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c7af477813fbb2fb342b581a7f4a2043/b65fb8a1cd11728bd951c3078efcc3cec3fd2c72.jpg?tbpicau=2025-02-28-05_7fbb303f55b30b64763e3396eace64e6)
写作,是一种心灵的抵达与栖息,而“成为写作者”更是许多人一生所求。今晚,由今日头条和江苏卫视联合出品的《我在岛屿读书3》将播出第三期。“蓝眼睛书屋”迎来了新客人,作家七堇年、《收获》编辑吴越相携而来,与余华、苏童、程永新、叶子、马家辉等围坐畅聊。从阅读者到写作者,他们有着怎样的收获与成长?又遇到了哪些伯乐与知音?今晚21:20,江苏卫视《我在岛屿读书3》,一起来聆听文学大家们“成为写作者”的亲身经历。
叶子、马家辉感受“克里特假日”
七堇年、吴越做客岛屿书屋
骑着小摩托穿越在克里特岛树影婆娑的街道中,在敞篷双层巴士上感受海风的抚摸……叶子和马家辉以“克里特假日”的方式,打开了《我在岛屿读书》新的一天,也迎来了“蓝眼睛书屋”的两位新朋友——七堇年和吴越。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a22c2feef4fb43161a1f7a7210a44642/ddfecf11728b47102653b2e985cec3fdfc032372.jpg?tbpicau=2025-02-28-05_e1bb7953824c6ec18c88f1c2520339f4)
七堇年年少成名,20岁便完成了个人首部长篇小说《大地之灯》,是我国新生代作家中的佼佼者。吴越曾任《文汇报》首席记者,现为《收获》杂志编辑,用一双发现的眼睛发掘了许多优秀的新生代作家。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f5bac8ee05166d223877159c76230945/aa4e708b4710b91268bdb9db85fdfc0392452272.jpg?tbpicau=2025-02-28-05_1453e198c3b9ea2fbde9152549193b25)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13ba39032b224f4a5799731b39f79044/15d44510b912c8fc628fb9e8ba039245d6882172.jpg?tbpicau=2025-02-28-05_c62e43dab093c02dc892613583a9ba92)
深耕文坛多年,她们对于写作也有着自己的见解和感悟。“写作其实就是精神上的岛屿。”热爱极限运动的七堇年,将写作比作一个滑翔的过程,“写作就像是思想的飞翔,用身体在空中写下一首不留痕迹的诗。”对此,作为文学编辑的吴越也深以为然,“写作是一种隐秘的极限运动,都是不断地去‘压榨’自己,让自己到达某种极限。”吴越表示。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e1571737094a20a4311e3ccfa0529847/204fbb12c8fcc3ce61bc8616d445d688d43f2072.jpg?tbpicau=2025-02-28-05_652caca78ca62e9aa261109647182f75)
之所以称写作为一种“极限运动”,除了脑力的充分调动外,还因为它对写作者的体力提出了巨大的考验。节目中,马家辉回忆自己以前问过苏童一个问题:“在40岁左右的年纪去进行小说创作,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后者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体力”。“我当时觉得他在忽悠我。直到我现在写第三个长篇小说,越发觉得体能应付不了,写作真的需要纪律和规律。”马家辉感慨道。
苏童与程永新“互相成就”
余华笑称“有一排伯乐”
这次,还有另一位以别样方式做客书屋的“跨界”作家——演员陈冲。因为忙于新作品的拍摄遗憾未能成行的她给节目寄来了新书《猫鱼》和一封亲笔信。“我多么想跟你们一起在这美丽的岛上读书,献上我的新书《猫鱼》,让它代表我与你们同行吧!”陈冲在信中写道。
跟着大家一起品读着《猫鱼》的马家辉不禁回忆起和一位明星的往事。很多人知道林青霞,都是因为她的影视作品,但殊不知,她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作家”。而发掘她写作天赋的,正是马家辉。在偶然一次与林青霞交谈后,马家辉站在刊物编辑的角度鼓励她写作。后来,林青霞相继出版了《窗里窗外》等多部散文集。对此,马家辉感触颇深:“从事编辑工作的满足感,是为了整个文学界有一个新的人、新的笔出来。”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ce63355f66a446237ecaa56aa8227246/de4dcafcc3cec3fd5f42e8509088d43f87942772.jpg?tbpicau=2025-02-28-05_9636d3b61819acf5bf8e57bfd1e60192)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eb0b5ab1002309f7e76fad1a420e0c39/afa3c1cec3fdfc033604ac9d923f8794a4c22672.jpg?tbpicau=2025-02-28-05_6b9b7ff69db00cfda5a7cbc0b0363c37)
节目中,余华坦言,除了程永新,自己的伯乐有“一长排”。从《北京文学》的王洁、李陀,到《收获》的李小林、肖元敏,都曾在他的写作生涯中有所助力。“我当时非常感动的是,肖元敏认真到了什么程度。她把原文抄在信纸上,把她的删节的内容抄在下面,问我是否同意。”在余华看来,也正是因为这样一批又一批怀揣热爱的文学编辑,文坛才能始终拥有新鲜血液的涌动。
苏童谈文学的代际传承
余华寄语青年作家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85e53c364ff79052ef1f47363cf3d738/a491c1fdfc03924573c9ae2ac194a4c27d1e2572.jpg?tbpicau=2025-02-28-05_22276a469cfad88acb52c243bca3e2c0)
如果把余华、苏童等人比作“前浪”,那诸如班宇、双雪涛、陈春成便是文坛奔涌的“后浪”。而余华、苏童也丝毫不吝啬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他们,让文学的思潮不断碰撞激荡。“我必须把自己的经验梳理成比较有效的,或者是不太容易被质疑的观点输出。因为现在的孩子不是那么容易被说服的,所以你得有理有据。”苏童表示。
在苏童看来,文学是有传承的。“一个老的作家,他都不知道他是在什么时间,靠哪个具体的篇目影响了某一个作家。当你从20岁写到60岁的时候,另外一个20岁的青年出来了,他有可能是你,也有可能不是你。但他是一个千面的,镜像当中的你,你活在他的身上,他活在你的身上。”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e06273e2d6529822053339cbe7ca7b3b/a4a2fe039245d688727efd81e2c27d1ed21b2472.jpg?tbpicau=2025-02-28-05_5cf6bd4b558dde9634e481446d0b378c)
而余华则语重心长地寄语青年作家,“一定要有野心,让自己走得更高,写得更好。但一定不要贪婪,不要写的时候就想要那么多。”今晚21:20,锁定由今日头条和江苏卫视联合出品的《我在岛屿读书3》,关于写作的那些事,余华、苏童讲给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