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翎先生是我极其喜爱的武侠作家!
穆时英先生是我极其喜爱的民国小说家!
施蛰存先生是我极其喜爱的民国小说家!
王家卫先生是我极其喜爱的电影导演!
如果我说他们四位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特点……
“这都能扯到一块?”
便是意识流!不信把四位的作品都看一遍!
意识流的作品:重在立意、故事碎片化、信马由缰、以命题和情绪贯穿、人物心理描写(独白)、对细节精雕细琢。
墨镜王的电影:镜头摇晃感+光影色彩+人物情绪化(心理独白)。故事?几乎没故事!
穆时英的小说:频繁切换电影镜头,注重光影色彩,人物情绪化(心理独白)。小说人物恍如都市漫游者。
施蛰存的小说:心理!心理!心理!不厌其烦,不是在想象的路上就是在想象之中,不是在琢磨他人心思的路上就是在分析他人心思之中。
而司马翎的作品虽然要到《迷雾》开始才进入准意识流创作生涯,但其出道即将小说结构散文化,把故事碎片化,各种事件穿插,时间空间混乱(以《剑气千幻录》为例),搞群像图(如王家卫《堕落天使》、《东邪西毒》,穆时英《上海的狐舞步》、《街景》),不以讲好故事为目的,中期大玩心理特写(如施蛰存《巴黎大戏院》、《梅雨之夕》),这些都为晚期创作累积了能量。又或者司马公也许之前从未想过什么意识流,只不过是向来比较感性罢了,但晚期创作确实是在朝着意识流方向在尽最大的努力:频繁运用蒙太奇手法,语言流动性,精炼,立意脱俗。而在《武道》之前,即使像《檀车侠影》这样的故事新颖前卫的杰作也都尚无具备文艺特质的立意。再比如遗作之《江湖英杰集》,更是把嬉皮士文化引进小说,这无疑又是一个刷新武侠小说的惊艳(文艺)创意。虽然很多读者并不买账,但强人系列确实已经达到文艺小说的级别,尽管故事读起来远不如《饮马黄河》、《檀车侠影》来得跌宕畅快(完整度),加上这一时期的各种黑暗情节会给人很不适(而现实往往是血淋淋的)。
司马虽然晚年才大玩电影蒙太奇,人物心绪化(情绪化),作品出现引发人深叹的立意,或者说命题,有一种忽然觉悟的感觉,像是一位修道之士这般。而为时并未晚也,一个武侠作家能写到这个份上,当然是成功突破自我,修成正果。顺便插一问题:有读者说,强人系列小说中有出现“爱因斯坦”、“汽车”等超前词汇,似乎大为震惊,而我却习以为常:首先这些词不是从笔下角色口中说出,然后是借作者之口对小说中的命题所产生的一些感想。这种写作“伎俩”在意识流小说中很是常见。
平心而论,司马公之作如剑神三部曲,甚至巅峰期之《剑海鹰扬》、《檀车侠影》,都是存在信马由缰的结构散漫问题,但我觉得半部书都在一个场景内,这个才是他结构上最为大的问题,毕竟像剑海中的中西擂台赛虽然是一大脱离主线的枝节,但有什么关系?写得精彩纷呈,就当是故事中的故事,但半部书都在一个地方,无论是从影视制作考虑还是格局,这才是要害。而从意识流的世界去解读大司马,那你会发现诸如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才叫难看(无聊)到极点(当然这是对于那部分人而言),这时你就会感觉到《剑神传》的精彩:一女四男的五角恋,大唱流行歌曲,华丽的武戏,等等,并且主角又是刻画极为成功(从初出茅庐的青涩到大侠风采再上升宗师风范)。
结尾顺带一提:司马公所谓的每部作品都教人有弃之可惜的强烈感受,就因为他每部作品都有让人叹为观止的创意。
穆时英先生是我极其喜爱的民国小说家!
施蛰存先生是我极其喜爱的民国小说家!
王家卫先生是我极其喜爱的电影导演!
如果我说他们四位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特点……
“这都能扯到一块?”
便是意识流!不信把四位的作品都看一遍!
意识流的作品:重在立意、故事碎片化、信马由缰、以命题和情绪贯穿、人物心理描写(独白)、对细节精雕细琢。
墨镜王的电影:镜头摇晃感+光影色彩+人物情绪化(心理独白)。故事?几乎没故事!
穆时英的小说:频繁切换电影镜头,注重光影色彩,人物情绪化(心理独白)。小说人物恍如都市漫游者。
施蛰存的小说:心理!心理!心理!不厌其烦,不是在想象的路上就是在想象之中,不是在琢磨他人心思的路上就是在分析他人心思之中。
而司马翎的作品虽然要到《迷雾》开始才进入准意识流创作生涯,但其出道即将小说结构散文化,把故事碎片化,各种事件穿插,时间空间混乱(以《剑气千幻录》为例),搞群像图(如王家卫《堕落天使》、《东邪西毒》,穆时英《上海的狐舞步》、《街景》),不以讲好故事为目的,中期大玩心理特写(如施蛰存《巴黎大戏院》、《梅雨之夕》),这些都为晚期创作累积了能量。又或者司马公也许之前从未想过什么意识流,只不过是向来比较感性罢了,但晚期创作确实是在朝着意识流方向在尽最大的努力:频繁运用蒙太奇手法,语言流动性,精炼,立意脱俗。而在《武道》之前,即使像《檀车侠影》这样的故事新颖前卫的杰作也都尚无具备文艺特质的立意。再比如遗作之《江湖英杰集》,更是把嬉皮士文化引进小说,这无疑又是一个刷新武侠小说的惊艳(文艺)创意。虽然很多读者并不买账,但强人系列确实已经达到文艺小说的级别,尽管故事读起来远不如《饮马黄河》、《檀车侠影》来得跌宕畅快(完整度),加上这一时期的各种黑暗情节会给人很不适(而现实往往是血淋淋的)。
司马虽然晚年才大玩电影蒙太奇,人物心绪化(情绪化),作品出现引发人深叹的立意,或者说命题,有一种忽然觉悟的感觉,像是一位修道之士这般。而为时并未晚也,一个武侠作家能写到这个份上,当然是成功突破自我,修成正果。顺便插一问题:有读者说,强人系列小说中有出现“爱因斯坦”、“汽车”等超前词汇,似乎大为震惊,而我却习以为常:首先这些词不是从笔下角色口中说出,然后是借作者之口对小说中的命题所产生的一些感想。这种写作“伎俩”在意识流小说中很是常见。
平心而论,司马公之作如剑神三部曲,甚至巅峰期之《剑海鹰扬》、《檀车侠影》,都是存在信马由缰的结构散漫问题,但我觉得半部书都在一个场景内,这个才是他结构上最为大的问题,毕竟像剑海中的中西擂台赛虽然是一大脱离主线的枝节,但有什么关系?写得精彩纷呈,就当是故事中的故事,但半部书都在一个地方,无论是从影视制作考虑还是格局,这才是要害。而从意识流的世界去解读大司马,那你会发现诸如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才叫难看(无聊)到极点(当然这是对于那部分人而言),这时你就会感觉到《剑神传》的精彩:一女四男的五角恋,大唱流行歌曲,华丽的武戏,等等,并且主角又是刻画极为成功(从初出茅庐的青涩到大侠风采再上升宗师风范)。
结尾顺带一提:司马公所谓的每部作品都教人有弃之可惜的强烈感受,就因为他每部作品都有让人叹为观止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