铧子,一个以矿产资源丰富而闻名的小镇,位于辽阳市灯塔东部。小镇的中部,横亘着一座颇具传奇色彩的大山——磨旗山,这座南北走向的磨旗山,就像是一道天然的分界线,把铧子分隔成了东西两个世界。而山中那人工开凿的铧子岭,又像是一条纽带,将“东西两个世界”紧紧拉扯到了一起。
铧子岭,开凿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这也是凝聚着铧子人智慧和汗水的一项宏伟工程。时至今日,老铧子人每每想起开凿铧子岭的那段岁月,仍会发出阵阵感叹。而那段传奇的往事,也成为了一座丰碑,屹立在每一位铧子人的心中。
1948年,铧子地区获得了解放,同时建立起境内第一个镇——铧子镇。作为本地支柱企业的烟台煤矿,更是焕发起了勃勃生机,煤炭产量蒸蒸日上,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或孤身一人,或携家带口,从四面八方奔赴到这座火热的矿山。烟台煤矿的蓬勃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铧子地区经济的繁荣。铧子市场,逐渐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集贸中心。每逢集日,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都会把这里挤得水泄不通。这些人群中,当属从东边过来的最为不易,一座磨旗山,就像是一个庞然大物,横在了铧子镇内与东部地区之间,那里的人们想要到镇上,就必须得从这个“庞然大物”的身上翻越过来。行人还好说,更难的是那些赶车人,为了安全,他们只能选择坡缓的地方盘旋而行。即使这样,还是得加上一百个小心,上坡时车老板儿不停地摇晃着鞭子,下坡时则是把车闸勒得嘎嘎响,唯恐哪下不留神来个马仰车翻。
交通的不便,严重阻碍了铧子东部的发展。地区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怎奈当时的铧子刚刚解放,正处于百废待兴之际,一时也无法腾出人力物力来解决这一难题。
铧子岭,承载了我无数的童年回忆。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当时自己还是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常跟随大人从当时居住的矾盛村去黄堡村的爷爷家,而这座铧子岭是我们每次旅行的必经之地。每当走到铧子岭南坡下的转盘时,我的眼睛就开始不够用了,感觉车好像一下子多了起来,不时有车辆从身旁呼啸而过,绕着道中间那个“圓盘”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后,朝远方飞奔而去。就在“圓盘”的上方,立着一个很具时代特色的建筑物。那建筑物面东背西,下半部分呈石碑形状,上半部分则为国徽形状,石碑的南北两侧还分别刻着“向雷锋同志学习”和“为人民服务”。每次走到这里,我都想跑过去看个究竟,可大人们对它好像并不那么感兴趣,只要我脚步稍微往道中间移动一点,就会立马被拖回来。
再向前走不远,就到了铧子岭下。行走在石壁之间,总是不由自主地左右张望,看着石壁上那一块块“张牙舞爪”的石头,吓得我赶紧往道中间躲,唯恐那些凸起的石头会突然掉下来砸到自己。
时间来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一项开凿铧子岭的工程终于在人们的期盼声中打响了。勤劳的建设者们,不分昼夜地忙碌在工地上,他们凭借着手中简陋的工具,还有那战天斗地的钢铁意志,硬是把个磨旗山拦腰切成了南北两段。工程竣工了,人民群众载歌载舞欢庆着。铧子岭的开凿成功,不仅满足了人们通行的需求,也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发展。为了纪念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还特意刻制了一座石碑,立在两岭之间,碑文是:跃进时代群英雄,开山劈岭畅交通。
由于条件所限,最初的铧子岭路面高度仍未达到人们心目中的理想要求,路面和两旁的石壁更是坑洼不平。为了进一步满足人民的需求,1966年3月,又是在这个铧子岭下,一场轰轰烈的降岭工程打响了。这次,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降岭17米,并修筑了宽12米、长416米的沙石路。至于为什么没把铧子岭中间的坡路夷为平地,有一种说法,那就是出于镇内安全的考虑,因为铧子的地势为东高西低,东部是连绵的群山,如果一旦发生山洪,这个坡可以起到阻挡的作用,防止山洪冲到铧子镇内。
铧子岭,开凿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这也是凝聚着铧子人智慧和汗水的一项宏伟工程。时至今日,老铧子人每每想起开凿铧子岭的那段岁月,仍会发出阵阵感叹。而那段传奇的往事,也成为了一座丰碑,屹立在每一位铧子人的心中。
1948年,铧子地区获得了解放,同时建立起境内第一个镇——铧子镇。作为本地支柱企业的烟台煤矿,更是焕发起了勃勃生机,煤炭产量蒸蒸日上,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或孤身一人,或携家带口,从四面八方奔赴到这座火热的矿山。烟台煤矿的蓬勃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铧子地区经济的繁荣。铧子市场,逐渐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集贸中心。每逢集日,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都会把这里挤得水泄不通。这些人群中,当属从东边过来的最为不易,一座磨旗山,就像是一个庞然大物,横在了铧子镇内与东部地区之间,那里的人们想要到镇上,就必须得从这个“庞然大物”的身上翻越过来。行人还好说,更难的是那些赶车人,为了安全,他们只能选择坡缓的地方盘旋而行。即使这样,还是得加上一百个小心,上坡时车老板儿不停地摇晃着鞭子,下坡时则是把车闸勒得嘎嘎响,唯恐哪下不留神来个马仰车翻。
交通的不便,严重阻碍了铧子东部的发展。地区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怎奈当时的铧子刚刚解放,正处于百废待兴之际,一时也无法腾出人力物力来解决这一难题。
铧子岭,承载了我无数的童年回忆。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当时自己还是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常跟随大人从当时居住的矾盛村去黄堡村的爷爷家,而这座铧子岭是我们每次旅行的必经之地。每当走到铧子岭南坡下的转盘时,我的眼睛就开始不够用了,感觉车好像一下子多了起来,不时有车辆从身旁呼啸而过,绕着道中间那个“圓盘”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后,朝远方飞奔而去。就在“圓盘”的上方,立着一个很具时代特色的建筑物。那建筑物面东背西,下半部分呈石碑形状,上半部分则为国徽形状,石碑的南北两侧还分别刻着“向雷锋同志学习”和“为人民服务”。每次走到这里,我都想跑过去看个究竟,可大人们对它好像并不那么感兴趣,只要我脚步稍微往道中间移动一点,就会立马被拖回来。
再向前走不远,就到了铧子岭下。行走在石壁之间,总是不由自主地左右张望,看着石壁上那一块块“张牙舞爪”的石头,吓得我赶紧往道中间躲,唯恐那些凸起的石头会突然掉下来砸到自己。
时间来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一项开凿铧子岭的工程终于在人们的期盼声中打响了。勤劳的建设者们,不分昼夜地忙碌在工地上,他们凭借着手中简陋的工具,还有那战天斗地的钢铁意志,硬是把个磨旗山拦腰切成了南北两段。工程竣工了,人民群众载歌载舞欢庆着。铧子岭的开凿成功,不仅满足了人们通行的需求,也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发展。为了纪念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还特意刻制了一座石碑,立在两岭之间,碑文是:跃进时代群英雄,开山劈岭畅交通。
由于条件所限,最初的铧子岭路面高度仍未达到人们心目中的理想要求,路面和两旁的石壁更是坑洼不平。为了进一步满足人民的需求,1966年3月,又是在这个铧子岭下,一场轰轰烈的降岭工程打响了。这次,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降岭17米,并修筑了宽12米、长416米的沙石路。至于为什么没把铧子岭中间的坡路夷为平地,有一种说法,那就是出于镇内安全的考虑,因为铧子的地势为东高西低,东部是连绵的群山,如果一旦发生山洪,这个坡可以起到阻挡的作用,防止山洪冲到铧子镇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