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吧 关注:1,417贴子:10,688
  • 13回复贴,共1

《滕王阁序》创作年龄论证——二十六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对于王勃《滕王阁序》创作年龄的论述,我曾专门开过一个帖,当时采信的是聂文郁的论述,认为是王勃十四岁时所作。今天重读《滕王阁序》越发觉得此说不甚靠谱,下面我将分条论证。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1-17 12:08回复
    一、王勃十四岁作《滕王阁序》的依据来源
    王勃十四岁作《滕王阁序》的依据来源主要是《唐摭言》,以及《滕王阁序》一文中的“童子何知”、“三尺微命”等,然而《唐摭言》毕竟是后人编撰,缺乏即时性,因此我还是偏向于从《滕王阁序》本文中找依据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11-17 12:44
    回复
      二、“童子何知”中“童子”一词误解引发的问题
      中学语文教育以及持十四岁论者,认为“童子何知”是王勃的原创,实际上该词是王勃对《左传·成公十六年》:“国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中典故的援用,既然是引典,那么“童子”一词自然不可能是实指,熟悉王勃文章笔法的人应该知道,王勃善于用典比兴,借此言彼。“童子何知”即言自己蒙昧无知,此处“童子并非实指,而是属于谦辞,这是第一条论据,反证以“童子”一词证十四之说的不靠谱之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1-17 13:53
      收起回复
        三、“等终军之弱冠”的“弱冠”一词可否托大?
        倘若年仅十四而未满二十,岂可自称“弱冠”?有见超过该年龄而称小的,未见不及该年龄而托大的,这点不符合常理,倘若托大,未免与“童子何知”自相矛盾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11-17 14:03
        收起回复
          四、“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指一人还是指两人?该怎么理解?
          这两句句意相近,倘若前后两句均指王勃,未免有合掌堆砌之嫌。纵观王勃文章,两句并列表一义的例子可以说非常少见。贾谊年少有才而被贬,与王勃的人生经历高度吻合,这里的贾谊应当是王勃自喻。梁鸿坐事逃到海边,王勃父亲谪迁交阯,同样是在南海边上,故而梁鸿应当是王勃用来指自己父亲。贾谊被贬到长沙和梁鸿逃到海边,并不是因为时代不够圣明,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原因,这两句表达了王勃对于自己父亲因自己犯事而被贬的愧疚之感。王勃犯事是在二十岁之后,十四岁时,何来这莫须有的两笔愧疚?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11-17 15:08
          回复
            五、“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指一人还是指两人?该怎么理解?
            认为这两句均指王勃自己,显然是对王勃文章的不了解,实际上这样的句子在王勃文章当中非常常见。例如,“有梁孝王之下客,仆是河南之南;孟尝君之上宾,子在北山之北。”,“天门大道,子则翻飞而入地下;地下泉流,余乃漂泊而沉水国”,“下走以穷途千里,动脂辖以长驱,群公以倾饯百壶,别芳筵而促兴”等等,何况前文尚且“童子何知”,后文尚且“等终军之弱冠”,中间忽然来个“老当益壮”,不免显得突兀。接着论据三,前面既然是对父亲的愧疚,那么接下来应当是对父亲及自己的劝勉,所以这里的“老当益壮”指的应该是王勃父亲而非自己,父亲您老当益壮,怎能因为被贬而改变白首时的心愿呢?儿子我穷且益坚,不会坠落处在青云端的崇高志向。意即父亲您应该振作起来,儿子我不会因此而消沉下去。因此如果采信十四岁的说法,那么这两句无论如何解释都会显得突兀不自然。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11-17 16:06
            回复
              论述使人可信,向作者学习!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12-26 11: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