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江惠耳听力助听器分享——佩戴了助听器,为什么明明能听到,却仍然听不懂?
话说回来,“听得见,却听不懂”确实是一个困扰很多人的问题。
尤其是对于一部分弱听人士而言,验配了新助听器,带上以后发现声音确实都听得更清楚了。
但是当别人对自己说话时,却发现自己听不懂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01
听到了,不等于听懂了?
要说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了解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声音并不只是由耳朵听到就结束了,它还需要将听到的消息“压缩”“转格式”以后传输给大脑。
大脑再对信息进行处理,我们才知道自己听见了什么声音。
在这其中,耳朵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收集声音,对声音进行处理,转变为信号,再将信号传输出去。
实际上听懂没听懂,还得看大脑如何处理这些信息。
助听器的作用实际上是帮忙不太好使的耳朵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也就是“听到”。
当弱听人士戴上助听器,原本听不到或很难听到的声音被选择性放大,噪音则被选择性降低,帮助弱听人士更好地“听到”,但它无法代替大脑来分辨声音。
因此,“听到”即是“听到”,“听懂”就是“听懂”,“听到”和“听懂”之间并不能画等号。
有人说,那我的助听器不是白配了吗?
别急,我们接着往下说。
02
为什么,我会听不懂?
既然“听到”与“听懂”并不等同,那么我们就直接来讨论最根本的问题:为什么听不懂?
通常来说,这个问题有3种可能答案。
1
听不准
听不准就是说听到的与实际的有偏差。
我们耳朵的听毛细胞中包含内毛细胞和外毛细胞,外毛细胞的职责是调整并增强内毛细胞的敏感度。
当外毛细胞受损,内毛细胞的敏感度也会相应减弱,但实际上本身的功能并没有受到影响,因此佩戴助听器之后,内毛细胞仍能保证传输“正确的信号”大脑听觉中枢。
但如果内毛细胞也受损了,那么“传递”的信号就容易出问题了,大脑接到了错误的信号,自然也没办法翻译出正确的内容来,结果就是可以听到但是听不懂。
2
收不准
与“听不准”相对应的,“收不准”则是问题出在接收信息的大脑听觉中枢。
当大脑听觉中枢因为疾病等问题,导致没有接收到完整的信号,或者接收到信息但无法正常处理的时候,纵使耳朵传来的信号是对的,但是处理的结果也是错误的。
结果就是听得到但是听不懂了。
会导致大脑听觉中枢出问题的因素包括脑或脑干的病变,例如肿瘤、脑溢血、脑震荡、颅骨骨折、脑缺氧等。
3
听不准,也收不准
第三种原因便是前面二者的综合,耳朵有问题,大脑听觉中枢也有问题。
通常,如果长期放任听力损失问题不管的话,便可能导致听觉中枢退化,最终走到这样的结局。
原本,耳朵与大脑听觉中枢其实是相辅相成、通力合作的关系。
如果其中一方出了问题,另一方长期处于“合作伙伴有问题”的状态下,也可能会出现问题。
人的大脑里面的很多神经元,一个连接着一个形成一张复杂的网,这些连接点叫突触。
当发生听力损失后,大脑的听觉中枢受到的刺激减少。如果长期缺乏听觉刺激的话,相应的突触就会变得越来越弱,且杂乱无章,或者相互之间的联系完全切断,从而影响认知和言语的理解。
这也是老年弱听人士放任听力损失容易患上痴呆症的原因之一。
03
如何才能不仅听到,还要听懂?
回到我们最开始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既听到,又听懂呢?
综合上面三条原因来看,首先如果是大脑听觉中枢的问题,那么肯定要去看医生,先解决脑中的问题,毕竟这个问题如果严重了,那可能就不只是听不见了。
其次,则是要对听力损失的问题及早发现,及早干预。
所有的听力损失都可能会导致大脑听觉中枢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所以当听力损失出现时,一定要及时使用合理的方法来制止其发展下去。
当听力损失得到纠正,大脑听觉中枢逐渐得到稳定而正确的信号的刺激,便至少会使问题不再恶化。
所以,对于听得见但听不清、听不懂的弱听人士,助听器仍然是有必要的!虽然配戴助听器之后仍然听不懂,但还是需要坚持戴助听器,这样才能刺激听觉神经,避免更大程度的衰退。
其次还要多听、多交流,多给予大脑听力中枢刺激,使其不出现功能上的退化。
当然,对于到了一定年纪的人(例如50岁以上)我们建议每年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如发现有听力下降,早诊断、早干预、早康复!
话说回来,“听得见,却听不懂”确实是一个困扰很多人的问题。
尤其是对于一部分弱听人士而言,验配了新助听器,带上以后发现声音确实都听得更清楚了。
但是当别人对自己说话时,却发现自己听不懂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01
听到了,不等于听懂了?
要说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了解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声音并不只是由耳朵听到就结束了,它还需要将听到的消息“压缩”“转格式”以后传输给大脑。
大脑再对信息进行处理,我们才知道自己听见了什么声音。
在这其中,耳朵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收集声音,对声音进行处理,转变为信号,再将信号传输出去。
实际上听懂没听懂,还得看大脑如何处理这些信息。
助听器的作用实际上是帮忙不太好使的耳朵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也就是“听到”。
当弱听人士戴上助听器,原本听不到或很难听到的声音被选择性放大,噪音则被选择性降低,帮助弱听人士更好地“听到”,但它无法代替大脑来分辨声音。
因此,“听到”即是“听到”,“听懂”就是“听懂”,“听到”和“听懂”之间并不能画等号。
有人说,那我的助听器不是白配了吗?
别急,我们接着往下说。
02
为什么,我会听不懂?
既然“听到”与“听懂”并不等同,那么我们就直接来讨论最根本的问题:为什么听不懂?
通常来说,这个问题有3种可能答案。
1
听不准
听不准就是说听到的与实际的有偏差。
我们耳朵的听毛细胞中包含内毛细胞和外毛细胞,外毛细胞的职责是调整并增强内毛细胞的敏感度。
当外毛细胞受损,内毛细胞的敏感度也会相应减弱,但实际上本身的功能并没有受到影响,因此佩戴助听器之后,内毛细胞仍能保证传输“正确的信号”大脑听觉中枢。
但如果内毛细胞也受损了,那么“传递”的信号就容易出问题了,大脑接到了错误的信号,自然也没办法翻译出正确的内容来,结果就是可以听到但是听不懂。
2
收不准
与“听不准”相对应的,“收不准”则是问题出在接收信息的大脑听觉中枢。
当大脑听觉中枢因为疾病等问题,导致没有接收到完整的信号,或者接收到信息但无法正常处理的时候,纵使耳朵传来的信号是对的,但是处理的结果也是错误的。
结果就是听得到但是听不懂了。
会导致大脑听觉中枢出问题的因素包括脑或脑干的病变,例如肿瘤、脑溢血、脑震荡、颅骨骨折、脑缺氧等。
3
听不准,也收不准
第三种原因便是前面二者的综合,耳朵有问题,大脑听觉中枢也有问题。
通常,如果长期放任听力损失问题不管的话,便可能导致听觉中枢退化,最终走到这样的结局。
原本,耳朵与大脑听觉中枢其实是相辅相成、通力合作的关系。
如果其中一方出了问题,另一方长期处于“合作伙伴有问题”的状态下,也可能会出现问题。
人的大脑里面的很多神经元,一个连接着一个形成一张复杂的网,这些连接点叫突触。
当发生听力损失后,大脑的听觉中枢受到的刺激减少。如果长期缺乏听觉刺激的话,相应的突触就会变得越来越弱,且杂乱无章,或者相互之间的联系完全切断,从而影响认知和言语的理解。
这也是老年弱听人士放任听力损失容易患上痴呆症的原因之一。
03
如何才能不仅听到,还要听懂?
回到我们最开始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既听到,又听懂呢?
综合上面三条原因来看,首先如果是大脑听觉中枢的问题,那么肯定要去看医生,先解决脑中的问题,毕竟这个问题如果严重了,那可能就不只是听不见了。
其次,则是要对听力损失的问题及早发现,及早干预。
所有的听力损失都可能会导致大脑听觉中枢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所以当听力损失出现时,一定要及时使用合理的方法来制止其发展下去。
当听力损失得到纠正,大脑听觉中枢逐渐得到稳定而正确的信号的刺激,便至少会使问题不再恶化。
所以,对于听得见但听不清、听不懂的弱听人士,助听器仍然是有必要的!虽然配戴助听器之后仍然听不懂,但还是需要坚持戴助听器,这样才能刺激听觉神经,避免更大程度的衰退。
其次还要多听、多交流,多给予大脑听力中枢刺激,使其不出现功能上的退化。
当然,对于到了一定年纪的人(例如50岁以上)我们建议每年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如发现有听力下降,早诊断、早干预、早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