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吧 关注:4,180,418贴子:27,777,857
  • 0回复贴,共1

《本无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果人们把色空不异理解为事物转换,自然就先验的剥离了“观察者”,将“观察的真实本身”置于一切事物转换的现象之外了,进而说这“观察的真实”也是“空空如也的性质”,这就是认知的错误了。
色受想行识和视听嗅味触法,是五蕴和六识,都是人类对感官感受的不同分法,严谨的讲是前人用汉字体系中的符号在尝试阐明被观察的“客体”和观察者的“客体表象”间的映射关系。
换句话说,前人标记“物的性”称为“物质”,以尝试说明事物的“本质”。
同时,对于生命力自身而言,人们也要探寻本质,即观察者的自性。
自性是“指物论”的指,能指、能动、自主。
物性是相对于自性的,是“指物论”中的物,能观、所观、不静。
心生,种种法生。有了生命才有了心智。心不是一切现象的根源,却是一切“感知现象”的根源。心生,生于心,“性”也。
一切自然,无须用符号标记什么“本性”,因此可说一切无性、一切无本性。求“性”,求“自性”“物性”“特性”“本性”“本质”“性质”,这些是人的识,是意识的需求。这需求真实,这现象真实,同时它的特征是“能够实现虚拟”。
换句话讲,试图“寻找性”是人们的需求,这是生命发展的需求,是真实的现象。同时,我们还要看透这种需求又俱备“无中生有”的特质。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7-03 04:5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