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极地吧 关注:7,045贴子:235,217
  • 12回复贴,共1

十大不为人知的濒临灭绝动物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长期以来,人类已经习惯性地认为自己就是地球的主人,而很少意识到,这个世界也属于动物们。于是我们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肆意凌辱着本也属于动物们的家园,我们问也不问森林里的动物,就把森林伐了;我们想也不想海洋中的生物,就在海洋中开采石油;我们看也不看天空中的鸟儿,就用烟雾把天空上了色。我们这样做了很长时间,直到有一天,生态环境的破坏,让人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因为没有了森林,我们遇到了风沙;因为没有了纯净的海洋,我们被鲨鱼袭击;因为没有了明朗的天空,我们遇到了高温、酸雨、冰川融化等一系列灾害。这些极端气候的频频发生,使地球许多地方变得开始不适合人类居住;生态破坏及过度的捕猎也让一些动物开始渐渐淡出人类的视线,甚至,彻底从这个星球消失。终于,我们人类开始渐渐醒悟,原来我们做错了许多事,原来我们该有所忏悔、该有些“善意”的作为。于是我们开始了对濒危动物的保护,本文就将向您介绍十种濒临灭绝而不为大多数人熟知的动物(排名不分先后)。这十种动物的濒危处境皆由人类所致。无论您是否想丰富这方面的知识,是不是都应该过来看看呢?


1楼2012-09-06 17:28回复
    非洲野狗又称鬃鬣狗,是一种非常稀有的野生动物。它们喜欢群居,主要生活在非洲的平原、草原以及低地森林。非洲野狗的皮毛很短,有斑点,有敏锐的视力和嗅觉,其寿命通常是11年。另外,它们也非常善于奔跑,时速可以达到48千米每小时。

    作为世界上濒临灭绝的动物之一,起初,它们遍布于南非的各地,但是今天野生的非洲野狗只有3000~5000条。近期一项在非洲32个国家范围内的调查报告显示,非洲野狗已经在19个国家灭绝,在7个国家非常稀少。它们目前主要活动于六个国家,分别是:坦桑尼亚、南非、肯尼亚、博茨瓦纳、赞比亚,以及津巴布韦。
    非洲野狗最大的威胁就是人类有意或无意的捕杀,狂犬病瘟疫的传播,栖息地的减少以及来自它们强大的天敌——狮子和豹子等动物的猎食。由于当地的居民以畜牧业为主,伴随着人们日益扩大的活动区域,非洲野狗食物的栖息地也就面临着减少和破坏的危险。日积月累,非洲野狗的生存环境就遭到了严重的威胁,也造成了它们今天濒临灭绝的悲剧。当然,值得庆幸的是,人们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世界自然基金会已经于2007年成立了赛罗斯自然保护区。在当地社会团体的帮助下,关于保护非洲野狗的各项活动也已经正式启动。
    


    2楼2012-09-06 17:29
    回复
      貘(mò)是一种有蹄类哺乳动物,主要生活在南美洲和印度尼西亚的热带雨林、草原、沼泽地带、以及灌木丛中。它们的鼻子很长,有弹性,长得非常像猪。尽管貘是陆栖动物,但是它们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水中和泥中,也很擅长游泳。貘也是一种很腼腆的动物,喜欢独自生活或者和它们的伴侣一起生活。

      由于分布的地理位置不同,貘也分为不同的种类,每一种类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里主要介绍山貘。山貘重约225千克,栖息在1400至4700米高的山地森林中。它们喜欢潮湿的环境,并经常洗澡。它们的主要食物是蕨类和树的嫩叶。和其他貘不同的是,山貘白天、晚上都活动。另外,尽管大部分山貘喜欢独居,但仍有5到7只聚居在一起的时候。
      1954年前,山貘主要分布于安第斯山脉的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西委内瑞拉,而如今山貘只存在于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另外,它们也被迫向海拔更高以及不容易被打扰的地方迁移。
      和其他濒危动物一样,农牧业的发展也同样造成貘的栖息地不断减少。另外,人类的捕杀是它们濒危的另一因素。事实证明,人类无限度地追求它们的药用商业价值对现存的貘也将是致命的打击。


      4楼2012-09-06 17:33
      回复
        黑足鼬又叫黑眼鼬(眼睛和眼睛周围都是黑色的)作为野生濒危动物的一种,是世界上最稀有的哺乳动物之一,身体细长,上半身的皮毛是黄色,下半身是灰色,有着深色的尾巴以及黑黑的尾巴尖,嘴部、喉咙、前额部分呈白色,它们的腿都很短,前面的掌却长有锋利的爪子,主要用来挖掘。通常情况下,雄鼬要比雌鼬要大得多、重得多。黑足鼬原产地是北美洲,从加拿大的亚伯达到美国的西南部,曾经广泛分布于整个大平原西部。但到1987年,野生的黑足鼬灭绝了。通过相关保护措施,此后,美国8个州引进了黑足鼬,但是前景仍然不容乐观。到目前为止,只有南达科塔州的两个黑足鼬种群以及怀俄明州的一个种群可以自然繁衍后代。

        事实上,尽管黑足鼬有时会捕食松鼠、老鼠以及其他啮齿类动物,它们的猎物仍旧以北美草原上的土拨鼠为主。所以,为了维持黑足鼬的持续发展,一个适合它们发展的环境,特别是大量土拨鼠的存在是必须的。另外,据相关数据显示,黑足鼬的基本生存环境是40~60公顷的草原。然而,由于人为原因,它们的栖息地不断遭受破坏,在20世纪上半叶,当地政府有组织的大肆捕杀土拨鼠以更好的开发农牧业,这样一来,黑足鼬的数量也随之剧减到不到原来的一半。然而,悲剧并没有结束,不断漫延的瘟疫使它们以及它们赖以为生的食物几近灭绝。尽管相关的组织部门已经做出巨大的努力,但所起成效仍然甚微。
        


        5楼2012-09-06 17:34
        回复
          野猫顾名思义是指那些生活在野外的猫。当我们提到美洲野猫时,我们更多的指那些土生土长在北美洲的野猫,它们生活在各种各样的栖息地中,从针叶林到灌木丛,从沼泽沙漠到湿地。尽管如此,它们更喜欢生活在有茂密覆盖物或者破碎的地形区,因为在这里它们不仅可以很好的隐藏自己,更重要的是它们可以很好的躲避恶劣气候。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猫和老鼠是天敌。认为猫吃老鼠天经地义,如果要吃其他的东西,比如说鹿或者兔子,也许就会有很多人惊讶不已,以为这是天方夜谭了。事实上,野猫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动物。它的身体长约65~105厘米,高45~58厘米。没错,它确实长得很大,所以我们对于它的主食是家兔或者野兔也就不那么稀以为奇了。但是它的食物并不仅仅是这些,小的动物,它可以吃老鼠,大一点的动物,它可以吃鹿。像家猫一样,它们白天晚上都活动。但冬天当猎物特别少时,它们大多在白天活动。
          美洲野猫的分布很广泛,几乎遍布整个北美地区。由于国际上各种猫科类动物的贸易频繁,过去人们并不认为野猫皮的贸易会威胁它们种群的发展,因此大量收购野猫皮;加之,一种叫做北美小狼的动物也严重威胁着这个种群的生存;此外,当地的人们把它们当做家畜的天敌,对其进行大肆捕杀;所以,曾经高度繁殖的中西部、东部海岸的野猫也几近灭决。
          另外,与家猫最大的不同是一个雌性野猫每年只能生产一次,每次能产三个到六个小猫。它,们的生产高峰期在每年二月到四月份,怀孕期是63天。当幼猫3~5月大时,就可以和雌猫四处觅食,7个月时就能脱离雌猫自由生活了。
          


          6楼2012-09-06 17:36
          回复
            有资料称,除了人类以外,在美洲西部分布最广泛的哺乳动物就是美洲豹。对于这一点我们稍后讨论。首先我们还是来了解一下它们的特点。一直以来,它们以健壮的体魄和爆发性的速度而闻名于世。它们的后腿非常健壮发达,这也是它们可以瞬间高速冲刺的原因,也因此,它们可以很好的追赶和伏击猎物。大多时候,它们会选择在傍晚或者夜间活动。北部地区的美洲豹更多的是以麋鹿和牛为食,而热带地区的美洲豹则会以中等大小的猎物为食。

            美洲豹的寿命仅有八年。但它们的适应能力很强,分布也很广泛。从不毛之地的沙漠,到酷热难当的热带雨林,再到严寒阴冷的针叶林地带,从海平面到五六千米的安第斯山脉,到处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有研究显示,它们比较喜欢生活在茂密的丛林里,但是对于它们来说即使是植被稀少的地带也是无关紧要的。尽管是陆栖动物,必要时,它们既可以爬树也可以游泳。
            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美洲野猫一样,美洲豹也有自己的领地,而与野猫不同的是,它们的疆界的是以突出位置来划分的。通常情况下,在雄豹的领土范围内会有几只雌性的美洲豹。刚出生的小美洲豹生存能力较差,所以它们会和母亲待在一起至少一年半到两年时间。不过,两个月大时,它们就可以陪同雌美洲豹觅食了。
            提起美洲豹无法幸免于难的原因,您可能不禁会想起达尔文的‘物竞天择’进化理论。与其说是‘物竞天择’,倒不如说是‘物竞人择 ’。为了生存,人类尽力铲除那些威胁自身发展的种群。据美国鱼类野生动物部统计的相关数据显示,在1970-1978年间,被人为杀害的美洲豹数量至少也有66,665只。另外,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加之近亲繁殖使它们的优良的基因被破坏,所以导致今天面临濒危的悲剧。尽管还有许多国家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保护美洲豹,但是人们也正在尝试着找出共存的办法。


            7楼2012-09-06 17:37
            回复
              褐鹈鹕的名称自然是来源于它褐色的羽毛。它是一种以鱼为食的大鸟,生活在大西洋、太平洋以及南北美洲的墨西哥沿岸。褐鹈鹕有一个长而直的嘴,在嘴的下面有巨大的育儿袋,这个育儿袋的容量是它胃容量的三倍,可以用来捕鱼、喂养幼仔,甚至散热。

              通常情况下,褐鹈鹕长约2米,重4千克,翼幅达2~2.3米。就像我们前面所说,它是食鱼的肉食性动物。根据美国鱼类野生物保护部提供的信息显示,它们的主要食物是鲱鱼、红鲈、石鲈、乌鱼等,在大西洋沿岸的鹈鹕则主要以鳀鱼和沙丁鱼为食。当然,它们也会食用一些甲壳类的食物,比如对虾等。褐鹈鹕有着极敏锐的视力,即使在六七十英尺的高空也可以探查到一群小鱼甚至是一个小鱼的踪影。然后它们会飞速的潜入水中(有时是部分,也有时会全部潜入到水中),然后再飞速的冲出水面。此时它们的嘴中,更确切的说,是育儿袋中充满了鱼。有人也许会很惊讶,一个飞行的鸟类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事实上,这主要归功于它们皮肤下面的气囊所起到的缓冲作用。
              对于它之前被列为濒危动物的原因,也和其他动物濒危的原因大同小异。首先还是人类的捕杀以及自然栖息地不断遭到破坏,其实,它被捕杀的原因有点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非洲野猫,人们之所以捕杀它是因为它价值不菲的褐色羽毛。而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原因是DDT的使用。然而很幸运,由于相关组织及时注意到了它们的危险境遇,并果断采取相应措施,比如,建立保护区、保护它们的栖息地、禁止使用DDT等。到目前为止,它们已经可以自然繁殖,并且濒危的噩耗也已经暂时的远离它们了。


              8楼2012-09-06 17:38
              回复

                世界上最怪异的鸟类
                第一种是印度的犀鸟。大多数鸟只是在自己建的窝里产蛋,可是印度的犀鸟却不是这样子。雌犀鸟要产蛋时,会躲在一个树洞里,然后雄鸟把洞口封上,只留一个小口以便给她运送食物。雌鸟在里面产蛋并孵化幼仔,直到幼仔一个月大后,它才从里面出来,并和雄性犀鸟一起喂养幼仔。
                第二种鸟是文书鸟。所以叫文书鸟是因为在它的耳朵后面有20根漂亮的黑色羽毛。那些羽毛很容易使人们想起很久以前使用的羽毛笔。它的奇特之处在于尽管它有很长的腿,但是它却不会跑而是跳跃着去觅食。
                另一种奇异的鸟是来自中美洲的绿咬鹃。它有长达3尺的尾巴。因此,每次进入树洞时都会倒着进,而且每次进入之后它都会把尾巴缠到脑袋上。
                


                9楼2012-09-06 17:39
                回复
                  几维鸟是一种不会飞的鸟,,也是新西兰的国鸟。它们生活在森林、灌木丛、沼泽、草原以及农田地带,长得虽然和鸡一样大小,但寿命却可以长达40年。几维鸟有很长很尖的喙,鼻子位于喙的末端。羽毛呈褐色,看上去很很粗糙也很蓬乱。

                  几维鸟的翅膀只有5厘米长,所以不能飞行。但是它却有短而有力的大腿,不仅可以飞速奔跑,更加可以用来挖洞。其中每只爪子都有三个锋利的脚趾,但奇怪的是,它没有尾巴。通常,它们有45至84厘米长,30厘米高,大约1.25至4千克重。和我们刚刚提到南美栗鼠一样,雌性几维鸟比雄性几维鸟要大得多。它们产的蛋很大,几乎是其身体的五分之一。雌性鸟一年内会产蛋两到三次,而且每次都会把蛋下在它们自己挖的洞里。有趣的是,鸟蛋并不是由雌鸟孵化,而是由雄鸟孵化。
                  自从20世纪开始,几乎90%的几维鸟已经从地球上消失。在20世纪90年代,有调查者发现,仅剩的10%也以每年4%的比率减少。特别是某些外来物种的引进,比如说,狗、白鼬、猫等。据不完全统计,在6周内,一条狗可能吃掉500只几维鸟,而且几乎95%的几维鸟没有等到成年就被捕食了。除了外来物种入侵意外,它们还会掉悬崖、淹死,误食捕杀老鼠的毒药,或者误闯为老鼠设置的机关。当然,此处我们仍然不得不提到栖息地的不断丧失。现在,新西兰政府已经采取了相关的措施实施保护,但愿它们早日走出濒危的困境。


                  10楼2012-09-06 17:40
                  回复
                    鸟类大集锦
                    最小的鸟:古巴的小吸蜜蜂鸟。它的重量只有0.056盎司,长度只有2.75英寸,喙和尾巴占身体的一半。
                    最大最有力的鸟:北非的鸵鸟。它可以高达9英尺,重达345磅。
                    飞行最快的鸟:游凖。它的速度可以达到124英里每小时。当在捕食或者领土自卫时,它的速度更加可以达到168英里每小时。
                    飞行最慢的鸟:美洲和欧亚的丘鹬。即使是在求偶炫耀时它们的速度也只有5英里每小时。
                    气味最难闻的鸟:生活于南美洲的麝雉,它们的气味闻起来特别像是母牛的排泄物。有调查者称,其实这种气味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它们的食物和消化系统发生了某种化学反应或者发酵所导致的。
                    


                    11楼2012-09-06 17:41
                    回复
                      南美栗鼠是一种啮齿类的小型哺乳动物,主要居住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西部。它们是穴居动物,要么居住在石头的裂缝中,要么居住在自己打的洞穴中。尽管只有22.5至38厘米长,尾巴也只有7.5至15厘米,它们却能够跳6英尺高。与其他哺乳动物相比,比较奇特的是,雌性的美洲栗鼠比雄性的美洲栗鼠要大得多。它们的寿命要比我们前面提到的美洲豹长得多,平均寿命是8至10年,但是如果人类饲养的话,寿命竟然可以达到15至20年。

                      像大多数老鼠一样南美栗鼠也是夜行性动物,傍晚和黄昏是它们活动的高峰期。白天则在洞穴或石缝里休息。它们是食草类动物,但偶尔也会食昆虫和鸟蛋。有趣的是,当它们吃东西时,通常是后退坐在地上,同时前爪拿着食物。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它们通常会有上百只共同生活在一起。更加有趣的是,它和我们人类很相似,也奉行‘一夫一妻制’。它们的孕期为111天(对于这么小的哺乳动物来说确实有点长),所以一年最多可以生产两次。但是不像普通老鼠那样,幼仔们生下来就已经长好毛了。由于它们发育得比较健全,所以大概6至8周时间,它们就可以离开雌栗鼠自由活动了。
                      20世纪初,南美栗鼠的繁殖还很旺盛。然而伴随着每张毛皮10万美元的天价,它们很快开始面临濒危的境地。然而人工饲养的南美栗鼠却非常常见。1923年,南美栗鼠被引进到美国,现在几乎所有人工饲养的南美栗鼠都是它们的后代。前不久有相关数据显示,在智利南美栗鼠大概只存在1万只了。而根据最新调查显示,由于农业的发展,它们的栖息地还在不断减少,所以境地就更加堪忧了。尽管相关部门已经采取措施对它们实施保护,可是,‘天高皇帝远’这句话一点不错,在遥远的安第斯山区域,这种保护的措施是很难被监测的。
                      PS:
                      电影《龙猫》中的动画原型就是南美栗鼠。


                      12楼2012-09-06 17:42
                      回复
                        大食蚁兽是我们所要研究的十大不为人知的濒危动物的最后一种。它在非洲分布得很广泛,从撒哈拉沙漠南部的塞内加尔向东一直到爱赛尔比亚,向南一直到南非。它们的聚居地种类也很多样,但它们的分布主要还是和其猎物——蚂蚁和白蚁有关。

                        这种奇特的动物外表看起来特别像猪,但它们之间又有本质的区别。它喜欢夜间活动,偶尔会在白天出没,主要是在寒冷冬天的下午。它矮却健壮,身上的毛也很坚硬,脖子很短,尾巴却长而发达,耳朵尖长。它的短而有力的腿上长着锋利的爪子,其中前蹄上有4个爪子,后蹄上生有5个,因此他们擅长挖掘。它尾巴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类似于袋鼠,必要时会作为它平衡身体的工具。另外,最有特色的还是它的舌头。它的舌头很长,也很有弹性,上面也有黏稠的唾液,这使得它很容易捕食蚁类。捕捉到猎物后也不需要咀嚼,而是直接吞到胃里,利用胃部底端肌肉发达的部分将其碾碎。据有关数据显示,一只食蚁兽每晚可以吃掉5万只的蚁类。
                        从世界范围看,尽管现在的数量似乎不足以威胁物种的存在,但是,随着栖息地遭到破坏,它们的数量正在不断较少。另外,随着人类对它们的捕杀,其生存状态已经开始处于堪忧的境地。可是事实证明,如果没有它们,农田、庄稼、草地又会被白蚁破坏。所以,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我们都应该为大食蚁兽做些事情。


                        13楼2012-09-06 17:43
                        回复
                          200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特殊关注的九大种类动物
                          近些年来,由于人类的环境意识不断增强,各种环境保护组织和动物保护组织都纷纷在为营造一个和谐美满的生存环境而不懈奋斗。200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所列出的需要特殊关注的九种动物中,有我们众所周知的北极熊、猩猩;更有我们喜爱有佳的熊猫、海豚;在它们当中竟然也有我们习以为常的,以为它们会无所不在的大象、老虎、犀牛,从来没有意识它们也许有一天会像几亿年前的恐龙一样,从我们的生命中消失。当然,也有我们不熟悉的黑足鼬、小头鼠海豚。是的,不知不觉中,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竟然剥夺了无数珍贵而无辜的生命。它们的栖息地被我们不断的掠夺,就像当年的美国人驱逐印第安人一样。也许我们今天所经受的种种灾害正是自然界对我们的警示。


                          14楼2012-09-06 17: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