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社吧 关注:67贴子:902
  • 0回复贴,共1

社日、社火、社戏渐行渐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社日、社火、社戏渐行渐远
    作者: 高明达
   历史链接     社,即土神。社日是我国古代春、秋两次祭祀土神的日子。春社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秋社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古时农村往往在社日里聚会,于是便有了社火、社戏。唐张演《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民俗文化已基本失传。
     社神即土神,亦名后土,它是统治者和一般群众都普遍崇拜的神祗。相传的社神有两个,一个是句龙,传为共工氏的儿子,又叫后土;另一个是禺,传说他死后托祀于后土之神。
     社火起源于对土地与火的祭祀,《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祭以为社。”社,即土地神。在以农业文明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资基础;火,是熟食、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先民认为火有“灵”,并视之为神加以崇拜。
     “社戏”是鲁迅小说中描写的在江浙一带每年社中所表演的年规戏。社,在江浙绍兴一带是一种区域名称,旧时某些地区的农村春、秋两季祭祀社神(土地神)所演的戏,都称为社戏,其目的是酬神祈福,一般均在庙台或野台演出。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间传统文化的种类与形态十分丰富,各类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形式的历史现状也十分复杂,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任务更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民俗是人们心底的文化,是延续一个民族发展的文化的象征。如过年,是中华民族各种民俗最集中的体现,崇红、尚祈、团圆、吉祥,这四个概念是中国人年俗的深刻内涵。社日、社火、社戏作为一种特定的民俗形式,我们必须认真加以对待,因为民俗是民族文化的根,更是一种生活的记忆。
     任何一种文明传统的断裂,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社日、社火、社戏的失传,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脆弱性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带给传统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之于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恰如健康之于一个人,等到失去之后,才会备感其重要、美好。
     社日、社火、社戏的失传,给我们敲响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警钟。



1楼2010-11-22 03:0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