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双修的真谛是什么
清末内丹学家黄元吉,有一段关于“动处炼性,静处炼命”的谈话,对身心修炼很有启发和帮助。
他说:“昔人云:“动处炼性,静处炼命。”二语已包括性命双修之要,独惜人不知耳。
接下来他便对此作了具体说明。(引文均见《乐育堂语录》)本文拟对他的说明,再作一些阐释。
一、关于修性和修命
图片
图片
什么叫性?什么叫命?
性是指人的灵明慧觉,命是指人的气血身躯。性即是心性、精神;命即是生命、躯体。《性命圭旨》说:“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谓之命?先天至精,一气氤氲是也。”又说:“性之造化系于心,命之造化系于身。”人的性命实际上就是精神与躯体的结合体。性是命的主宰,命是性的基础。为此,我们既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炼养,也要重视生理肌体的炼养。性命双修正是内丹功的基本炼养原则。
北宋著名道士张伯端说:“道家以命宗立教,故详言命而略言性;释氏以性宗立教,故详言性而略言命。”张氏认为两者均有失偏颇,故唯有性命双修最为上乘。这是内丹家的共识。内丹修炼不但要求六门紧闭,六根清净,彻底与外部世界隔绝,而且有固定的时空模式和规范化的心理运演手段,但黄元吉说的“动处炼性,静处炼命”,却提出了一个与前者全然不同的修炼方式。这种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在日常生活当中,随时随处进行性命的修炼。
这是将气功与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之良法。所谓“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如同《入药镜》所说:“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
二、关于“动处炼性”
图片
图片
黄元吉说,“动处炼性”的这个“动”,“乃有事应酬之谓”。“要知此有事之时,即是用功修炼之时”。
接着他便进行具体的解说:“我于此时,视听言动,必求中礼;喜怒哀乐,必求中节;子臣弟友,必求尽道;衣服饮食,必求适宜。如此随来随应,随应随忘,已前不思,过后不忆。当前称物平施,毫无顾虑计较。”此外,还要“对境而有返勘之念”,“稍有念动欲起,人不指责于己,即己亦有不自安之处”。
黄元吉认为“我无欲而心自定,心定而性自定,炼性之功莫此为最。”黄元吉这段文字既提出了“动处炼性”的原则要求,又谈到具体的心理操作。
1.“动处炼性”的原则要求
(1)从主体的主观角度看,“动处炼性”要求做到“视听言动,必求中礼。喜怒哀乐,必求中节”。所谓“视听言动,必求中礼”是指“有事应酬”时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社会的规范,要遵守社会的基本规则。一个人在日常处理各种事务的活动中,如能随时注意“中礼”,这既能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且易于与别人和谐相处,并受到别人的尊重和欢迎。这样,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祥和、安泰、愉悦之情。这样的内心体验,正是对“性”的很好修炼。
这是从思想道德修养方面提出的要求。“喜怒哀乐,必求中节”,则是从感情活动方面提出的要求。这句话源自《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意谓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内心是一种非常宁静的本源状态,这就叫“中”。人们在处理各种事务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情绪变化,并在表情、言语、行动诸方面表现出来。如果表现出来的情绪,能符合法度常理,并且合乎节度,这就叫“和”。因为人们在“有事应酬”时,难免会产生各种情绪,这时最重要的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既要让情绪的内涵不违背法度常规,又要让情绪的表现有所节制,适时适度。情绪的失控,不但会严重破坏自身的免疫力,而且还会造成人际问的不和,从而加剧自身的情绪失控。喜怒哀乐如能“中节”,便会始终保持一种和谐、安泰、淡定的心态。保持这样的心态,便是对“性”的很好修炼。
(2)从人际关系方面来看,“动处炼性”要求做到“子臣弟友,必求尽道”。所谓人际关系包括亲情关系、朋友关系和一般社会关系(包括同事关系和临时的工作、事务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时,如能遵守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各种规则,这便是“尽道”的表现。比如说,在亲情方面,要做到孝敬长辈,爱护同辈,关怀下辈;在朋友关系方面,要做到亲切的关心,热情的帮助;在一般社会关系方面,要做到诚信、谦逊、宽容。
如能做到这一些,不但提升了自己的人品,而且还会得到别人的友善回馈。这样,内心便会产生一种温暖感、满足感和恬适感。这样的内心体验,便是对“性”的很好修炼。
(3)从个人的生活角度看,“动处炼性”要求做到“衣服饮食,必求适宜”。这是强调一个人对日常物质生活的要求,应该适度,不要奢求,不要攀比,不要追求时尚。这样,就能始终保持一种淡泊、恬静的心态。
反之,如果不加控制,一味追求物质享受,
清末内丹学家黄元吉,有一段关于“动处炼性,静处炼命”的谈话,对身心修炼很有启发和帮助。
他说:“昔人云:“动处炼性,静处炼命。”二语已包括性命双修之要,独惜人不知耳。
接下来他便对此作了具体说明。(引文均见《乐育堂语录》)本文拟对他的说明,再作一些阐释。
一、关于修性和修命
图片
图片
什么叫性?什么叫命?
性是指人的灵明慧觉,命是指人的气血身躯。性即是心性、精神;命即是生命、躯体。《性命圭旨》说:“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谓之命?先天至精,一气氤氲是也。”又说:“性之造化系于心,命之造化系于身。”人的性命实际上就是精神与躯体的结合体。性是命的主宰,命是性的基础。为此,我们既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炼养,也要重视生理肌体的炼养。性命双修正是内丹功的基本炼养原则。
北宋著名道士张伯端说:“道家以命宗立教,故详言命而略言性;释氏以性宗立教,故详言性而略言命。”张氏认为两者均有失偏颇,故唯有性命双修最为上乘。这是内丹家的共识。内丹修炼不但要求六门紧闭,六根清净,彻底与外部世界隔绝,而且有固定的时空模式和规范化的心理运演手段,但黄元吉说的“动处炼性,静处炼命”,却提出了一个与前者全然不同的修炼方式。这种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在日常生活当中,随时随处进行性命的修炼。
这是将气功与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之良法。所谓“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如同《入药镜》所说:“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
二、关于“动处炼性”
图片
图片
黄元吉说,“动处炼性”的这个“动”,“乃有事应酬之谓”。“要知此有事之时,即是用功修炼之时”。
接着他便进行具体的解说:“我于此时,视听言动,必求中礼;喜怒哀乐,必求中节;子臣弟友,必求尽道;衣服饮食,必求适宜。如此随来随应,随应随忘,已前不思,过后不忆。当前称物平施,毫无顾虑计较。”此外,还要“对境而有返勘之念”,“稍有念动欲起,人不指责于己,即己亦有不自安之处”。
黄元吉认为“我无欲而心自定,心定而性自定,炼性之功莫此为最。”黄元吉这段文字既提出了“动处炼性”的原则要求,又谈到具体的心理操作。
1.“动处炼性”的原则要求
(1)从主体的主观角度看,“动处炼性”要求做到“视听言动,必求中礼。喜怒哀乐,必求中节”。所谓“视听言动,必求中礼”是指“有事应酬”时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社会的规范,要遵守社会的基本规则。一个人在日常处理各种事务的活动中,如能随时注意“中礼”,这既能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且易于与别人和谐相处,并受到别人的尊重和欢迎。这样,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祥和、安泰、愉悦之情。这样的内心体验,正是对“性”的很好修炼。
这是从思想道德修养方面提出的要求。“喜怒哀乐,必求中节”,则是从感情活动方面提出的要求。这句话源自《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意谓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内心是一种非常宁静的本源状态,这就叫“中”。人们在处理各种事务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情绪变化,并在表情、言语、行动诸方面表现出来。如果表现出来的情绪,能符合法度常理,并且合乎节度,这就叫“和”。因为人们在“有事应酬”时,难免会产生各种情绪,这时最重要的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既要让情绪的内涵不违背法度常规,又要让情绪的表现有所节制,适时适度。情绪的失控,不但会严重破坏自身的免疫力,而且还会造成人际问的不和,从而加剧自身的情绪失控。喜怒哀乐如能“中节”,便会始终保持一种和谐、安泰、淡定的心态。保持这样的心态,便是对“性”的很好修炼。
(2)从人际关系方面来看,“动处炼性”要求做到“子臣弟友,必求尽道”。所谓人际关系包括亲情关系、朋友关系和一般社会关系(包括同事关系和临时的工作、事务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时,如能遵守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各种规则,这便是“尽道”的表现。比如说,在亲情方面,要做到孝敬长辈,爱护同辈,关怀下辈;在朋友关系方面,要做到亲切的关心,热情的帮助;在一般社会关系方面,要做到诚信、谦逊、宽容。
如能做到这一些,不但提升了自己的人品,而且还会得到别人的友善回馈。这样,内心便会产生一种温暖感、满足感和恬适感。这样的内心体验,便是对“性”的很好修炼。
(3)从个人的生活角度看,“动处炼性”要求做到“衣服饮食,必求适宜”。这是强调一个人对日常物质生活的要求,应该适度,不要奢求,不要攀比,不要追求时尚。这样,就能始终保持一种淡泊、恬静的心态。
反之,如果不加控制,一味追求物质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