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起搏器吧 关注:86贴子:264
  • 0回复贴,共1

进口美敦力脑起搏器手术并非“一劳永逸”,术后程控与药物治疗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完成脑起搏器手术不等于疾病治疗的结束。脑起搏器术后患者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制定用药方案,通过程控调整刺激参数,配合康复治疗,从而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掌握一些基本的术后程控和用药知识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是一门必修课。
今天,我们很荣幸邀请到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李俊主任执笔写下本文,为帕友和家属们科普脑起搏器术后程控与药物治疗。

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俗称“脑起搏器”,作为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一种外科治疗方式,在疾病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脑起搏器术后程控调整和药物治疗是脑起搏器治疗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帕金森病患者改善症状、长期获益、维持好的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

Vol.1
脑起搏器术后程控
长期、规范化的术后程控可以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刺激参数,缓解患者抖、慢、僵等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术后程控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循证医学原则,术后通过CT/MRI等影像复查了解电极位置,对触点选择有重要意义;检测阻抗、系统连接正常可保障脑起搏器稳定治疗。
2. 最小原则,对帕金森病患者采用有效的最小刺激参数。
3. 个体化原则,频率、脉宽、电压、触点、刺激模式,连续刺激或者循环刺激这些选择都可因人而异。近期国内开展的可感知脑起搏器和方向性电极系统加速了脑起搏器个体化治疗的进程,为患者带来优质、舒适的治疗选择。
脑起搏器术后参数设置包括:电压或电流、频率、脉宽。电压/电流代表每次刺激的强度,频率代表每秒刺激的次数,脉宽为每次刺激的时长。
开机时一般设定脉宽60μs,频率130Hz,根据病人的症状表现和反应来调整电压或电流,逐渐滴定增加电压或电流达到控制症状,每次增加0.2~0.5V。
电压增加过高可能引起患者对侧肢体麻木或投掷样的运动障碍等,如果电压增加至患者出现不适反应,而症状无明显改善,此时可考虑适当增加脉宽,降低电压来改善患者症状。

Vol.2
脑起搏器术后药物调整
患者在术后一周内微毁损效应明显,可适当减少多巴胺能药物,随着微毁损效应的消失,逐渐恢复术前服药。
术前异动明显的病人,术后可以适当减少多巴胺能药物剂量。
如果患者出现一些术前没有的精神异常症状,可给予抗精神类药物,并根据症状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
开机后,根据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可以适当减少药物种类及剂量。如果手术效果明显且稳定,可考虑减少帕金森病药物的种类和剂量;STN-DBS术后,通常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可以减少大约50%。通过半年内的随访调整,逐渐使药物与脑起搏器刺激参数达到很好的协同作用。

需要提醒帕友和家属的是,脑起搏器手术不应以停药为目的,而是以症状最大改善及副反应最少化为目标,也就是尽最大可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术后总体目标是以最小的脑起搏器刺激强度及最少的抗帕金森药物剂量和种类的协同,获得最大化症状改善,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如何把二者真正协同起来是脑起搏器术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IP属地:江苏1楼2024-08-17 10:0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