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吧 关注:505贴子:8,519
  • 41回复贴,共1

发了一长串文发现你贴吧没有首行缩进和换行(这个可能有)遂发二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洛天依镇楼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1-16 20:32回复
    适宜,需要,选择
    本篇将以以上三个关键词展开。
    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选定一个限定的范围,则该个体对于该范围总存在适应作用,此作用的优劣决定该个体对该范围的“适应性”。
    每一个个体都会对某些事物产生“需要”。“需要”的本质是“适应性”的相对较优。 因此,“适应性”是决定需要的。
    对于不存在意识的个体,一切的“需要”都是“被动需要”,即由适应性决定。 对于存在意识的个体,由于自身对“适应性”存在评估的过程,因此出现了“主观需要”,进而产生了“选择”。“选择”是“主观需要”的产物。
    这便引发了一个问题:存在意识的个体,在评估“适应性”时可能存在偏差,导致评估的“适应性”与实际不相吻合,进而在“需要”和“选择”上走上错误的道路。
    讲完理论,引入正题:你为什么要选择未来学校?
    许多人在填报未来学校前,认为的未来学校是这样的:学校高度先进, 引入了很多新技术,来到学校便能立刻体验;学校采用创新型教育与管理,创新赋能教育;学校拥有丰富的泛动,使学生能享受其中;学校拥有多元升学途径,铺好每一位学生的未来道路。
    现在回首,你认为以上这些事情,虚假吗?
    让我们先视作虚假来谈谈。将理论的东西代入,由于学生对不同学校存在有优有劣的适应性,导致每个学生最后都会填报一些学校。而填报这个过程是一个“主现需要”,这意味着在该过程中,“适应性”是人为评估出来的。那么是如何评估的呢?当然是根据学校的宣传。学校的宣传导致你认为未来学校适合你,但你在进入未来学校后,才发现未来学校根本不适合你, 这不是虚假宣传是什么呢?
    万恶的虚假宣传能够有作用,本质就在于它让个体对适应性的评估存在了偏差,而这来源于个体接收到的信息本身具有虚假性。
    于是我们便能说出未来学校的另一层图景:学校画大饼,经费不足导致高科技无法落实到位;学校的管理仍存在传统甚至古板的影子;繁多的活动让学生无法专心学习。
    其实这层图景并不假,是宣传之中所不曾提到的。但问题又来了:前一层图景与这层图景有矛盾的地方吗?好像并没有。
    所以这便引出了第二个观点:未来学校并没有虚假宣传,只是学生们对未来学校已经产生了诸多设想,以至于超出了未来学校原本提供的范畴。在这层观点上, 产生主要问题的因素不是“信息”,而是“评估”。那些后悔于填报未来学校的学生,原先并没有深入思考未来学校到底适不适合自己,而对未来学校的“适应性”产生了错误的“评估”,最后才落得这番处境。
    举我自己的例子来说。我在当时填报志愿时同样评估了适应性:首先我个人是比较活泼而爱玩的;其次我更喜欢自己能掌控较多的自由时间供我自己分配; 然后,我拥有一些奇怪的点子,因此我更希望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最后,我个人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表示一定的抨击态度,寻求教育体制上的创新。综合评估之下,我还是选择了未来学校。每每有人问我,为什么我有这番中考成绩,还选择了未来学校,我一般总会用“养老”二字来戏称。实际上,以上便是我真正的原因,即我就是需要未来学校。
    那么现在的我又如何?我可以在桌游社、推理社自由发挥;我可以拥有足够多的时间来分配,就像本篇就是我在晚修起笔落笔;我可以充分利用未来学校的资源来丰富我奇怪的点子并加以利用。附带的、承接上文的, 对于多元化升学路径而言,数竞使我的路更加顺畅。
    对于我而言,我现在仍觉得未来学校是适合我的。至于其它的事物,比如平板的有无、管理的呆板、其他同学的状况,并不会过多影响我。即使其它的事物做到最好,对我也只是添砖加瓦。
    所以,提问所有后悔的同学:未来学校真的适宜你吗?如果不适合你,那么你当初又是为何报了未来学校?你有慎重而仔细地评估过所有学校对你的“适应性”吗?如果适合你,那么你又是为何后悔呢?
    请允许我引入一个我生造的名词:“自执”。事先说明,本“自执”为一个贬义概念,在我本人的价值观中,我将“麻木”“偏见”“自执”“守旧”定义为人类发展的四大本质阻碍。“自执”即一个人不考虑外界因素、不经受外人调整而自我武断执行一件事物。以上后悔的同学中,未慎重仔细评估的同学都是“自执者”。
    当然,一些学生可能由于其它因素,不得不选择不适合自身的学校。 在这种情况下,“自执者”便是产生这些因素的人,如可能是父母修改志愿等。
    无论如何,“自执者”的存在总是不利于发展的。他们或自身为自己错误的选择买单,或借由他人甚至集体为自己买单,不惜为此付出代价。
    回到未来学校,这些“自执者”虽不满意于未来学校,却也别无他法,只得继续处在未来学校,占着未来学校的位子。
    于是我又要讲回多元化升学路径了。于未来学校的很多学生,其实是不懂利用未来学校提供的资源的。未来学校不适合他们,他们同样也不适合未来学校,于是导致了许多资源的浪费。恰恰有一些需要这番资源的学生,却被不需要这番资源的学生挡在了校门外,无法进入未来学校的大门。此乃“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这就导致多元化升学路径中的一些未能得到有效实施,明面上看便是未来学校“教学成果不高”了。


    IP属地:广东2楼2024-11-16 20:34
    回复
      下附:
      如何追求需要?
      不可避免的是,有些时候我们同样会需要一些现阶段并不拥有的事物, 如何追求这些事物便成为了一个难题。
      首先一个不可犯的错误便是“自执”,因为“自执”的结果很可能是追求失败甚至承担处罚。不考虑合理性、可行性、后果性的罢操便是典型的例子。作为学生,要避免“自执”,便是要在把自身、把学生考虑进去的同时把学校、把管理考虑进去, 进行全方面综合考虑才能确保追求是可行的。
      接下来便简单讲述一下考虑的总过程。当然的第一步,是观察,观察事物的表象存在什么不足;进而思考不足的原因是什么;接着是最重要的一步——分析, 一是分析该事物现阶段的行式中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可改进的,二是分析该事物应当如何改进、有哪些限制改进的因素、改进是否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 最后才是完善,即重复上述过程。此乃“观察——思考——分析——完善”链。
      分析这一步是最重要的,而这一步往往会引出一件事物——建议。因此追求事物的核心往往在于提出有效的建议。只有建议才能导致改变。
      作为对学校提出的建议,有两点是必须且应该考虑在内的:管理和成本。 对于学校而言,前者是比后者要更重要的,因此先讲前者。
      学校作为一个管理机构,接收着成百上千的未成年人,自然要对这些未成年人担责,于是管理便成为最头疼的问题。自然而然,如果一个事物加重了学校管理的负担,那么最好的选择无非就是两种:停办或集中管理。其中,集中管理是该事物无法停办的结果。
      那么,如果一条建议不能让学校的管理舒服,就必定会陷入以上的两只魔爪。只有便利学校管理的建议才可能被保留。
      管理包括的内容有很多:人身安全、财产安全、资金管理、时间管理、人员管理等。其中的任何一项都不是简单之事,也难怪学校会驳回学生的诸多意见了。
      成本倒是没啥好说的,在可控制范围内就好。
      以上便是追求需要的个人理解论。
      除此之外,还需聊到另外一个问题,便是改进的不及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在公办学校,资金和改进都需要层层审批,才可能能够确保资金用到实处。况且本身未来学校资金就不足, 表面上看就是事情一拖再拖了。
      借万飞校长一句话:“改进,需要一个过程。”


      IP属地:广东3楼2024-11-16 20:34
      回复
        加精了,分析不错。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11-17 12:33
        回复
          未来在第一届招生的时候,提出一个口号:赢得高考,超越高考。现在请问,赢在哪里?超越在哪里?高考又在哪里?恒温游泳池又在哪里?
          什么叫做“新鲜技术”?AI是新技术,问学平台也有,可这和学生主要的学习任务适应吗?还是说学校的这些“新技术”能让学生脱离刻板印象里压抑人性、抹除差异、“唯分数论”的高中教育?更别提所谓“教育体制改革”,生活在未来学校的你,不还是有与其他学校的学生一样学习生活吗?
          那么本没有革新的能力、制度和物质基础,为何说自己有呢?号称“未来”便就是代表了未来吗?
          我想,一个理想的乌托邦,没人会觉得自己不“适应”的,不是自己所“需要”的。我想要一辆奥迪,马上就能够提车;我想上清华大学,清华门立刻向我敞开。不要这么俗气,我想阅读古来圣贤的文章,他们的思想立刻流入我的脑袋,并且我马上就写出空前绝后的作品。试问有谁会觉得自己不“适应”这样的情况?同样的,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的学生,你进来这个学校,不仅在这个竞争体制下面你的个性能够不受压制并且能够发展,同时优秀的师资能让你“赢得高考”,同时你在其他学校的同学只能一天到晚读死书,请问你会不“适应”这样的学校吗?而如果以上的图景,这个学校并不能够达到,请问为什么要如此宣传呢?
          至于所谓多元升学,如果你在高中才开始竞赛,已经很晚了,特别是数学竞赛。下面借用公众号“数学是钢老师教的”里的一段话:
          “什么样的学生能上名校?高考分数高的学生。什么样的学生高考分数高?学习能力强、学习习惯好、学习心态稳。怎样培养学生上名校?别培养了,名校学生是筛选出来的,不是培养出来的。通过努力,一般学生可以考一所不错的大学,但是考不上顶尖名校。能够考上C9的学生,无论从智力层面,还是从勤奋层面,都是高中前就已经遥遥领先了。高中只是为他们提供一个继续突破的平台,在努力进取的氛围下最终考入名校。所以在高中,我们更多看见的是初中优生不再优秀,没有见过初中普通学生考入C9。真正的初中优生,中考根本不是他们努力的方向,他们会把高中学习或者竞赛学习早早规划到初中学习生活中,到了高中会比同龄孩子更努力,所以成功就成了必然。”
          我很后悔初中时没有学习数学竞赛,但我也十分释怀,因为在高中之前,我都还未曾知道“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你若认为自己是数十年难一遇的数竞天才,关于“多元升学”方面的讨论可以当我放屁;可绝大多数同学并没有这般天才的能力,那所谓“多元升学”,不就是放屁之论而已?再说,东华已经足够“名校”了吧?可它在高考之外,并没有特别突出的竞赛成绩。那些“恰恰有一些需要这番资源的学生”,他们早就不在东莞啦!
          至于管理,未曾与其他学校有太大出入,“以禁代管”“一刀切”“踢皮球”,“成本”确实不少,“事情”确实麻烦。
          对于这位同学,你将人用一个简单的理论概括,大概是不太恰当的吧。莫说各路哲人也不敢说自己完全理解了人性,这实在是欺负小朋友了。至于你将你的同学称为“自执者”,这未免有些太过自傲了;当然我可以理解,把自己安置在凌驾他人的位置上,这可不是一种快感?
          “改进,需要一个过程。”信任破裂的挽回,需不需要一个过程?
          同时引用万飞校长的一句话:“这位同学说的很有道理,我们未来学子就需要这种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11-17 13:48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11-17 14:00
            回复
              楼主你也太有才华,分析的好高级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4-11-17 21: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