婆,不愿超生净土。何以故?西方净土无酒酤。”西天净土买不到酒喝,所以还要投生在现实世界中。
这就是觉悟,真正的觉悟。
——吴光远
“佛性”并无南北之分
六祖慧能初见五祖弘忍时,曾有如下一段问答:
弘忍问:你是哪里人?来这里做什么?
慧能答:弟子是岭南人,来到这里,想求“作佛”!
弘忍说:你是岭南人,哪里能做“作佛”!
慧能说: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弟子身与和尚身虽然不一样,“佛性”却并没有什么两样!
弘忍听到慧能的对答,暗暗吃惊,觉得这个人很有“慧根”,便把他留了下来。但只让慧能做“行者”,也就是并未正式出家,还只是在厨房里干杂活的“临时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1-02 15:5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