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淳斋吧 关注:16贴子:477
  • 13回复贴,共1

泗阳庐江堂与何震篆刻的艺术传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泗阳,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孕育了无数璀璨的文化瑰宝。其中,庐江堂作为何氏家族的堂号,更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艺术传承。而在庐江堂中,有一群人,他们热爱艺术,痴迷于篆刻,对何震的篆刻技艺推崇备至。
何震,这位明代著名的篆刻家,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了后世金石世家的楷模。泗阳庐江堂的那帮人,对何震的篆刻作品怀有极高的敬仰之情。他们多方延揽何震的印章,每当发现一方精美的篆刻作品,便不惜代价将其纳入养淳斋,作为馆藏品珍藏起来。
在庐江堂的子弟们眼中,何震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篆刻家,更是本家宗亲,自然倍感亲切。他们深入研究何震的篆刻技艺,学习其精湛的刀法和独特的构思,以期在自己的作品中能够传承和发扬何震的艺术精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泗阳庐江堂的那帮人对何震篆刻的热爱与追求愈发坚定。他们不仅在技艺上不断进步,更在精神层面与何震产生了深刻的共鸣。他们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定能将何震的篆刻艺术发扬光大,为泗阳的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今,泗阳庐江堂已经成为了篆刻艺术的重要传承地。这里的人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何震篆刻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也向世界展示着泗阳文化的独特魅力。#文玩收藏##古玩市场##金石世家##篆刻家作品展##庐江堂长卿篆刻作品##养淳斋馆藏雪渔篆刻作品##养淳斋何达邦篆刻作品展##泗阳印石藏家何达邦##田黄印章##明代篆刻家何震#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06-20 12:11回复
    泗阳庐江堂,一个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与历史传承的地方。在这里,有一群金石世家子弟,他们对篆刻艺术怀有深厚的感情与无比的热爱。他们多方延揽何震篆刻的印章,那些精美绝伦的作品,犹如璀璨的明珠,照亮了他们的艺术之路。
    何震,作为篆刻界的巨匠,他的印章风格独特,技艺精湛。每一方印章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而泗阳庐江堂的那帮人,对于何震的作品更是情有独钟。他们不惜代价,将那些边款落长卿刊石、雪渔作等印章纳入养淳斋,作为馆藏品,供后人欣赏与学习。
    庐江堂,作为何氏家族的堂号,更是赋予了这些印章特殊的意义。对于泗阳那帮金石世家子弟来说,何震不仅是篆刻界的宗师,更是本家宗亲。这种血缘与艺术的双重联系,使得他们对于何震的作品更加亲切与珍视。
    在养淳斋中,那些何震篆刻的印章被精心保管,每一次的观赏都仿佛是与历史对话,与艺术交融。这些印章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泗阳庐江堂那帮人对于家族传统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泗阳庐江堂的那帮人,用他们的行动诠释着对于篆刻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他们不仅收藏了何震的印章,更传承了何震的艺术精神。在他们的努力下,泗阳庐江堂成为了篆刻艺术的一个重要阵地,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4-06-20 12:28
    回复
      泗阳庐江堂,一个汇聚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家族堂号,承载着何氏家族的荣耀与传承。这里的一群人,对篆刻艺术情有独钟,尤其是对何震的篆刻印章更是情有独钟。他们多方延揽,只要见到何震的印章,就不惜代价纳入养淳斋,据为馆藏品。
      何震,这位篆刻界的巨匠,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赢得了泗阳庐江堂那帮人的极高赞誉。他们视何震为本家宗亲,自然倍感亲切。每当提及何震,他们的眼中总是闪烁着敬仰与自豪的光芒。
      在泗阳的宿舍里,这群金石世家子弟常常聚在一起,欣赏、交流着何震的篆刻作品。他们细心揣摩着每一方印章的刀法、布局和神韵,感受着何震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他们的心中,何震的篆刻艺术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庐江堂作为何氏家族的堂号,不仅代表着家族的荣耀,更承载着家族的文化传统。这里的人们,无论身处何地,都时刻铭记着家族的根脉,传承着家族的文化基因。他们对何震篆刻印章的珍视与收藏,正是对家族文化传统的坚守与传承。
      泗阳庐江堂那帮人对何震篆刻印章的热爱与追求,不仅彰显了他们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更体现了他们对家族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在他们的努力下,何震的篆刻艺术将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为后人留下更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4-06-20 12:31
      回复
        大明篆刻巨匠何震:运刀猛烈,开启文人篆刻新篇章
        (甲辰夏至养淳斋丁果果撰于钱塘)
        在大明时期,篆刻艺术犹如璀璨的明珠,璀璨夺目。其中,一位名为何震的篆刻家以其独特的运刀风格,被誉为运刀第一猛烈之人,他的出现,无疑为这一时期的篆刻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何震,这位篆刻界的奇才,以其非凡的才华和独特的匠心,成为了当时篆刻界的佼佼者。他的运刀猛烈而有力,每一刀都仿佛注入了他的心血与灵魂,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与活力。
        然而,何震的成就并非一蹴而就。在他的篆刻生涯中,结识了同为篆刻家的文彭,成为了他艺术道路上的重要伙伴。文彭的匠心独特,他的作品充满了文人的雅致与韵味。在与文彭的交往中,何震深受其影响,匠心得着文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篆刻风格。
        何震在篆刻艺术上的突破,不仅体现在运刀的猛烈上,更在于他开宗立派,打开了文人篆刻的大门。他将文人的雅致与篆刻的技艺相结合,使得篆刻作品不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成为了文人墨客表达情感、寄托思想的载体。何震的篆刻作品,充满了文人气息,深受当时文人墨客的喜爱与推崇。
        总的来说,何震以其运刀猛烈的风格和开宗立派的勇气,为大明时期的篆刻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成就不仅在于个人的技艺高超,更在于他为篆刻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使得文人篆刻得以蓬勃发展,成为了中华文化瑰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4-06-21 12:43
        回复
          大明之世,篆刻之术蔚为壮观,其中翘楚者何震也。其运刀之猛,势如破竹,遂被誉为当世无双。何震匠心独运,技艺非凡,为篆刻之道注入新生之活力。
          何震之篆刻,实源于深厚之文化底蕴与刻苦之钻研。彼善于观天地之造化,取万物之精华,融于篆刻之中。其作品线条婉转流畅,结构严谨有序,古朴典雅之风与现代审美之韵并存。
          于何震篆刻生涯之中,得遇文彭,实乃幸事。文彭者,当世文坛之巨擘也,诗词歌赋无所不精,文胆之豪气尤为令人折服。何震与文彭相交甚笃,共赏篆刻文学之美,互相切磋琢磨。得文彭之指点,何震篆刻技艺益发精湛,匠心得文胆之助,遂成独特之艺术风格。
          何震篆刻之成就,非止于技艺之精湛,更在于其开宗立派,为后世篆刻家立楷模。彼敢于突破传统之藩篱,勇于创新,将文人气质融于篆刻之中,使篆刻艺术焕发新生之光彩。其作品既具审美之价值,又蕴含丰富之文化内涵,遂成后世传颂之经典。
          何震之篆刻艺术,为大明文人篆刻开启新篇。其成就与影响,非一时一地所限,实绵延至今,为后人所敬仰与传承。彼之篆刻艺术,将永耀于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中。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4-06-21 12:53
          回复
            大明之世,篆刻之术昌盛繁荣,其间卓然独立者,何震也。震之运刀,猛烈无比,世称当世无双。其匠心独具,技艺超群,为篆刻之术注入新气。
            何震之篆刻,源于深厚之文化,又经刻苦之钻研。彼善观自然,从万物之中得灵感,融入篆刻之中。其作品线条流畅,结构严谨,古朴典雅之风与现代审美之韵并存。
            震之生涯中,得遇文彭,实乃幸事。彭乃当时文坛之巨擘,诗词歌赋无所不精,文胆之豪气尤令人折服。震与彭交往甚密,互相切磋,共探篆刻与文学之精髓。受彭之影响,震之篆刻技艺更上层楼,匠心得文胆之助,渐成独特之艺术风格。
            何震之篆刻艺术,不仅在于技艺之精湛,更在于其开宗立派,为后世篆刻家立典范。彼勇于突破传统,敢于创新,将文人气质融入篆刻之中,使篆刻艺术焕发新彩。其作品既具审美之价值,又承载丰富之文化内涵,后世传颂不衰。
            何震之篆刻艺术,为大明文人篆刻开新境。其成就与影响,非止当时,亦绵延至今,为后人所敬仰与传承。其篆刻艺术,将永耀于中华民族之文化瑰宝之中。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4-06-21 12:55
            回复
              三、伤痕累累
              古玩商店和古玩集市的古老闲章,大多与其它古玩混杂陈列,创造了互相磕碰的机会,岂能无伤?1996年夏日,我应邀观赏一位闲章收藏家所藏古老闲章,数十方石质闲章与玉质、铜质闲章混杂在一个盒具中,如何可能避免伤痕复伤痕?
              所谓古老闲章,至少应当是民国晚期的作品,原装印盒自然少有保存,那怕第二、第三藏家重制锦盒,要了无伤痕绝无可能。年代不远又爱护不善,更难免东磕西碰伤累累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4-06-23 02:43
              回复
                印章真伪如何鉴别?学习古印章鉴别,一定要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以及占印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中所具有的特殊性等。接着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辨识:
                第一,从印章的材质鉴别入手。古印在材质的使用上分别包括金、银、钢、晶、玉质、象牙、犀角、骨质、石质、竹木质、瓷质等。其中数量最多的为铜质印章。许多商贩为了在商业上牟取更大的和润,便大量使用造假术,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蒙骗买家从中牟利。这就需要收藏者或鉴赏者具有识破他们作伪的慧眼。
                他们多将印材刻意做旧,或利用化学制剂将新的印材进行腐蚀,使其产生一种斑斑古老的效果;或以先染色再做旧的手法,制作出可以以假乱真的古旧田黄、鸡血等印石。
                印章的作伪通常是在质地上做手脚,其方法一般有三种:
                一种是将新仿的印章放入火中烧烤后,待印材出现裂缝再涂以墨色浸入石中,使其呈现残旧的效果,但这种效果大多看上去“旧”得很生硬,比较容易识别。
                另有一种则是将新仿的印章加温致微裂,然后再将其浸入调好颜色的油中或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再取出,被称之为油煎法。即将新仿印章放入盛油的锅中,加温煎熬至石材变质为止,这种方法一般用于石质稍好些的印材上。此种作伪手法比第一种于法更具有欺骗性,常常使人不易识别。
                还有一种常见的作伪手法则是将新仿印章深埋入土中,使印材慢慢变质,这种手法虽然欺骗性强,但不如直接使用化学剂来得更快。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4-06-23 02:58
                回复
                  由于寿山田黄石与昌化鸡血石的日渐珍稀,因此造假历年来一直未断过,而且是越仿越真,有些甚罕令行家都看走眼。田黄石的造假多足以其他的类似石材或直接冒充,或经过人工浸染而成。而鸡血石的造假,则通常使挖嵌填补法,即将血色原来不佳的石材,表面挖出不同形状的坑洞,冉将事先准备好的一些小块料血色好的石料镶进去,再涂上树脂粘合后进行打磨抛光,或直接填补硫化汞再打磨抛光。
                  还有一种作伪则是拼接贴片法,即将血色差异不人的边角碎料,用树脂加石粉粘合成大的印材,然后再抛光打蜡。这种手法用肉眼较难识破,通常要将印材面的蜡磨掉后,用刀便能刻出粘合处。
                  另一种作伪手法则是将一方半透明的方章切下六个薄层,再使用硫化汞涂出红斑后,按原样进行粘合,打磨抛光,此方法虽令买家防不胜防,但仍有它的破绽之处,即细微的粘缝处以及死板的血纹等,都是其致命弱点。假的终究变不成真的,我们只要做到仔细观察就一定能够看出破绽。新的做旧痕迹,与自然的变旧痕迹,会带有较明显差别。
                  自然老旧的古印,因传世年代久远,上面多会带有一种十分明显的旧色及包浆,而这一层油润的包浆是在短期内不可能形成的,无论是何种材质的古印包浆的形成,都是经年累月的结果,对于金属印的识别,我们可以先从锈色看真假,古铜印经过长时间地下掩埋,都会带有锈蚀,这种自然的锈蚀一般为二层,表面多呈绿锈色,绿锈的下面则是枣红锈,或绿锈上带有土锈硬块,绿锈的分布不均,锈层实而不浮,而使用化学制剂培养出来的锈色,大多锈层薄而浮,锈色均匀,层次单一,且锈色附着不紧。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4-06-23 03:00
                  回复
                    印章该如何鉴赏第二,从印章的时代特征上进行辨识。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印章风格都会带有一定的时代特性,不论它们的大小形状以及印钮的造型与工艺,印台的薄厚,印文的书写与布局的风格,边框的宽窄等都会带有时代的显着特点。只要了解了印章的这些历史特征,那些作伪印章也很容易被我们识别,如果一方铜印为汉代钮制,但使用的是近代印文,这无疑是一方伪印。
                    如果一方印章带有汉朝印文,但其钮制都是宋时官印的形式,这无疑也是一方伪印,因此,印钮的形式对于判断印章的真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人用印十分考究,尤其在印钮的使用上有着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每一种印钮在不同的时代都会带有不同的特征,作伪者如果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则会出现明显的串代组合。
                    第三,我们还可以从印章的字体、字形、布局是否有度上来进行辨识,因为不同朝代在印文的使用上,都会带着明显的时代特性。
                    对于古旧印章我们还可以从印色上来进行辨别,老旧印章一般在使用后,仍会有部分印色附着其上,历经数百年后印色往往变得干结灰暗,深浅不匀,且局部会出现自然剥落的效果,让人见后会有一种时代的沧桑感,这与新使用的印色有很明显的差别。
                    总之,在古印章鉴别上,只要我们能够做到认真细致的观察,不放过每一个疑点,常研究,常比较,自然会胸有成竹,再狡猾的狐狸无论它伪装得多么完美,也藏不住背后的那条狐狸尾巴。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4-06-23 03:04
                    回复
                      印章款识最早是为了记载印章制作
                      的时间与出处。直到文人介入篆
                      刻,印章不仅在本体上变得更加艺
                      术化,其款识的内容与形式也丰富
                      起来。
                      明清印章款识中拥有丰富的第一手
                      文献资料,而目前对其关注的程度
                      还远远不够,尤其是从印章款识文
                      献角度出发研究篆刻技法的成果鲜
                      见。
                      即便是涉及到印章款识的技法文
                      章,也仅仅局限于印章款识刻制的
                      刀法,并未涉及印章款识的文献意
                      义。
                      如韩笑《切刀法与浙派篆刻精神研
                      究》仅谈及“浙派”切刀,其他方面
                      未见涉及;茅旭文《篆刻刀法琐谈》分析了各种刀法与治印过程,虽谈及了印章款识,但只介绍了印
                      章款识刻制的刀法;
                      方旭《篆刻知识与技法》等仅是关
                      于篆刻知识的介绍与分析,对于印
                      章款识文献的研究未有涉及。
                      本文不揣浅陋,尝试以明清印章款
                      识文献为切入点来研究篆刻技法,
                      梳理出刀法论、仿效论、字法论、
                      章法论四大技法论线索。
                      一、刀法论
                      从王冕发现花乳石及文人参与篆刻
                      开始,刀法就成为了篆刻研究的一
                      个重点。直至明代中晚期,印论中
                      才出现了关于刀法的探索。
                      最早的刀法论见于明周应愿《印
                      说》:“一刀去,又一刀去,谓之
                      复刀。刀放平,若贴地以覆,谓之
                      覆刀。一刀去,一刀来,既往复
                      来,谓之反刀。疾送若飞鸟,谓之
                      飞刀。不疾不徐,欲抛还置,将放
                      更留,谓之挫刀。
                      刀锋向两边相摩荡,如负芒刺,谓之刺刀。既印之后,或中肥边瘦,
                      或上短下长,或左垂右起,修饰匀
                      称,谓之补刀。连去取势,平贴取
                      式,速飞取情,缓进取意,往来取
                      韵,摩荡取锋。起要着落,伏要含
                      蓄,补要玲珑,住要遒劲。”其将
                      运刀法归为复刀、覆刀、反刀、飞
                      刀、挫刀、刺刀、补刀等种类。
                      明代朱简在《印经》中就有关于刀
                      法重要性的论述:“刀法也者,所
                      以传笔法也。刀法浑融,无迹可
                      寻,神品也;有笔无刀,妙品也;
                      有刀无笔,能品也;刀笔之外而有
                      别趣,逸品也。”这段对刀法的推
                      崇成为明清篆刻刀法理论的高峰。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4-06-23 03:16
                      回复
                        在明清印章款识中也有众多关于篆
                        刻刀法的记述,这些记述是篆刻家
                        在完成印章创作后第一时间的切身
                        创作感想与心得,大都真实地反映
                        了篆刻家的艺术主张与艺术见解,
                        因此款识中的刀法文献可信度是很
                        高的。
                        如丁敬在所刻“抱经堂印”款识中
                        云:“抱经堂主人强记敏学,不愧
                        堂名者,非以本姓故事作雅称而
                        已,老夫为仿汉人切玉重其学也,
                        砚林翁记。”“切刀法”与汉代“切玉
                        法”略同,“切玉法”是由于玉石硬
                        度较大,略偏横向用力的冲刀法难
                        以在玉石上刻出篆刻所需要的线
                        条,所以改用近乎上下用力的切
                        刀,以此来刻玉石。
                        又如黄牧甫“阳湖许镛”白文印款识
                        所刊:“一刀成一笔,古所谓单刀
                        法也,今人效之者甚多,可观者殊
                        难得,近见赵撝叔手制一石,天趣
                        自流而不入于板滞,虽非生平所
                        好,今忽为撝叔动,偶一效之,振
                        老夏句如,癸未荷花生日,牧甫志于羊石。”
                        单刀,古谓“一刀成一笔”。诚然,
                        关于单刀较早使用应追溯到汉代将
                        军章,汉代将军印大部分为单刀急就,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明末何震取法于此,并饮誉四野。
                        黄士陵见赵之谦所做单刀印,天趣
                        流动,欣然效仿一枚。
                        二、仿效论
                        仿效,即对一种风格的模仿。其是
                        独立于刀法、字法、章法之外的一
                        种技法,并具有极强的综合性与特
                        殊性。
                        篆刻家的效仿有对古代印章风格的
                        效仿,亦有对近世印人的效仿。效
                        仿古代印章风格的印人很多,诸如
                        丁敬、黄易等都有比较成功的仿效
                        作品,黄易“得自在禅”一印款识刻
                        有:“汉印有隶意,故气韵生动,
                        小松仿其法。”
                        汉印用摹印篆,多用隶书法,黄易
                        仿效汉印参用隶书的方法进行篆刻
                        创作,这种对某一印章风格的全面
                        仿效是明清印人学古创作所惯用的
                        手法。
                        在目前所见的胡钁有款识可查的篆
                        刻作品中,仿效作品约占其作品总
                        数的百分之四十,这是明确表明其
                        仿效用意的,其还有大量作品风格
                        近于古印,但没有标出明确的仿效
                        意识,以此足见胡钁之于仿效的肯
                        定。
                        关于清代印人仿效同时期印人的记
                        载,在黄士陵的“逸休堂”印款识中
                        亦有记载:“久不仿完白山人印
                        章,三十年前日习之,今梢志矣,
                        士陵。”完白山人邓石如与黄士陵
                        皆为晚清篆刻四大家之一,此“逸
                        休堂”是黄士陵仿效邓石如印章风
                        格的作品,惜印款识无年号可考,
                        所以对于款识中所言“三十年前日
                        习之”的时间无法确定,但这也足
                        以证明黄士陵早年对邓石如印章的
                        倾心。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4-06-23 03:28
                        回复
                          黄士陵八九岁即操刀习印,未及弱
                          冠便成名乡里,依此时间算来,从
                          邓石如去世(一八○五年)到黄士
                          陵成名(一八六九年弱冠),期间
                          约六十年的时间,黄士陵对邓石如
                          篆刻作品的学习与仿效时隔邓氏约
                          六十年,这可以定性为同时期印人
                          之间的仿效。
                          三、字法论
                          中国文字经过几千年的流变衍生出
                          许多异形写法,如汉代许慎所著
                          《说文解字》一书共收录近一万
                          字,而到清代康熙朝时所编《康熙
                          字典》就已收录汉字四万七千余
                          字,文字在增加的过程中,其中的
                          讹变无法避免,一些文字也有可能
                          缺失篆法。
                          印人对于印章所用文字的准确性相
                          当重视,有时印人会根据印章的需
                          要在印章所用篆字中运用通假字。
                          在印人所刻印章款识中亦有对此的
                          论述,诚如黄牧甫在其所刻“伯銮”
                          印边款中云:“《石鼓》第四,潘
                          释文云:人君乘车,四马镳以銮
                          铃,象鸾声,经传多作「鸾」,《鼓》文作「銮」,古二字通用。己丑十二月,牧父并记。”黄牧甫
                          对“銮”字的出处表述详尽,并说明
                          “銮”字与“鸾”字在古代是可通用的
                          文字。故其在印章中将此二字进行
                          互用。
                          又如黄牧甫“绍宪”印边款云:“许
                          氏说古文「绍」从「邵」,古陶器
                          文正如此。戊子夏,牧父记。”许
                          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绍”字的解
                          释是与“邵”字意相同。对此黄牧甫
                          从古陶器文字上得到证实,并在印
                          章中对此字加以假借运用。
                          再如赵之谦所刻“谦”一字印的边款
                          中提到对唐代篆书中通假字的使用
                          问题:“少温谦卦,假借兼字,兹用其法。”少温乃李阳冰的字,《谦卦》是李阳冰所书篆书碑刻。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4-06-23 03:33
                          回复
                            其中篆书“谦”字被假借为“兼”字,
                            赵之谦将其字的从处及在印章中的
                            运用都在款识中表述出来。由此可
                            见印人在通假字的运用上是非常普
                            遍和广泛的。
                            运用通假字可以增加印章篆法的丰
                            富性,通过通假字的互用可以更为
                            合理与方便地处理印章的章法等问
                            题。
                            篆刻艺术在复古思潮的影响下,吸
                            取了许多有益的元素,印人们在印
                            章字法上对古代印章、器物与碑版
                            等物上的文字,以及对同时期的印
                            人篆法等都进行了运用。
                            在明清时期,印人所刻款识中有大
                            量的内容是对其印章文字的使用问
                            题进行的说明。在黄牧甫所刻“伯
                            严”印章边款中有言:“缪篆分韵有
                            陈严印,严篆从之,牧甫作。”
                            《缪篆分韵》一书乃桂馥所编的集
                            古缪篆的工具书。书中收录有“陈严印”中的“严”字,而“陈严印”是
                            古印。黄牧甫在刻“伯严”一印时则
                            直接将此字进行运用。
                            明清印人在印章中对古代碑刻中篆
                            字的运用是广泛的。汉人所用缪篆
                            是小篆与隶书的结合体,汉代篆书
                            碑刻或篆书碑额的文字大都用隶法
                            写小篆,所用文字有相通之处,就
                            为字法的借鉴上提供了依据。
                            如赵之谦所刻“朱志复字子泽之印
                            信”印的款识中云:“生向指天发神
                            谶碑,问摹印家能夺胎者几人,未
                            之告也。作此稍用其意,实禅国山
                            碑法也。甲子二月,无闷。”赵之
                            谦在印款中提到此印篆法乃学《天
                            发神谶碑》之意,然稍用其法,则
                            成《禅国山碑》之意。
                            《天发神谶碑》与《禅国山碑》都
                            是汉末三国时期的碑刻,其篆书风
                            格都承袭汉代以隶写篆之法。然其
                            在所刻“星遹手疏”印款识中也提到
                            对《天发神谶碑》篆法的运用:
                            “樨循书来。属仿汉印。撝叔刻
                            此。乃类吴纪功碑。负负。戊午十
                            一月。”友人嘱仿汉印,而赵之谦
                            刻完却似《天发神谶碑》篆意。可
                            见赵之谦在对汉代碑版文字的运用
                            上用力颇多。
                            诸如赵之谦此类,黄牧甫也喜用汉
                            代碑刻文字入印,在其所刻“纳粟
                            为官”印款识中说到:“官,篆从
                            《校官碑》额,鞠存先生属士陵
                            作。”在印款中黄牧甫说明了其中
                            “官”字取法《校官碑》碑额文字。
                            再如其所刻“砚生”一印的款识中他
                            也提到以《祀三公山碑》文字入
                            印。然而,除去用汉代碑刻文字入
                            印之外,明清印人对《石鼓文》等
                            其他时期的篆书都有所借鉴,如吴
                            昌硕在印章“吴人”的款识中说到:
                            “仓石拟石鼓文。”提及对石鼓文字
                            法方面的取法问题。
                            除此之外,印人亦用古代铭文文字
                            入印。铭文乃为书刻在古代器物上
                            的文字统称。然而古代器物种类繁
                            多,所刻文字亦是风格多样,可给
                            予印人更加广泛的取法范围。如吴
                            昌硕也运用古陶器文字入印,他在
                            “昌石”印章款识中就有所言:“古
                            陶器文字如是。缶庐记。
                            ”然赵之谦亦对古代器物铭文中镜
                            铭文字运用颇多,在其所刻“竟山”
                            印款识中云:“汉镜多借竟字。取
                            其省也。既就简。并仿佛象之。撝
                            叔。”将汉镜中“镜”字所假借“竟”
                            字直接取来用到自己的印章之中。
                            在其款识中对其以镜铭文字入印的
                            言语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再如吴昌硕所刻“既寿”一印的款识
                            中云:“阁臣仿汉铸印。仿汉专
                            (砖)文。俊卿。”印款中明显说
                            明此印仿汉代砖文。
                            古代器物铭文上的文字对于印人们
                            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文字库。在当时
                            复古思想的影响下,取法乎上,才
                            能得乎其中,只有师法古人,才能
                            使其印章高古。
                            然亦有印人对同时代的印人印章文
                            字进行运用学习,如赵之谦所刻
                            “蕺子”一印的款识中提到对于邓石
                            如印章文字的学习:“完白山人为
                            程易柴徵君刻葺郎小印。真斯篆
                            也。为此。蕺子属。撝叔作。”
                            对古代印章及其他古文字的借鉴是
                            当时的大潮流,但当时篆刻界一些
                            著名的篆刻家的印章也有可学之
                            处,为同时期印人学习古印提供了
                            丰富的经验。因为这些篆刻家的印
                            章亦是学习古印的结果,只是其中
                            渗透了个人对于古印的理解。
                            四、章法论
                            章法者,印章之布局也,即经营位
                            置。印章章法是处理字与字之间的
                            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因此,
                            疏密、奇正、朱白等皆属章法,甚
                            至印文与边栏、界格的关系亦属章
                            法。
                            印论中最早关于章法的论述源于吾
                            衍《三十五举》,其中有十二举论
                            述章法。如:“白文印,皆用汉
                            篆,平方正直。
                            字不可圆,纵有斜笔,亦当取巧写
                            过。”“朱文印,不可逼边,须当以
                            字中空白得中处为相去,庶免印出
                            与边相倚无意思耳。
                            凡印文中有一二字忽有自然空缺,
                            不可映带者,听其自空,古印多如
                            此。三字印,右一边一字、左一边
                            两字者,以两字处与一字处相等,
                            不可两字中断,又不可十分相接。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4-06-23 03: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