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仁”俗称苡米、薏珠子,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又是常吃的药食同源的食物。关于它,有一个叫“薏苡明珠”的故事。
相传东汉时期,南方一带流行瘴气,患病的人手足麻木、下肢浮肿、进而发展为全身肿胀,由于病多从下肢起,故中医称之为“脚气病”。
号称“伏波将军”的马援,奉汉光武帝刘秀之命,率兵远征广西,平息南疆之乱。军中士卒都是北方人,染此病者颇多,仗也不能打。马援只好下令安营扎寨,请随军郎中诊治,可随军郎中从没治过这种病,眼看患病将士日益增多,马援便下令贴告示:“只要有人献方能治这种病,悬赏白银五百两。”,告示贴在大营门外,可是一天,二天,三天过去了,没见有人来献方。一直等到第七天,才见一个手拿着一根打狗棍的乞丐来到营门外,看了告示后将它揭下来。于是士兵们将乞丐带到大营内,马援便问:“你有何妙方?”乞丐笑一笑,从讨饭罐里拿出一把像珠子一样的东西说:这叫“慧珠子”,也叫“薏苡仁”,这边田里都有种植。用它煎汤,喝完后就会好的。马援半信半疑,遂让士兵采集一些来试一试。可没想到,这个乞丐献的方子,治瘴真灵验,患病的士兵服了薏苡仁汤后很快全好了。马援非常高兴,准备拿出五百两银子重谢乞丐,可是乞丐却不知去向了。
马援平定南疆凯旋时,带回几车薏苡仁种子,准备在北方种植。谁知此事被好事者诬告为搜刮大量明珠,要请皇上治罪,但整个朝野都认为这是一宗冤案,故把它称为“薏苡之谤”。白居易也曾写有“薏苡谗忧马伏波”之诗句。
后人为纪念这位清廉奉公的将军,便把那座山称为“伏波山”,山中的洞称为“还珠洞”。这就是现今桂林漓江畔上“伏波胜境”,而“薏苡仁”也就有了“薏珠子”的美誉了。
相传东汉时期,南方一带流行瘴气,患病的人手足麻木、下肢浮肿、进而发展为全身肿胀,由于病多从下肢起,故中医称之为“脚气病”。
号称“伏波将军”的马援,奉汉光武帝刘秀之命,率兵远征广西,平息南疆之乱。军中士卒都是北方人,染此病者颇多,仗也不能打。马援只好下令安营扎寨,请随军郎中诊治,可随军郎中从没治过这种病,眼看患病将士日益增多,马援便下令贴告示:“只要有人献方能治这种病,悬赏白银五百两。”,告示贴在大营门外,可是一天,二天,三天过去了,没见有人来献方。一直等到第七天,才见一个手拿着一根打狗棍的乞丐来到营门外,看了告示后将它揭下来。于是士兵们将乞丐带到大营内,马援便问:“你有何妙方?”乞丐笑一笑,从讨饭罐里拿出一把像珠子一样的东西说:这叫“慧珠子”,也叫“薏苡仁”,这边田里都有种植。用它煎汤,喝完后就会好的。马援半信半疑,遂让士兵采集一些来试一试。可没想到,这个乞丐献的方子,治瘴真灵验,患病的士兵服了薏苡仁汤后很快全好了。马援非常高兴,准备拿出五百两银子重谢乞丐,可是乞丐却不知去向了。
马援平定南疆凯旋时,带回几车薏苡仁种子,准备在北方种植。谁知此事被好事者诬告为搜刮大量明珠,要请皇上治罪,但整个朝野都认为这是一宗冤案,故把它称为“薏苡之谤”。白居易也曾写有“薏苡谗忧马伏波”之诗句。
后人为纪念这位清廉奉公的将军,便把那座山称为“伏波山”,山中的洞称为“还珠洞”。这就是现今桂林漓江畔上“伏波胜境”,而“薏苡仁”也就有了“薏珠子”的美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