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145贴子:2,984,691
  • 19回复贴,共1

撄宁、心斋、坐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认为“撄宁”“心斋”“坐忘”是庄子修心养性的三宝。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03-23 18:38回复
    虎吹死一户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撄宁】
    《庄子·大宗师》“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 撄宁者,撄而后成者也。”
    “大宗师”有人理解为“道”,有人理解为“得道的人”。在庄子眼里,得道之人“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和不生不死。”
    真正的“大宗师”超越了是对生与死、存在与非存在相对概念的超越。生与死是相对的,都是变化无常的表现形式。真正的“道”超越了这些相对性,因此在道的视角下,生不一定是生,死不一定是死。
    而撄宁——一种不受外界事物的纷扰,保持心境的宁静的功夫。
    庄子在《大宗师》中通过“南伯子葵问女偊”的故事,阐述了得道之人的境界在空间上遗忘万物,时间上遗忘古今,最后遗忘自身、了却生死、超越古今,不受任何时空制约。真正实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无古无今、不生不死。
    庄子这个方法和《老子》的“合其光、痛其尘”,“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简言之,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一切外物影响,为的是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我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4-03-23 19:14
    收起回复
      【心斋】
      心斋出自《庄子·人间世》,借用了“孔子与颜回对话”的故事。
      心斋是指摒除杂念,单纯的内在、精神性的虚静境界。
      庄子认为,耳和心在感知外物时,有“彼我”“是非”之别。实际上,在《齐物论》中庄子已经阐述,“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即“彼我”等客体主体无法分割的。
      庄子认为,气则虚无恬淡,处于万物之中而不与之分别、冲突。因此应使心变得如气一般虚无,却不与之分别、对立。心游离于事物之外,摆脱事物的限制与影响,这便是 “心斋”。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4-03-23 19:24
      回复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4-03-23 19:25
        回复
          【坐忘】
          同样出自《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谓坐忘。” 是指人忘记外界一切事物,甚至忘记自身感官与形体的存在。
          坐忘,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要求放下一切社会的束缚和个人的执着,包括名利、地位、身体乃至于自我意识,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宇宙的合一。
          “坐忘无乎身之所极,神无乎舍自之所息。”这是一种彻底的自我放空,通过坐忘,人的内心可以达到极致的宁静和自由,与道合一。
          综上,“撄宁、心斋、坐忘”三个概念体现了庄子哲学中的核心思想:追求内心的自由、与自然和谐相处、超越世俗的束缚。通过实践这些方法,人可以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和自由,实现与宇宙与万物甚至与自我的和谐统一。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4-03-23 19:31
          回复
            受教了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4-03-23 22:06
            回复
              莊子的“吾”,是誰?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4-03-23 22:19
              回复
                在下也遍览了各教派的经典,其实是用不同的语言讲一个事。同样是以见自己的光明为契入口。见自已的光明佛家为见性,基督教为圣灵降监于身,道家儒家或称心光,光明等。修行的方式虽然多种,但总结起来也只有一条道, 离身去形,离心除识。道家老君曰:去形离智,神同形合,同于大道。(老君西升经二十六章),佛家,离五阴,除六尘,离心意意思,入如来自在法身。基督教,尽心尽性尽意,(克已),除掉地上的肢体。简单的说就是除掉小我,归向真我大我。目的是和睦共处,爱人如己,天下为公,除私欲立公义,立仁竖德。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4-03-23 22:26
                回复
                  通过依教法修行,都能看到自身的光明,那光明是真的,人人都能设法见到,祂就在每个人的身上,这光就是灵。从光是从道而来也于道同在。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4-03-23 22:33
                  回复
                    看来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与道同频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3-23 22:38
                    回复
                      分享拙见,撄宁误解了。
                      结合前文,撄宁应该是“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犹守而告”这一过程。所以才有最后一句,“撄而后成者也”。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3-24 13:00
                      回复
                        道不弃,为何要修心养性?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03-24 18:51
                        回复
                          修心养性可得长久么?


                          IP属地:北京16楼2024-03-25 13:34
                          收起回复
                            修心养性,在道德经里就是一个字,静。


                            IP属地:广东17楼2024-03-25 13:52
                            回复
                              《庄子·在宥》
                              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
                              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汝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至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
                              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
                              广成子头朝南躺在一块岩石上。黄帝双膝跪地而行,来到广成子跟前,匍匐拜首问道:我听说先生已经证道,请问如何才能长生久驻?
                              广成子一下坐了起来,说道:问的好!来来来!我给你讲讲求证之道---方法的精要在于一个静字,极静之态,如昏如忘如默。首先要将喜欢看这听那的注意力收回来,让自己安静下来。如此由心正而自然身正。这样下去必然越来越静,如浊水置于静室,必然澄清。
                              不要过度损耗你的身体,不要放纵男女之欲,这是踏上长生路的开始。眼睛见若不见,耳朵听如不听,心里也不再想东想西。只要这样去做你就可以逐渐达到形神相合的境界,长生也就不是问题了。
                              另外,平时不要老跟着脑子里的念头想这想那,也不要去沉溺于外在的灯红酒绿。染的越多,你的脑子就越不清静。
                              我已经为你讲明了阴阳的根本,天地阴阳有它自然的规律,而你只需要这样时时护持时时修炼,自然会水到渠成。我就是这样把它修炼到极致,至今已经活了1200多年了,而我依然不老不死。。。
                              黄帝听完再次下拜行礼道:老师牛批!!


                              IP属地:北京18楼2024-03-25 14:1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