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时报》称:“残雪写的小说,是中国近年来最革新的……她的小说也不能放进任何单一的范畴。它们还不如说是:以比喻表现为中心来创造威胁、恐怖和伤感的、不可能的、易受伤的氛围。”这样的评论比较精准。首先,残雪的小说的确是中国当代非常革新的,难于 归类;另一方面,残雪的小说最革新之处的确在于它创造了某种独特的艺术氛围。从这种独特的艺术氛围之中,残雪营造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奇特意象世界。在这样奇特的意象世界里,小说的故事情节被淡化,不再呈现传统的水平线性发展,而是通过大量的意象叠加向天空构建高度。因此,有评论者将残雪的小说称为“垂直文学”,这有一定的道理。残雪在这种垂直文学中又注入了“诗意、自审、艺术复仇”的血液,并且对这种混合极为满意。因此,她以此为阵地对马尔克斯、略萨、高行建等大量作家表示了不同程度的轻蔑。俨然,残雪信心十足地想在文学王国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通天塔。那么,这种混合着黑色血液的垂直文学究竟能达到怎样的高度呢?它会不会只是许多灰色木块搭成的小屋呢?
我们首先从美学层次来评估残雪的小说。残雪说:“我喜欢挪威画家蒙克,我觉得很美,有些气质跟我接近。”又说:“绘画方面,喜欢达利和凡高。”可见,残雪崇尚的是蒙克式表现,达利式奇诡与凡高式强情感的合而为一。蒙克的作品表达了阴郁、神经质的内在世界与外界的冲突,的确气质跟残雪接近。蒙克也是个性化的寻求共鸣的,比如名画《呼号》据说就来源于他的亲身体验。但是蒙克的画表现痛苦、表现压抑,却并不表现斗争、复仇的虚妄欢娱,他的画发人深醒但并不使人误入歧途。残雪的小说则不停留在表现“部分真实的人类冲突分析”上,而把主旨引向内心的狂躁、争斗与复仇。达利提出“偏执狂批判”理论作为其创作的理论基础。“偏执狂”指非理性的表现手法;“批判”包括“解释”和“批评”,是创作真正的目的和指向。可见,达利的非理性背后是真正具备强有力的理性掌控的。比如他的《内战的预感》、《记忆的永恒》、《梦》等名作都是非理性形式与理性解释批评的有机结合。残雪则不同,指导残雪创作的是一种不成熟、偏执化的伪理性,因此它使非理性的表现手法更加偏执化,变成了无节制的狂乱。凡高的画作常常透露出一种热爱生命向上的激情,给人的感觉是一片燃烧的金色火焰,不停地绽放出燃烧的生命力度。其经典代表就是凡高画的金色麦田和张扬的向日葵;而残雪的作品透露的却是一种消极狂躁的黑色激情,给人的感觉是“地狱里滚来滚去”,喧嚣并且狂笑。可见,残雪的创作与三位绘画大师是存在认识论上的巨大反差的。
另外,西方绘画主要是一种造型艺术,它所能承载的主题和思想毕竟有限。小说则不同,小说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因此小说的意象应该更多地为它所承载的主题和思想服务。残雪的小说以“诗意、自审、艺术复仇”为主题思想,这种思想勿宁说是一种灵魂操练的方法。因此,它并非明晰的理念表达。这种理念的不明晰与流为手段助长了小说行文的非理性,使其毫无节制,狂躁混乱。缘于此,残雪的作品在形式符号层模糊不清,严重阻碍了阅读和理解,错乱的符号,对意象世界的理解不但无所助益,反而破坏了意象的传达和升华。由于残雪的小说主题思想不澄明,意象的纷乱, 导致了小说意境美感的缺失。因此残雪的小说有意象而无意境,混沌一片,无法上升到意境超验的美学层面。诚如所说,其小说仅仅是以比喻表现为中心创造了威胁、恐怖和伤感的、不可能的、易受伤的氛围。注意:仅仅是容易刺激感官和表层心理的氛围,这种氛围是灰暗压抑的,它并不能促使人精神升华,感悟到超验的脱俗的意境。于是,我们说,残雪的小说在美学上只有一种诡异的意象美。
继续从思想性来评估残雪的创作,我们发现残雪的小说除了诡异的美外,虽然也有以夸张形态表现的部分的真,但是丝毫没有善。夏洛特 "莫尼斯在《苍老的浮云》英文版前言中评介残雪的小说时说:“部分政治讽寓,部分诗情,部分文学的引喻,部分真实的人类冲突分析——这种冲突以从昏暗到幽默的排列出现于文中。”纵观残雪的文本,这样的评价应该说比较客观,残雪的小说在客观上的确表现了夏洛特 "莫尼斯所总结出的几个主题。但是,要想真正认识残雪的小说创作,却不能仅仅止步于此。因为残雪小说的目的并不在于揭示问题和作道德评判,其真正的内核乃是“诗意、自审、艺术复仇”的精神。这种主观化精神的主导性介入使夏洛特 "莫尼斯所总结出的那几点全都变得面目全非了。
我们首先从美学层次来评估残雪的小说。残雪说:“我喜欢挪威画家蒙克,我觉得很美,有些气质跟我接近。”又说:“绘画方面,喜欢达利和凡高。”可见,残雪崇尚的是蒙克式表现,达利式奇诡与凡高式强情感的合而为一。蒙克的作品表达了阴郁、神经质的内在世界与外界的冲突,的确气质跟残雪接近。蒙克也是个性化的寻求共鸣的,比如名画《呼号》据说就来源于他的亲身体验。但是蒙克的画表现痛苦、表现压抑,却并不表现斗争、复仇的虚妄欢娱,他的画发人深醒但并不使人误入歧途。残雪的小说则不停留在表现“部分真实的人类冲突分析”上,而把主旨引向内心的狂躁、争斗与复仇。达利提出“偏执狂批判”理论作为其创作的理论基础。“偏执狂”指非理性的表现手法;“批判”包括“解释”和“批评”,是创作真正的目的和指向。可见,达利的非理性背后是真正具备强有力的理性掌控的。比如他的《内战的预感》、《记忆的永恒》、《梦》等名作都是非理性形式与理性解释批评的有机结合。残雪则不同,指导残雪创作的是一种不成熟、偏执化的伪理性,因此它使非理性的表现手法更加偏执化,变成了无节制的狂乱。凡高的画作常常透露出一种热爱生命向上的激情,给人的感觉是一片燃烧的金色火焰,不停地绽放出燃烧的生命力度。其经典代表就是凡高画的金色麦田和张扬的向日葵;而残雪的作品透露的却是一种消极狂躁的黑色激情,给人的感觉是“地狱里滚来滚去”,喧嚣并且狂笑。可见,残雪的创作与三位绘画大师是存在认识论上的巨大反差的。
另外,西方绘画主要是一种造型艺术,它所能承载的主题和思想毕竟有限。小说则不同,小说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因此小说的意象应该更多地为它所承载的主题和思想服务。残雪的小说以“诗意、自审、艺术复仇”为主题思想,这种思想勿宁说是一种灵魂操练的方法。因此,它并非明晰的理念表达。这种理念的不明晰与流为手段助长了小说行文的非理性,使其毫无节制,狂躁混乱。缘于此,残雪的作品在形式符号层模糊不清,严重阻碍了阅读和理解,错乱的符号,对意象世界的理解不但无所助益,反而破坏了意象的传达和升华。由于残雪的小说主题思想不澄明,意象的纷乱, 导致了小说意境美感的缺失。因此残雪的小说有意象而无意境,混沌一片,无法上升到意境超验的美学层面。诚如所说,其小说仅仅是以比喻表现为中心创造了威胁、恐怖和伤感的、不可能的、易受伤的氛围。注意:仅仅是容易刺激感官和表层心理的氛围,这种氛围是灰暗压抑的,它并不能促使人精神升华,感悟到超验的脱俗的意境。于是,我们说,残雪的小说在美学上只有一种诡异的意象美。
继续从思想性来评估残雪的创作,我们发现残雪的小说除了诡异的美外,虽然也有以夸张形态表现的部分的真,但是丝毫没有善。夏洛特 "莫尼斯在《苍老的浮云》英文版前言中评介残雪的小说时说:“部分政治讽寓,部分诗情,部分文学的引喻,部分真实的人类冲突分析——这种冲突以从昏暗到幽默的排列出现于文中。”纵观残雪的文本,这样的评价应该说比较客观,残雪的小说在客观上的确表现了夏洛特 "莫尼斯所总结出的几个主题。但是,要想真正认识残雪的小说创作,却不能仅仅止步于此。因为残雪小说的目的并不在于揭示问题和作道德评判,其真正的内核乃是“诗意、自审、艺术复仇”的精神。这种主观化精神的主导性介入使夏洛特 "莫尼斯所总结出的那几点全都变得面目全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