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贴旨在批评“阿夸必须支棱起来”的观点。
人的精神内耗是现代文艺作品最常见最普遍的的描写对象。
有的文学作品会以主人公为眼,讲述一个人从内耗自闭的状态走出来的过程。有的作品则相反,会写主人公一直内耗一直自闭,直到灭亡。
在此之上,有的作品是兼而有之:即在同一部作品里,有的角色始终沉溺于过去的悲痛,无法走出来;有的角色则在逆境与现实的考验下茁壮成长,内心愈发坚强。而且,在逆境与现实的考验下内心愈发坚强的角色,有时候是主角,有时候是配角。
再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文艺作品更多倾向于男女主的互相救赎,而不是那种泾渭分明对比格外强烈的了。
可这并不意味着,面对失败和创伤,人一定要支棱起来。
当我们代入主角时,固然希望主人公能够在逆境和创伤中“支棱起来”,对“主角无法支棱起来”有失望情绪也在所难免。
但至少在我看来,“主角必须支棱起来”这一规定是没有道理的,是裹挟着傲慢的决定论(作品应该按照这个路线发展)与目的论(作者应该回应读者的期待)的主张。
倘若我们抱持这样的主张,就无法解释一个现实——为什么现如今自杀的人这么多,而且尤其是年轻人。同时,徘徊在自毁的边缘,只是因为某些原因撑着最后一根弦的人也有很多。
当然,摁套现实进行说教同样傲慢,还是回到前面:有没有一种可能,正是由于许多读者已习惯了男女主(们)互相救赎的故事,从而对于“绛树二歌”的创作思路采取了拒斥的态度?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
这里简单举几个例子,以供参考。其中主人公大多为大女主/男主成长作,配角则基本是沉溺于过去的失败,创伤,无法正视现实的困境,无法直面内在的谴责,陷入内耗漩涡无法走出来,甚至一步步走向死亡。
正面例子①
经典文学《乱世佳人》:主人公思嘉,大女主成长作。配角艾希里,陷入内耗漩涡。
反面例子①
经典文学《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主人公上校,陷入内耗漩涡。配角上校的妻子,她固然也为儿子的死悲痛,也因为上校受到的不公抱不平,但能够直视现实的困境,努力做出改变。
正面例子②
当代日本文学《君若星辰》:主人公晓海,大女主成长作。配角女主的男朋友,陷入内耗漩涡,最终一步步走向死亡。
反面例子②
经典日本文学夏目漱石的《心》:主人公先生和k君,陷入内耗漩涡,最终走向自毁。配角先生的妻子,通透豁达的女性。
反面例子③
轻小说《只是穿着制服而已》:主人公广巳,活在过去和故事里的人;女主明莉,大女主成长模板。
——————————————
以上举例只是为了说明,互相救赎并非唯一的模板,无论现实中,还是经典文学作品、通俗文学中,始终沉溺于过去和内在的创伤,无法走出来的人是存在的,也是文艺作品的一种写作思路和方法。
而从目前看来,《我推的孩子》正是按照这一思路写的。
阿夸和神木光都是沉溺于过去和内在的创伤,无法走出来的人(钓鱼佬算半个),即便他们遇到了愿意去救赎自己,理解自己的人,却无法得救。
(阿夸的这一特征,在舞台剧篇表现的最明显:他甚至可以把自己的自责和内耗当做表演的武器来利用,堂而皇之地展现在人前。而阿夸平时基本是面瘫,很少流露自己的情绪。)
(至于阿夸内在的逻辑,我以前有写过分析,简而言之:雨宫吾郎从小就没有母亲,而在转世为阿夸后,星野爱临死前的话既让阿夸体会到了人世间最真挚纯粹的母爱,又让阿夸陷入了无比的内耗,我是不是不配得到别人的爱?毕竟,从没有得到过和短暂体会过后再失而复得,完全是俩个概念。因此阿夸从一开始就有强烈的自毁倾向。复仇是因为意难平,但即便完成复仇,还是意难平。他最恨的不是神木光,而是自己。)
露比、赤音、星野爱则是遇到属于自己「推」,内心被治愈后,想要成为别人的「推」,从而积极面对现实和未来的人(帽子算半个)。
另外再叠个甲,我并不是认为推子不能批评,比如对于阿夸的心理活动,赤坂缺了很多细节;比如阿夸为什么先捅自己一刀再和神木光同归于尽;比如
赤坂为什么搞出这么儿戏的“算无遗策”的计划等等。
这些都是吧友批评的非常到位的地方,我也非常支持。
但“阿夸必须支棱起来”是错误的。若将阿夸当做一开始就有强烈自毁意识,无法走出来的人看待,将阿夸、神木光和露比、赤音、星野爱当做俩类不同的人看待,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人的精神内耗是现代文艺作品最常见最普遍的的描写对象。
有的文学作品会以主人公为眼,讲述一个人从内耗自闭的状态走出来的过程。有的作品则相反,会写主人公一直内耗一直自闭,直到灭亡。
在此之上,有的作品是兼而有之:即在同一部作品里,有的角色始终沉溺于过去的悲痛,无法走出来;有的角色则在逆境与现实的考验下茁壮成长,内心愈发坚强。而且,在逆境与现实的考验下内心愈发坚强的角色,有时候是主角,有时候是配角。
再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文艺作品更多倾向于男女主的互相救赎,而不是那种泾渭分明对比格外强烈的了。
可这并不意味着,面对失败和创伤,人一定要支棱起来。
当我们代入主角时,固然希望主人公能够在逆境和创伤中“支棱起来”,对“主角无法支棱起来”有失望情绪也在所难免。
但至少在我看来,“主角必须支棱起来”这一规定是没有道理的,是裹挟着傲慢的决定论(作品应该按照这个路线发展)与目的论(作者应该回应读者的期待)的主张。
倘若我们抱持这样的主张,就无法解释一个现实——为什么现如今自杀的人这么多,而且尤其是年轻人。同时,徘徊在自毁的边缘,只是因为某些原因撑着最后一根弦的人也有很多。
当然,摁套现实进行说教同样傲慢,还是回到前面:有没有一种可能,正是由于许多读者已习惯了男女主(们)互相救赎的故事,从而对于“绛树二歌”的创作思路采取了拒斥的态度?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
这里简单举几个例子,以供参考。其中主人公大多为大女主/男主成长作,配角则基本是沉溺于过去的失败,创伤,无法正视现实的困境,无法直面内在的谴责,陷入内耗漩涡无法走出来,甚至一步步走向死亡。
正面例子①
经典文学《乱世佳人》:主人公思嘉,大女主成长作。配角艾希里,陷入内耗漩涡。
反面例子①
经典文学《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主人公上校,陷入内耗漩涡。配角上校的妻子,她固然也为儿子的死悲痛,也因为上校受到的不公抱不平,但能够直视现实的困境,努力做出改变。
正面例子②
当代日本文学《君若星辰》:主人公晓海,大女主成长作。配角女主的男朋友,陷入内耗漩涡,最终一步步走向死亡。
反面例子②
经典日本文学夏目漱石的《心》:主人公先生和k君,陷入内耗漩涡,最终走向自毁。配角先生的妻子,通透豁达的女性。
反面例子③
轻小说《只是穿着制服而已》:主人公广巳,活在过去和故事里的人;女主明莉,大女主成长模板。
——————————————
以上举例只是为了说明,互相救赎并非唯一的模板,无论现实中,还是经典文学作品、通俗文学中,始终沉溺于过去和内在的创伤,无法走出来的人是存在的,也是文艺作品的一种写作思路和方法。
而从目前看来,《我推的孩子》正是按照这一思路写的。
阿夸和神木光都是沉溺于过去和内在的创伤,无法走出来的人(钓鱼佬算半个),即便他们遇到了愿意去救赎自己,理解自己的人,却无法得救。
(阿夸的这一特征,在舞台剧篇表现的最明显:他甚至可以把自己的自责和内耗当做表演的武器来利用,堂而皇之地展现在人前。而阿夸平时基本是面瘫,很少流露自己的情绪。)
(至于阿夸内在的逻辑,我以前有写过分析,简而言之:雨宫吾郎从小就没有母亲,而在转世为阿夸后,星野爱临死前的话既让阿夸体会到了人世间最真挚纯粹的母爱,又让阿夸陷入了无比的内耗,我是不是不配得到别人的爱?毕竟,从没有得到过和短暂体会过后再失而复得,完全是俩个概念。因此阿夸从一开始就有强烈的自毁倾向。复仇是因为意难平,但即便完成复仇,还是意难平。他最恨的不是神木光,而是自己。)
露比、赤音、星野爱则是遇到属于自己「推」,内心被治愈后,想要成为别人的「推」,从而积极面对现实和未来的人(帽子算半个)。
另外再叠个甲,我并不是认为推子不能批评,比如对于阿夸的心理活动,赤坂缺了很多细节;比如阿夸为什么先捅自己一刀再和神木光同归于尽;比如
赤坂为什么搞出这么儿戏的“算无遗策”的计划等等。
这些都是吧友批评的非常到位的地方,我也非常支持。
但“阿夸必须支棱起来”是错误的。若将阿夸当做一开始就有强烈自毁意识,无法走出来的人看待,将阿夸、神木光和露比、赤音、星野爱当做俩类不同的人看待,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