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10点30开始看,一口气今早5点20看完。将就一下也是6个半小时呢。
然后一直睡到11点半,虽然有点浪费假期,不过明天“自愿”返校也没有遗憾了,毕竟也是快出栏的高三牲,国庆放假能给我留出看完书的时间已经很幸运了
注意到一个小地方,八目迷老师好像记错了,按照最初的换算方式应该是10秒才是六个多小时,电影里还改过来了。
其实感觉电影没有一些人认为的那么不堪,在看小说之前我还特意重看了一遍,我很喜欢电影里再创作的鹿和伞这两个细节,有人说这把伞的感觉就像“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样。我觉得就是人已离去,而物却在,重要之人留下之物发生的一些变化,枇杷树亭亭如盖,透明伞生锈,往往使人泪沾衣襟
电影里缺少的是更为全面的人物形象刻画,比如川崎和父亲。小说最后父亲的信突然让我想起人本就是复杂的,没有什么绝对的好坏之分,只有小说的“圆形人物”,才更接近真实,更能带给人感悟
我看的时候感觉应该看到了很晚,但并没有注意到流逝的时间,直到看完后记,我才惊觉的拿起手机,原来天都快亮了。这已经是成功的浦岛效应了吧
然后一直睡到11点半,虽然有点浪费假期,不过明天“自愿”返校也没有遗憾了,毕竟也是快出栏的高三牲,国庆放假能给我留出看完书的时间已经很幸运了
注意到一个小地方,八目迷老师好像记错了,按照最初的换算方式应该是10秒才是六个多小时,电影里还改过来了。
其实感觉电影没有一些人认为的那么不堪,在看小说之前我还特意重看了一遍,我很喜欢电影里再创作的鹿和伞这两个细节,有人说这把伞的感觉就像“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样。我觉得就是人已离去,而物却在,重要之人留下之物发生的一些变化,枇杷树亭亭如盖,透明伞生锈,往往使人泪沾衣襟
电影里缺少的是更为全面的人物形象刻画,比如川崎和父亲。小说最后父亲的信突然让我想起人本就是复杂的,没有什么绝对的好坏之分,只有小说的“圆形人物”,才更接近真实,更能带给人感悟
我看的时候感觉应该看到了很晚,但并没有注意到流逝的时间,直到看完后记,我才惊觉的拿起手机,原来天都快亮了。这已经是成功的浦岛效应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