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来源VX公众号“山人妙道”https://mp.weixin.qq.com/s/hqyz4cMZFbIItf73VBXsdA
历代医家认为柴胡之气“平”(而非现代认为的“寒”),得少阳胆中正之气,为“和”法的主药。其功用一能通肠腑而推陈,二能升清阳而致新,三来能除少阳寒热。总的来说,柴胡能紧扣“少阳”这个开阖的枢纽,疏利一身之气机,使得清阳得升、浊阴得降、邪热得去。《本经疏证》:“仲景著小柴胡汤之效曰: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以是知柴胡证皆由于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气阻,气阻则饮停,饮停则生火,火炎则呕吐。半夏生姜能止吐蠲饮,然不能彻热,黄芩能彻热,然不能通上焦,能通上焦者,其惟柴胡也。”
另外,要想调遣柴胡,自然无法逃避 “少阳”这个话题。对应于自然,“少阳”乃“一阳”,是冰雪融化、万物萌发的稚阳,五行中属木。对应于人体,“少阳”则从六经传变中体现。徐灵胎将少阳解为阳明之内,太阴之外,乃阴阳之间的枢纽。既然是阳明太阴之间,柴胡作为少阳主药其作用于肠胃也就明了了,这又从一个侧面佐证了《本经》的说法。而“小柴胡汤”除了黄芩,所余之药皆入中焦,这似乎也反映着这一事实。张锡纯从五行角度阐释说:“木能疏土,为柴胡善达少阳之木气,则少阳之气自能疏通胃土之郁,而其结气饮食积聚自消化也。”
…………
柴胡于子月(阴历十一月)即根生,在隆冬水气中生发。所谓乙癸(肝肾)同源,柴胡既秉少阴水气,其作用于肝木更为纯粹(肾水为肝木之母),其生发疏泄出于阴而未离于阴。《本草崇原》中云:“柴胡春生白蒻,香美可食,香从地出,直上云霄。” 柴胡别名“地熏”,谓之所生之处仙鹤萦绕,这形象地表现其味的浓厚。
味厚者为阴,故其性能下,《本经》谓其“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推陈致新”。同时它还能“熏”,《本草经疏》云:“其性升而散,属阳,故能达表散邪也。”这种把下焦肝肾之阴向上蒸腾之特性,从侧面体现“劫肝阴”之弊。众多升清药(升麻、葛根、蔓荆子等)中为何独提“柴胡劫肝阴”?除了他适用范围之广,主要原因便是他“秉少阴水气”,作用点位于肝木之根吧。
故若要熏蒸于下焦,其用量宜大(参考剂量:18-24g),这时最契合少阳初生之乾元之性,萌于少阴癸水之根而发入少阳已木之梢,由里达表,正适用于外邪欲由表入里之际;若要疏理于中焦,其用量宜中(9-12g),此时味薄为阴之阳,“味薄则通”,故可疏通中焦肝木气机;若要升提于上,其用量宜小(6g),“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阳气出上窍”,故可引清阳之气出于上窍。
(节选、侵权删帖)VX搜索关注“山人妙道”获取全文内容
历代医家认为柴胡之气“平”(而非现代认为的“寒”),得少阳胆中正之气,为“和”法的主药。其功用一能通肠腑而推陈,二能升清阳而致新,三来能除少阳寒热。总的来说,柴胡能紧扣“少阳”这个开阖的枢纽,疏利一身之气机,使得清阳得升、浊阴得降、邪热得去。《本经疏证》:“仲景著小柴胡汤之效曰: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以是知柴胡证皆由于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气阻,气阻则饮停,饮停则生火,火炎则呕吐。半夏生姜能止吐蠲饮,然不能彻热,黄芩能彻热,然不能通上焦,能通上焦者,其惟柴胡也。”
另外,要想调遣柴胡,自然无法逃避 “少阳”这个话题。对应于自然,“少阳”乃“一阳”,是冰雪融化、万物萌发的稚阳,五行中属木。对应于人体,“少阳”则从六经传变中体现。徐灵胎将少阳解为阳明之内,太阴之外,乃阴阳之间的枢纽。既然是阳明太阴之间,柴胡作为少阳主药其作用于肠胃也就明了了,这又从一个侧面佐证了《本经》的说法。而“小柴胡汤”除了黄芩,所余之药皆入中焦,这似乎也反映着这一事实。张锡纯从五行角度阐释说:“木能疏土,为柴胡善达少阳之木气,则少阳之气自能疏通胃土之郁,而其结气饮食积聚自消化也。”
…………
柴胡于子月(阴历十一月)即根生,在隆冬水气中生发。所谓乙癸(肝肾)同源,柴胡既秉少阴水气,其作用于肝木更为纯粹(肾水为肝木之母),其生发疏泄出于阴而未离于阴。《本草崇原》中云:“柴胡春生白蒻,香美可食,香从地出,直上云霄。” 柴胡别名“地熏”,谓之所生之处仙鹤萦绕,这形象地表现其味的浓厚。
味厚者为阴,故其性能下,《本经》谓其“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推陈致新”。同时它还能“熏”,《本草经疏》云:“其性升而散,属阳,故能达表散邪也。”这种把下焦肝肾之阴向上蒸腾之特性,从侧面体现“劫肝阴”之弊。众多升清药(升麻、葛根、蔓荆子等)中为何独提“柴胡劫肝阴”?除了他适用范围之广,主要原因便是他“秉少阴水气”,作用点位于肝木之根吧。
故若要熏蒸于下焦,其用量宜大(参考剂量:18-24g),这时最契合少阳初生之乾元之性,萌于少阴癸水之根而发入少阳已木之梢,由里达表,正适用于外邪欲由表入里之际;若要疏理于中焦,其用量宜中(9-12g),此时味薄为阴之阳,“味薄则通”,故可疏通中焦肝木气机;若要升提于上,其用量宜小(6g),“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阳气出上窍”,故可引清阳之气出于上窍。
(节选、侵权删帖)VX搜索关注“山人妙道”获取全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