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六年(1641)七月,济尔哈朗曾令右翼兵攻击领明兵13万来援锦州、松山的洪承畴于松山西北所立之营,不料失利。当会议功罪时,太宗集群臣于笃恭殿,承认“右翼山营被夺,损伤士卒,皆郑亲王指挥失律之故”,但即使如此,太宗以为这仅仅是济尔哈朗的偶然失误罢了,“著免议”。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太宗如此厚待,济尔哈朗自是肝脑涂地以报。松锦大战中,济尔哈朗挖深壕,筑垛口,严密封锁围困锦州城,使守卫外城之蒙古将领诺木齐等无望之下归降而与祖大寿军激战,济尔哈朗与阿济格、多铎等闻讯支援,里应外合拿下了锦州外城。此后,其于松山一带成功阻击了洪承畴欲冲入锦州增援之兵6万人,终使祖大寿归降。后,又与多尔衮联手,克塔山、杏山两城,松锦大战以大清国取得全胜而告终。论功行赏时,济尔哈朗以功勋卓著列于将帅之首而独领风骚。只是好景难常占,崇德八年(1643)太宗的猝然离世,使得这位于太宗朝17年未曾有过责罚记录的郑亲王今非昔比,不仅沦落到尸位素餐之境地,而且还被降为郡王。
其时,由于太宗生前并未指定皇位继承人,故其身后不可避免地爆发了一场继统之争。面对两黄旗之“父死子继”与两白旗之“兄终弟及”两大阵营的对垒,毫无竞争资格的济尔哈朗成为双方争取的对象。作为皇位候选人的豪格更是派手下的何洛会、扬善两人去见济尔哈朗,明确告知两黄旗欲立其为嗣。作为济尔哈朗,其个人意愿是倾向于豪格的,但依其一向谨慎的处事作风,济尔哈朗在表示无异议后,又补充说不知多尔衮的意见如何。言下之意,此事还有待商议,为自己留下了回旋的余地。
在议定皇嗣的诸王会议上,当两黄旗大臣直截了当地提出立皇子时,礼亲王代善的态度是豪格作为太宗的长子“当承大统”,济尔哈朗随即表示附和,但遭到阿济格和多铎的极力反对。而豪格退出会场的不智之举,使天平倾向于多尔衮,两黄旗大臣遂佩剑而前表示誓死要立皇子,睿智的多尔衮权衡利弊后,决定立福临为帝,而自己与济尔哈朗“左右辅政”。济尔哈朗之所以被多尔衮视为不可或缺,是因为太宗生前最器重济尔哈朗,而且在排序上,济尔哈朗从来都是位列多尔衮之前,如多尔衮只提其一人辅政,不仅有僭越之嫌,而且两黄旗大臣也不会答应。何况济尔哈朗此前与多尔衮等并无矛盾,而且依济尔哈朗以往的行事作风,其敢于和多尔衮针锋相对的可能性极小。基于此,济尔哈朗才被多尔衮提名为第一辅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