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穿刺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主要用于诊断和治疗胸腔疾病,如胸腔积液、气胸等。为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严格遵循操作流程,并注意相关事项。

一次性使用胸穿包
一、操作流程
(一)术前准备
患者沟通与知情同意:与患者充分沟通,解释胸腔穿刺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同意。
患者评估: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评估患者的病情、体征,包括脉搏、血压等,查看相关的检查报告,如胸腔B超定位或胸部影像学结果。
物品准备:准备穿刺器械、消毒包、局部麻醉药、穿刺针、引流管、标本送检试管、无菌纱块、消毒棉签、手套、洞巾、注射器及胶布等。
体位选择: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面向椅背,两前臂置椅背上,前额伏于前臂上,自然呼吸。不能起床者可取半坐位,患侧前臂上举抱于枕部,以暴露穿刺部位。
(二)穿刺点定位
影像学定位:通过B超定位,或术前通过胸片、CT来判断穿刺位置。一般抽取空气选在锁骨中线第二肋间;抽取胸腔里的液体,选择在腋中线第五 - 八肋间、肩胛下角线第7 - 9肋间、腋后线第7/8肋间等。包裹性胸腔积液需结合彩超定位。
体表标记:用蘸甲紫(龙胆紫)的棉签在皮肤上作标记。
(三)消毒与铺巾
皮肤消毒:使用碘伏对穿刺点及其周围皮肤进行消毒,消毒范围直径约15cm,由穿刺点为中心,由内而外2 - 3遍。
铺无菌巾:打开穿刺包,戴无菌手套,以穿刺点为中心铺孔巾,确保无菌操作。
(四)局部麻醉
麻醉操作:在穿刺点肋骨上缘做自皮肤到胸膜壁层的局部麻醉,使用2%利多卡因,先打皮丘,逐层麻醉,边回抽边打。
麻醉范围:麻醉范围应覆盖穿刺点及其周围皮肤。麻醉后,检查穿刺针和橡皮管是否通畅。
(五)穿刺与抽液
穿刺操作:使用止血钳夹住穿刺针后的橡皮胶管,左手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穿刺针沿下一肋间上沿垂直进针,当针锋抵抗感突然消失后,表示针尖已进入胸膜腔。
抽液操作:连接注射器,松开止血钳,开始抽吸胸腔液体。抽液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胸膜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穿刺。诊断性抽液量一般不超过100ml,减压抽液首次不超过600ml,以后每次不超过1000ml。如为脓胸,每次尽量抽尽。
(六)标本送检与术后处理
标本送检:抽取的胸腔液体应送检进行常规、生化、病原学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如疑为化脓性感染时,助手用无菌试管留取标本,行涂片革兰染色镜检、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检查瘤细胞至少需100ml,并应立即送检,以免细胞自溶。
术后处理:穿刺完毕后,拔出穿刺针,按压、消毒穿刺点,覆盖无菌纱布并固定。让患者静卧休息30分钟,并再次测量脉搏和血压,观察术后反应。
二、注意事项
(一)术前注意事项
患者准备:确保患者理解操作的目的和可能的风险,并取得知情同意。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包括凝血功能、血常规等检查,以确保患者适合进行胸腔穿刺。对于精神紧张的患者,应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安慰,以消除其恐惧和焦虑情绪。
操作环境与人员准备:胸腔穿刺应由有经验的医生在适当的医疗环境下进行。医护人员应穿戴无菌手术衣、手套等防护用品,严格遵守无菌原则,确保穿刺部位和器械的无菌状态。
(二)术中注意事项
患者配合:在穿刺过程中,患者应避免咳嗽和变动体位,以免影响穿刺的进行。
操作规范:穿刺时,应沿预定穿刺点,垂直皮肤缓慢穿刺,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和器官,尤其是要避免在第9肋间以下穿刺,以免穿透膈肌损伤腹腔脏器。要防止空气进入胸腔造成气胸。
密切观察: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出汗、心悸、胸部压迫感或剧痛、昏厥等胸膜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止穿刺,并进行相应处理,如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3 - 0.5ml。
(三)术后注意事项
患者休息与观察:穿刺结束后,应让患者平卧休息,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如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特别是在穿刺后的最初几小时内,医护人员应定时记录生命体征的变化,确保患者的安全。若出现连续性咳嗽、气短、咳泡沫痰等现象时,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如果患者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出汗、心悸等症状,应立即告知医师,以便及时处理。
穿刺部位护理: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术后需保持敷料干燥,避免沾水或污染,防止细菌感染。如敷料渗液、脱落或局部红肿热痛,应及时就医处理。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感染等情况,并及时处理。
抽液量控制:严格遵循抽液量控制原则,避免过快、过多地抽取胸腔液体,防止复张性肺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
定期复查:术后需通过胸部X线或超声检查确认胸腔积液吸收情况,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
遵医嘱用药:根据医生建议按时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或使用镇痛药缓解疼痛,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生活与饮食指导:穿刺后24小时内应卧床休息,减少胸部活动,避免咳嗽、深呼吸或提重物,以防胸腔压力变化影响伤口愈合。术后1周内避免长途旅行或高空作业,防止突发状况。日常饮食宜清淡高蛋白,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戒烟戒酒以减少呼吸道刺激。

一次性使用胸穿包
一、操作流程
(一)术前准备
患者沟通与知情同意:与患者充分沟通,解释胸腔穿刺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同意。
患者评估: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评估患者的病情、体征,包括脉搏、血压等,查看相关的检查报告,如胸腔B超定位或胸部影像学结果。
物品准备:准备穿刺器械、消毒包、局部麻醉药、穿刺针、引流管、标本送检试管、无菌纱块、消毒棉签、手套、洞巾、注射器及胶布等。
体位选择: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面向椅背,两前臂置椅背上,前额伏于前臂上,自然呼吸。不能起床者可取半坐位,患侧前臂上举抱于枕部,以暴露穿刺部位。
(二)穿刺点定位
影像学定位:通过B超定位,或术前通过胸片、CT来判断穿刺位置。一般抽取空气选在锁骨中线第二肋间;抽取胸腔里的液体,选择在腋中线第五 - 八肋间、肩胛下角线第7 - 9肋间、腋后线第7/8肋间等。包裹性胸腔积液需结合彩超定位。
体表标记:用蘸甲紫(龙胆紫)的棉签在皮肤上作标记。
(三)消毒与铺巾
皮肤消毒:使用碘伏对穿刺点及其周围皮肤进行消毒,消毒范围直径约15cm,由穿刺点为中心,由内而外2 - 3遍。
铺无菌巾:打开穿刺包,戴无菌手套,以穿刺点为中心铺孔巾,确保无菌操作。
(四)局部麻醉
麻醉操作:在穿刺点肋骨上缘做自皮肤到胸膜壁层的局部麻醉,使用2%利多卡因,先打皮丘,逐层麻醉,边回抽边打。
麻醉范围:麻醉范围应覆盖穿刺点及其周围皮肤。麻醉后,检查穿刺针和橡皮管是否通畅。
(五)穿刺与抽液
穿刺操作:使用止血钳夹住穿刺针后的橡皮胶管,左手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穿刺针沿下一肋间上沿垂直进针,当针锋抵抗感突然消失后,表示针尖已进入胸膜腔。
抽液操作:连接注射器,松开止血钳,开始抽吸胸腔液体。抽液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胸膜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穿刺。诊断性抽液量一般不超过100ml,减压抽液首次不超过600ml,以后每次不超过1000ml。如为脓胸,每次尽量抽尽。
(六)标本送检与术后处理
标本送检:抽取的胸腔液体应送检进行常规、生化、病原学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如疑为化脓性感染时,助手用无菌试管留取标本,行涂片革兰染色镜检、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检查瘤细胞至少需100ml,并应立即送检,以免细胞自溶。
术后处理:穿刺完毕后,拔出穿刺针,按压、消毒穿刺点,覆盖无菌纱布并固定。让患者静卧休息30分钟,并再次测量脉搏和血压,观察术后反应。
二、注意事项
(一)术前注意事项
患者准备:确保患者理解操作的目的和可能的风险,并取得知情同意。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包括凝血功能、血常规等检查,以确保患者适合进行胸腔穿刺。对于精神紧张的患者,应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安慰,以消除其恐惧和焦虑情绪。
操作环境与人员准备:胸腔穿刺应由有经验的医生在适当的医疗环境下进行。医护人员应穿戴无菌手术衣、手套等防护用品,严格遵守无菌原则,确保穿刺部位和器械的无菌状态。
(二)术中注意事项
患者配合:在穿刺过程中,患者应避免咳嗽和变动体位,以免影响穿刺的进行。
操作规范:穿刺时,应沿预定穿刺点,垂直皮肤缓慢穿刺,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和器官,尤其是要避免在第9肋间以下穿刺,以免穿透膈肌损伤腹腔脏器。要防止空气进入胸腔造成气胸。
密切观察: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出汗、心悸、胸部压迫感或剧痛、昏厥等胸膜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止穿刺,并进行相应处理,如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3 - 0.5ml。
(三)术后注意事项
患者休息与观察:穿刺结束后,应让患者平卧休息,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如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特别是在穿刺后的最初几小时内,医护人员应定时记录生命体征的变化,确保患者的安全。若出现连续性咳嗽、气短、咳泡沫痰等现象时,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如果患者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出汗、心悸等症状,应立即告知医师,以便及时处理。
穿刺部位护理: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术后需保持敷料干燥,避免沾水或污染,防止细菌感染。如敷料渗液、脱落或局部红肿热痛,应及时就医处理。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感染等情况,并及时处理。
抽液量控制:严格遵循抽液量控制原则,避免过快、过多地抽取胸腔液体,防止复张性肺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
定期复查:术后需通过胸部X线或超声检查确认胸腔积液吸收情况,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
遵医嘱用药:根据医生建议按时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或使用镇痛药缓解疼痛,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生活与饮食指导:穿刺后24小时内应卧床休息,减少胸部活动,避免咳嗽、深呼吸或提重物,以防胸腔压力变化影响伤口愈合。术后1周内避免长途旅行或高空作业,防止突发状况。日常饮食宜清淡高蛋白,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戒烟戒酒以减少呼吸道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