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世界吧 关注:81,596贴子:2,038,936
  • 18回复贴,共1

评《依尘》:文盲特攻型仿古作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抽出时间,细读了《依尘》。个人以为,这部作品虽然看似荒谬,但并非新鲜事物,相反有根可循。它的大量内容,甚至公式引用的思路,都是对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中古人的模仿。我甚至愿意大胆猜测,作者在创作前,一定阅读了雨果作品的译作。


IP属地:江苏1楼2024-06-21 17:44回复
    浪漫主义思潮时期的典型作品主角常为情绪敏感丰富的年轻男子,有明显性格弱点,在开篇满腔热血,之后会遭遇挫折,产生强烈的忧郁,而挫折又往往与爱情有关。
    这类作品文字上夸张华丽,重主观感受而非写实;叙事上多用抒情,风格直白,喜欢让角色心理独白;情节重戏剧性,甚至会超出常理的怪奇桥段。
    后来的通俗小说,哥特文学,怪奇小说以及现代主义文学都深受这一思潮影响。


    IP属地:江苏2楼2024-06-21 17:45
    回复
      在科幻界也有不少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家。如乔治马丁(早年)、雷布拉德伯里。迟卉也有点接近,作品追求一种笑中带泪的哀伤美学。但看如果李子昊水平高一些,应该写完接近迟卉的风格。
      但以上几位和浪漫主义思潮时期仅仅是神似,写作技法上已经进化了很多。而本文却是真正的复古,体现在以下方面。


      IP属地:江苏3楼2024-06-21 17:45
      回复
        一是细节。写作总体上越来越节俭,留白越来越多,一方面因为有了相机不需要文字的记录功能,另一方面因为其他媒介的竞争逼迫作者提升以最少字数传递更多信息的技巧。海明威、卡佛更是带出了极简主义潮流。但作者对细节的把控能力丝毫没有随着时代进步,还停留在那个相机发明前事无巨细的时代。
        二是视角。以前作家爱用的全知视角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用了。而本文作品介于全知视角和多人视角之间,常无意义地频繁切换视角,比如给医生视角。我只在沙丘中看到这种操作。但沙丘用全知视角是因为原本就是默认事件已经发生的史书风格,而本文的全知视角却意义不明。
        三是无稽的引用。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文学作品、名人名言,另一方面是一些数理统计知识,即所谓的套公式。为什么作者要在上面大费笔墨呢?我猜测可能是作者看了雨果。雨果的风格是写到哪里,说明文跟到哪里。写主角爬下水道就介绍下水道系统,写的地点靠近六柱村就介绍滑铁卢,而且不是一笔带过,而是那种有声有色、甚至有起承转合的长篇大论。作者可能也是受其影响,觉得有必要把他引用的那些素材一一列举,却不知道自己不仅没有雨果的排面,也没有对方的写作功力。雨果写的那些离题万里的东西还是真是很好看的,而且隐隐之中与全文主题存在关联,和本文完全没有可比性。


        IP属地:江苏4楼2024-06-21 17:45
        回复
          再分析一下数理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数据降维,二是拓扑投射。
          数据降维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用更少的数据描述出事物的特征。比如说养猪场的猪,每只猪都有100多个指标,也就是100多个数据维度,包括身高、体重、身长、毛色等等,统计起来很冗余,很不方便。之后通过降维,可以把身高、体重、身长合成一个大维度,叫体型,把毛色、毛发、有没有獠牙之类合成一个大维度叫品种,最后可能只需要体型、品种、年龄三个大维度就可以描述所有猪的特性。利用降维技术,可以把无数细胞的神经信号不断归并为更大的维度,描述出这些信号更宏观的特征,也就是把微观神经冲动翻译成了宏观的心理图像。
          拓扑投射我第一次接触,根据网络上的资料尝试解释了一下,大致意思是把一种位置数据投射为另一种位置数据,比如文中把大脑皮层中的舒适区心理图像投射到三维空间里(没细看,也可能是投到视网膜),能形成一个人形。
          总之,大致过程就是神经冲动降维生成舒适区相关的心理图像,再用拓扑投射变成女人的样子。


          IP属地:江苏5楼2024-06-21 17:45
          回复
            所以这个点子的本质是什么呢?当当当当,噩梦成真仪!心里一直逃避的东西,只要那这个手电筒样子的仪器照一下,就能成真哦!(哆啦A梦语)
            所以这个故事的本质,就是使用认知神经科学去包装一个心理学问题。但他表述的降维之类的技术细节,完全可以用软件点点鼠标自动实现,或者下载个脚本跑一跑。他一句句写出来,好比程序员一句句写语句,让人代替机器干活,实在是不知所谓。


            IP属地:江苏6楼2024-06-21 17:45
            回复
              看到这里,可能觉得此文一无是处,但这种风格的优势是什么,就是对一些文理双文盲的主编而言有巨大的吸引力。在这种人看来,海量名人名言加上看不懂的数字,一定说明作者是位超有文化的人吧!从这点上看,这部作品完全值了,这也是它真正不可替代的亮点。


              IP属地:江苏7楼2024-06-21 17:46
              回复
                《自有大儒为我辩经》,所以名声才是一切呀。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6-21 18:12
                回复
                  我最近得到一个内幕消息,真有很多中学生觉得《依尘》写得很好,写长信去编辑部表达喜爱之情的。这个事实给我很大震撼。我们都先入为主地认为市场需要好的作品,但可能不是这样的,市场只需要合适的作品。你觉得奥特曼幼稚,但架不住孩子们是真喜欢。从这个角度理解,拉兹老师高瞻远瞩,甩我们十几条街。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6-21 18:21
                  收起回复
                    那么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故事性和文学性呢?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6-25 16:23
                    收起回复
                      你就别吹了,科幻要有深度没错,但不应该以提高阅读门槛为代价。今年5月刊来日方长同理。而且我这篇看的很不连贯


                      IP属地:浙江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24-06-26 20:35
                      回复
                        依尘要是获得银河奖,那算不算对所有科幻作者和正经读者的侮辱。


                        IP属地:辽宁12楼2024-06-26 22: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