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吧 关注:2,995贴子:47,779
  • 4回复贴,共1

【皇太极】清太宗从弟济尔哈朗:水各有道自得其流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核心提示
济尔哈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胞弟舒尔哈齐的第六子,为太宗从弟。其名字为蒙古语,意为“幸福、快乐”。济尔哈朗一生身历太祖、太宗、世祖三朝,论及血缘,其虽不是血统纯正的凤子龙孙,却爵高位显,历久不衰。生存于充满血腥权力斗争漩涡中的济尔哈朗,是如何做到功成身退的呢?


IP属地:江苏1楼2012-06-30 18:50回复
    今非昔比,尸位素餐
    终太宗一朝,史书评价说,太宗对济尔哈朗“恩养之厚,迥异众人”。客观地讲,确实如此。济尔哈朗虽非太祖的嫡系子孙,但在太宗心目中,其并不逊色,因为济尔哈朗所做的许多事都令太宗欣赏。
    崇德年间,太宗提倡禁酒,因为时人多喝酒误事,“晨醉则至暮不醒,夜醉则日中不起”,不理政事,以致满洲、蒙古八旗牛录人口中有许多贫困者。太宗在举了反面例证即正蓝旗莽古尔泰、德格类健在时,“耽于药”以致败亡后,特别提到镶蓝旗郑亲王从前“嗜酒”,但其有毅力,既然喝酒有碍国政,就硬生生地把酒戒了。见微知著,由是可知济尔哈朗是有恒心、成大事的人。
    


    IP属地:江苏4楼2012-06-30 18:51
    回复
      崇德六年(1641)七月,济尔哈朗曾令右翼兵攻击领明兵13万来援锦州、松山的洪承畴于松山西北所立之营,不料失利。当会议功罪时,太宗集群臣于笃恭殿,承认“右翼山营被夺,损伤士卒,皆郑亲王指挥失律之故”,但即使如此,太宗以为这仅仅是济尔哈朗的偶然失误罢了,“著免议”。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太宗如此厚待,济尔哈朗自是肝脑涂地以报。松锦大战中,济尔哈朗挖深壕,筑垛口,严密封锁围困锦州城,使守卫外城之蒙古将领诺木齐等无望之下归降而与祖大寿军激战,济尔哈朗与阿济格、多铎等闻讯支援,里应外合拿下了锦州外城。此后,其于松山一带成功阻击了洪承畴欲冲入锦州增援之兵6万人,终使祖大寿归降。后,又与多尔衮联手,克塔山、杏山两城,松锦大战以大清国取得全胜而告终。论功行赏时,济尔哈朗以功勋卓著列于将帅之首而独领风骚。只是好景难常占,崇德八年(1643)太宗的猝然离世,使得这位于太宗朝17年未曾有过责罚记录的郑亲王今非昔比,不仅沦落到尸位素餐之境地,而且还被降为郡王。
      其时,由于太宗生前并未指定皇位继承人,故其身后不可避免地爆发了一场继统之争。面对两黄旗之“父死子继”与两白旗之“兄终弟及”两大阵营的对垒,毫无竞争资格的济尔哈朗成为双方争取的对象。作为皇位候选人的豪格更是派手下的何洛会、扬善两人去见济尔哈朗,明确告知两黄旗欲立其为嗣。作为济尔哈朗,其个人意愿是倾向于豪格的,但依其一向谨慎的处事作风,济尔哈朗在表示无异议后,又补充说不知多尔衮的意见如何。言下之意,此事还有待商议,为自己留下了回旋的余地。
      在议定皇嗣的诸王会议上,当两黄旗大臣直截了当地提出立皇子时,礼亲王代善的态度是豪格作为太宗的长子“当承大统”,济尔哈朗随即表示附和,但遭到阿济格和多铎的极力反对。而豪格退出会场的不智之举,使天平倾向于多尔衮,两黄旗大臣遂佩剑而前表示誓死要立皇子,睿智的多尔衮权衡利弊后,决定立福临为帝,而自己与济尔哈朗“左右辅政”。济尔哈朗之所以被多尔衮视为不可或缺,是因为太宗生前最器重济尔哈朗,而且在排序上,济尔哈朗从来都是位列多尔衮之前,如多尔衮只提其一人辅政,不仅有僭越之嫌,而且两黄旗大臣也不会答应。何况济尔哈朗此前与多尔衮等并无矛盾,而且依济尔哈朗以往的行事作风,其敢于和多尔衮针锋相对的可能性极小。基于此,济尔哈朗才被多尔衮提名为第一辅政王。
      


      IP属地:江苏6楼2012-06-30 18:51
      回复

        北京济尔哈朗王府内景。资料图片


        IP属地:江苏13楼2012-06-30 18:53
        收起回复

          在盛京的济尔哈朗王府图。资料图片


          IP属地:江苏14楼2012-06-30 18:5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