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放假的时候了,不知道自己现在又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间段,我敬佩的作家像略萨,和我一样的年纪,他做的是关乎国家安危的大事,这是我虽然向往但又难以想象的,因为于我而言,似乎每个年龄段都像是一个不上不下的时间。可能不同性格的人眼中的大事都是不同的,懦弱的人也没有毅力把国家大事当作远大目标,但老生常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大事,谁的大事又是对的,怎么又能算对的?做大事者不多见,但为做大事而争辩的人举目皆是,社会有道德的时代洪流,人们做事都像有一个经验的标准,可是当生活成了标准的生活,就能走上做大事的正轨上了吗?什么是大事,谁又能实现遵循社会道德标准的生活?
这种事从来都是很难想明白的,因为思来想去,最后都会成为掩盖道德缺点的规矩。在我看来,正如不同人眼中的国家危难的性质是不同的,什么是大事也基于性格的前提下,至于性格的前提是什么先不谈。大事就是人自己的事业,是要用时间去完成的,这么看来,大事就是做的事的意义的方向。做事没有意义就会觉得迷茫,只有有了意义才能做下去,但怎么样才有意义又很难说清。社会道德的标准就是人直觉上的意义,但意义不能只靠自觉,不创造意义,怎么说活过一世。创造意义,就代表脱离社会道德的标准,也许是自己重新制定一个标准,但这也说明了,人要做自己的大事,就一定不是和社会道德的标准一模一样的,虽然不是一定背道而驰,但一定是不可到达的。只不过目前我能想到的大事,依然脱离不了原先的标准,因为任何真正的大事都会增补完善社会的道德标准,最后与新的做大事者咫尺天涯。所以任何标准都是死的,什么是大事依然要待商榷。
无论做什么事,对于结果来说,一定是行动大于思考。现在的我并没有脱离社会道德标准去做大事的行动力,思考的本质只是思想的争辩,而我的思想也没有超脱个人的范畴,所以不会有什么结果。什么是大事,这类人生问题很难想明白就是因为这些事不是个人的,为多少人、为什么人做大事,也不是能时时刻刻掌控的,现在的我之所以想这些,大概就是想认清自己的动机,找到一个做大事的理由。
假如从一部作品上,初看被带入受害者的立场,细看又来到了施害者的立场,最后发觉自己的立场在两者之上,受害与施害都在自己的思想觉悟里,那么只考虑受害者的弱势,只谴责施害者的道德又有什么意义?可是每当发现了问题在自己,想要从自己来改变过多与过少的现状,视线里又会看到自己成了受害或施害的一方,现实与想象交织在一起,往前看的人认识到过多与过少的根本都在自身时,又只有把自己当作过少的一方才能前进。世界上似乎只有受害者,所以才会有那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
这种事从来都是很难想明白的,因为思来想去,最后都会成为掩盖道德缺点的规矩。在我看来,正如不同人眼中的国家危难的性质是不同的,什么是大事也基于性格的前提下,至于性格的前提是什么先不谈。大事就是人自己的事业,是要用时间去完成的,这么看来,大事就是做的事的意义的方向。做事没有意义就会觉得迷茫,只有有了意义才能做下去,但怎么样才有意义又很难说清。社会道德的标准就是人直觉上的意义,但意义不能只靠自觉,不创造意义,怎么说活过一世。创造意义,就代表脱离社会道德的标准,也许是自己重新制定一个标准,但这也说明了,人要做自己的大事,就一定不是和社会道德的标准一模一样的,虽然不是一定背道而驰,但一定是不可到达的。只不过目前我能想到的大事,依然脱离不了原先的标准,因为任何真正的大事都会增补完善社会的道德标准,最后与新的做大事者咫尺天涯。所以任何标准都是死的,什么是大事依然要待商榷。
无论做什么事,对于结果来说,一定是行动大于思考。现在的我并没有脱离社会道德标准去做大事的行动力,思考的本质只是思想的争辩,而我的思想也没有超脱个人的范畴,所以不会有什么结果。什么是大事,这类人生问题很难想明白就是因为这些事不是个人的,为多少人、为什么人做大事,也不是能时时刻刻掌控的,现在的我之所以想这些,大概就是想认清自己的动机,找到一个做大事的理由。
假如从一部作品上,初看被带入受害者的立场,细看又来到了施害者的立场,最后发觉自己的立场在两者之上,受害与施害都在自己的思想觉悟里,那么只考虑受害者的弱势,只谴责施害者的道德又有什么意义?可是每当发现了问题在自己,想要从自己来改变过多与过少的现状,视线里又会看到自己成了受害或施害的一方,现实与想象交织在一起,往前看的人认识到过多与过少的根本都在自身时,又只有把自己当作过少的一方才能前进。世界上似乎只有受害者,所以才会有那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