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狂吧 关注:455,985贴子:5,296,484
  • 26回复贴,共1

【狂吧吧刊41期】【极热天气】及有关部分气象知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其实,高温最大的影响不是单纯气温高,而是次生的影响农作物。
我说过很多次,很多灾害的次生灾害的影响,会远远超过原声灾害。
不讲太多的理论,反正多说没人看。


IP属地:山东1楼2024-06-13 09:55回复
    这楼讲两个名词:适时播种、平均温度。
    1、农业学上有个属于叫做:适时播种。
    首先是温度问题,再就是高温可能伴随干旱。
    像某个吧友问的,平均温度到了四五十度,这些作物就没法活了。


    2、平均温度:可能许多人对平均温度没概念,平均温度如果变化一两度,影响多大?告诉你,可以影响历史走向。
    众所周知,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是明末小冰河,大家都知道降温,但是知道降了多少吗?可能会不可思议,平均温度仅仅下降1度而已,就是这1度,就决定了历史走向。

    而另一个著名的中唐变局,至唐朝灭亡,也就是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巢起义那一系列,也有降温的原因,中唐比初唐下降1.2度。


    IP属地:山东2楼2024-06-13 10:02
    回复
      再讲一下历史上出现的著名高温——乾隆8年,那年夏天号称史上最热夏天。


      IP属地:山东3楼2024-06-13 10:04
      回复
        据《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中记载,乾隆八年这场高温天气波及到了半个中国地区,尤其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整个华北地区都是极度高温。看看下面的地方志中如何记载:
        北京:“六月丙辰(7月25日)京师威暑。”
        ——《续东华录》
        天津:“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
        ——《续天津县志》
        河北高邑:“(五月廿八(7月19日)至六月初六日(7月26日)薰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渴死。”
        ——《高邑县志》
        山西浮山:“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
        ——《浮山县志》
        山东高青:“大旱千里,室内器具俱热,风炙树木向西南辄多死。六月间,自天津南武定府逃走者多,路人多热死。”
        ——《青城县志》
        《续东华录》中记载:北京:“六月丙辰(7月25日)京师威暑。”
        《续天津县志》中记录的:“五月苦热,土石皆焦……人多热死……”
        《高邑县志》中也有详细记录:“薰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渴死。”
        可以说这些地区都是赤日千里,非常的炎热,而且还有不少普通民众为此而热死,可想而知这温度有多高。
        在汹涌而来的热潮下,造成了许多百姓最后被热死、患上热射病、江河断流、庄稼尽毁……
        别说避暑问题,就连老百姓的饮用、灌溉都找不到水。田土在长时的高温暴晒下,水分蒸发,土地皲裂出能陷人的宽口子,农作物少有存活。十里难找到一口有水的井,百姓整日为吃水问题担忧,热死、渴死者不在少数。
        乾隆自己感慨:“朕之疏误,使苍生涂炭……”


        IP属地:山东4楼2024-06-13 10:04
        回复
          注意,乾隆8年这场热灾,表现并不是只有气温高,还有水汽分布异常,意思就是下雨乱套,大部分地方旱,不用说农业灌溉缺水,就是很多人都没水喝。
          这场热在持续三个月,当时导致人亡的原因有:中暑、缺水、饥荒。
          那时候是科技不发达,设施不完善,那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就可以高枕无忧吗?不能。
          2022年夏天,也就是疫情第三年,四川多地限水限电,还往外省送电。这应该是四川地区省级规模限水限电的开始,我最早是听川北一个网友说的,地区保密。
          看2022年四川多难?

          这是2023年,四川遭遇60年一遇的高温,600万人受影响。

          达州热出圈:


          IP属地:山东5楼2024-06-13 10:39
          回复
            最后说说高温的原因:
            都大同小异,一般有副高、暖高压的影响,而且这东西去哪、持续时间,都没有规律可循。所以,拿着和往年同期对比,没任何意义。
            至于湿热、干热,也没有规律可循,但是南方一般是湿热,而北方就没有规律了。


            IP属地:山东6楼2024-06-13 11:10
            回复
              重要的是才开始,这才六月中旬啊。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6-13 11:23
              收起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6-13 11:52
                收起回复
                  你好吧主,请问我国古代是怎么记录温度呢,那时候应该没有水银吧,比如明末平均温度下降一度,这个是怎么统计呢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6-13 12:03
                  收起回复
                    法国传教士安托万·高比尔,中文名宋君荣。1723年4月抵京,在北京居住36年。
                    据《中国气象史话》载:清乾隆八年,从五月开始,华北地区就出现了罕见的酷热。七月二十一日,直隶天津镇总兵官傅清在给乾隆帝的奏报里写道:“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
                    而当时身在北京的宋君荣也在寄往巴黎科学院同事的信件里惊呼:“北京的老人称,从未见过这样的高温……”

                    于是,宋君荣使用新式酒精温度表,以拉谋氏温标测量并记录了当时北京的高温天气。
                    这种温标以法国科学家、昆虫学家拉谋命名,以水的冰点为0度,以沸点为80度。
                    根据宋君荣所记录的数据,1743年7月25日下午3点半,北京的气温达到了35.5度(拉谋氏温度),折合成摄氏度达到了44.4℃。而在此之前从7月20日起,每日气温都超过40℃,7月26日早晨下了一场小雨,最高温度降低到31.9度,代表着这次高温过程的结束。


                    青铜星玩家
                    百度移动游戏玩家均可认证(限百度账号),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江西12楼2024-06-13 12:36
                    回复
                      专业知识温度只是一个表面指标,真正的危害更多都是各类后果,和引起连锁反应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6-13 14:39
                      收起回复
                        热还分干热和湿热,最难熬的就是湿热,整个环境就像是蒸炉一样,还有之后的天气,暴雨,雷阵雨,大雨,如果雨下的非常大的话,还有其他灾害,当然只是可能,要是这些大灾害真能一起连起来,那概率太低了,不太可能,如果真能连起来,那也太恐怖了。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6-13 15:53
                        收起回复
                          主要是风向、蒸发量、温度这三个。
                          温度影响风向(气压),风向带走蒸发(水汽),蒸发影响温度(多方面,不只是蒸发吸热)。
                          先从温度来说吧。
                          白天光照→温度上升→水汽蒸发→高空凝结成云→云层导致区域降温→气压差产生凉风→水汽/云层随风转移→云层累积变大,高度降低→中心气压变大→产生旋风,云团加速移动→大范围降温,风力进一步加强。
                          此时有几种情况:1.云团进入干旱区,水汽被消耗,云层继续抬升;2.云团进入平原,损失部分水汽;3.两个云团相撞,水汽过饱和导致降雨;4.云团碰到山脉阻挡,水汽压缩过饱和导致降雨;5.丰水区产生多个活动云团,彼此牵制/碰撞,自产自销;6.特例:季风气候,云团/水汽自海洋诞生,情况1和2暂不适用,情况3——海面降雨,情况4——请看近一个月来的两广,情况5——陆上两广(快到长江中下游了),海上台风,然后就是简单的北上。
                          、、、、
                          近来华北平原高温其实很好解释。
                          首先,蒸发量不足,产生的云层无法进入自循环,等于浪费。
                          一个平原,如果蒸发不足以进入自循环,距离持续高温还远吗?在这种情况下,水库囤水坐地卖钱,其实是拿整个平原的命来赚一个富贵,因为水库蒸发量太小,夜晚降温都不足以形成降雨,反而会将水汽带离,长期干旱下去。
                          对了,如果水汽卡在某个临界点,晚上会形成厚厚的云层保温,连续几天又闷又热但就是不下雨。
                          其次,就是压力差了。
                          南边降雨降温,凉爽;北边背靠西伯利亚,制冷方面拉满。在蒸发不足以自循环的情况下,压力差会急剧拉升,使得南方的水汽和北方的冷空气快速对撞,产生降雨——然而华北平原实在太大,水汽和冷气消耗完都不一定能碰面,就导致某种循环——类似一个人往盆子中心吹气,水面产生正反回旋。
                          即,南边水汽走了小半程回去了,边缘地区受益变凉爽;北方损失多余的冷气但是带回来少量水汽;中间地带持续高温高热。
                          由于缺乏数据支持,我这个分析未必准确,保真度50%吧,不知道能不能发出来。


                          IP属地:广西15楼2024-06-13 18:5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