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惭愧,我没有掏钱买于丹的书。我翻阅的是网络版。看完7篇心得,一个感觉--朴实。娓娓道来,扪虱笑谈,文言文经典也就成了若干个故事,仿佛叙述邻里乡谈。于丹本人也很有风度,我看了很是仰慕。
当然有的人不这样看。如果要分类的话,我初步认为反对者可以分为这么几种。
一种是儒家理论捍卫者,认为粗鄙朴实,认为于丹资格不够,儒学不深,或眼红或鄙夷,我以为大可不必,你们希望于丹的播火让更多的人知道和理解儒家吗?如果是这样,那你们要理解和支持,于丹为你们做了无尽的贡献。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因为它的“活”,而不是‘死’。要走进人们心灵,儒家需要于丹,一个还远远不够;
一种是反对儒学的人,那就是思维冲突。我个人同意“真理是不怕辩论的”。于丹讲座的定位是“论语心得”--我想“心得”而已,您有能力就去竞争,胡乱苛责是掉价的。
最后一些是人云亦云或者没有主见的,仅仅是不喜欢而已,这样的朋友那就恕我无礼,请多看点书。尤其是多看看于丹的“心得”。
作为一个普通而无知的小卒,我私下认为于丹讲述《论语心得》,是基于一种对经典的个人解读,并结合现实,给予人一些启示,带动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的一个尝试。于丹也不自命为“儒学大师”、“学者”,她只是为催生未来的“大师”而播火,即一个华夏道统经典的一个“歌手”。所以,她的通俗讲课,“天地人之道”、“处世之道”、“心灵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笑谈间已经贯彻了教育家孔子的“如座春风”的教育方法,而且能融会贯通《论语》包含的“恕”、“仁”、“礼”思想,这叫深入浅出。指责于丹的,能做到吗?
我们再回头看看最浅显的【于丹心语】:
1、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
2、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3、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正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种观点,才呼唤于丹似的“朋友”,如邻家二哥一样,同大家探讨探讨,其意义却在拯救人们信仰缺失,填补精神世界,所以于丹的言行是可贵的。她用自己现实而且朴实的行动(你直接去讲论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万万没有可能性!),还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而且在"百家讲坛"这个大舞台,用心得的方式吸引孩子们学习经典,推动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回归、让它们结合到现实世界,并因此而掀起于丹热,无论如何这是大批国学大师也没有做到的事情。
我们有理由向于丹致敬,她的讲述浅显而生动,平朴真诚,她没有高深理论,只有生活火花、一腔热情,有的人吹毛求疵,是极端不公正、不地道的。于丹只是于丹。于丹的传播,相信“孔子”并不会“生气”。能让他生气的大约只有那些狭隘的“小人之儒”的腐朽认识。
结论:于丹是个在时代大潮中挟网络威势与‘百家讲坛’收视率而成名的非重量级人物.她靠的不是青春做赋,皓首穷经,而是有炒作、有时势、有沟通、有条件、有机会成就为一个传统儒家的播火者。人们可以指责她并非儒家大师,于丹就是于丹。至于几岁读论语,这个时间不重要。关键问题是儒家大师在书斋中做学问,于丹能做好《论语》、《庄子》的现代变奏的‘歌手’角色。
如果我们理解于丹,那就是理解了一种‘恕道’。只要把握住儒的精髓,理解了儒家要与时俱进、根植于时代土壤、播种于心田的“大道”。
于丹给自己的文字命名为<论语心得>,摆明了只是心得.你可以有,她也可以有.何况世间的真理从来没有人能够占有与垄断. 如果说真理诞生在100个问号之后,那我们问问自己然后来判断于丹讲座的价值。于丹给了受众们一点什么?是真理的全部?还是一种思考?是向古老智慧取经的思路?还是给人一种兴趣?
不用说,以高人或大师自居,却禁止别人播火的心态,则是真理的死敌。
当然有的人不这样看。如果要分类的话,我初步认为反对者可以分为这么几种。
一种是儒家理论捍卫者,认为粗鄙朴实,认为于丹资格不够,儒学不深,或眼红或鄙夷,我以为大可不必,你们希望于丹的播火让更多的人知道和理解儒家吗?如果是这样,那你们要理解和支持,于丹为你们做了无尽的贡献。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因为它的“活”,而不是‘死’。要走进人们心灵,儒家需要于丹,一个还远远不够;
一种是反对儒学的人,那就是思维冲突。我个人同意“真理是不怕辩论的”。于丹讲座的定位是“论语心得”--我想“心得”而已,您有能力就去竞争,胡乱苛责是掉价的。
最后一些是人云亦云或者没有主见的,仅仅是不喜欢而已,这样的朋友那就恕我无礼,请多看点书。尤其是多看看于丹的“心得”。
作为一个普通而无知的小卒,我私下认为于丹讲述《论语心得》,是基于一种对经典的个人解读,并结合现实,给予人一些启示,带动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的一个尝试。于丹也不自命为“儒学大师”、“学者”,她只是为催生未来的“大师”而播火,即一个华夏道统经典的一个“歌手”。所以,她的通俗讲课,“天地人之道”、“处世之道”、“心灵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笑谈间已经贯彻了教育家孔子的“如座春风”的教育方法,而且能融会贯通《论语》包含的“恕”、“仁”、“礼”思想,这叫深入浅出。指责于丹的,能做到吗?
我们再回头看看最浅显的【于丹心语】:
1、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
2、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3、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正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种观点,才呼唤于丹似的“朋友”,如邻家二哥一样,同大家探讨探讨,其意义却在拯救人们信仰缺失,填补精神世界,所以于丹的言行是可贵的。她用自己现实而且朴实的行动(你直接去讲论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万万没有可能性!),还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而且在"百家讲坛"这个大舞台,用心得的方式吸引孩子们学习经典,推动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回归、让它们结合到现实世界,并因此而掀起于丹热,无论如何这是大批国学大师也没有做到的事情。
我们有理由向于丹致敬,她的讲述浅显而生动,平朴真诚,她没有高深理论,只有生活火花、一腔热情,有的人吹毛求疵,是极端不公正、不地道的。于丹只是于丹。于丹的传播,相信“孔子”并不会“生气”。能让他生气的大约只有那些狭隘的“小人之儒”的腐朽认识。
结论:于丹是个在时代大潮中挟网络威势与‘百家讲坛’收视率而成名的非重量级人物.她靠的不是青春做赋,皓首穷经,而是有炒作、有时势、有沟通、有条件、有机会成就为一个传统儒家的播火者。人们可以指责她并非儒家大师,于丹就是于丹。至于几岁读论语,这个时间不重要。关键问题是儒家大师在书斋中做学问,于丹能做好《论语》、《庄子》的现代变奏的‘歌手’角色。
如果我们理解于丹,那就是理解了一种‘恕道’。只要把握住儒的精髓,理解了儒家要与时俱进、根植于时代土壤、播种于心田的“大道”。
于丹给自己的文字命名为<论语心得>,摆明了只是心得.你可以有,她也可以有.何况世间的真理从来没有人能够占有与垄断. 如果说真理诞生在100个问号之后,那我们问问自己然后来判断于丹讲座的价值。于丹给了受众们一点什么?是真理的全部?还是一种思考?是向古老智慧取经的思路?还是给人一种兴趣?
不用说,以高人或大师自居,却禁止别人播火的心态,则是真理的死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