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吧 关注:40,287贴子:191,494

西晋覆亡的反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论中国历史不得不论西晋覆亡,作为一个建立在三分鼎峙基础上的统一大帝国,西晋在完成全国统一仅仅三十年后便陷入了分崩离析的状态。青衣行酒,执戟洗爵,怀愍二帝的含悲忍耻最终还是没能保全他们个人的性命,读史至此每每令人唏嘘不已。一个本有可能继承秦汉伟业的统一王朝为何会陷入如此境地?这确实值得读史者深思。在下不才,拟就此题略谈拙见,也望各位高人积极参与分析讨论。


IP属地:内蒙古1楼2013-04-24 23:17回复
    再来一段干宝之论,此论本附于《晋书 怀愍二帝纪》后,通鉴引用时有删节,在此引述通鉴删节版。此论从多方面反思了促使西晋覆亡的各种因素。
    干宝论曰:“昔高祖宣皇帝,以雄才硕量,应时而起,性深阻有若城府,而能宽绰以容纳;行数术以御物,而知人善采拔。于是百姓与能,大象始构。世宗承基,太祖继业,咸黜异图,用融前烈。至于世祖,遂享皇极,仁以厚下,俭以足用,和而不弛,宽而能断,掩唐、虞之旧域,班正朔于八荒,于时有“天下无穷人”之谚,虽太平未洽,亦足以明民乐其生矣。
    武皇既崩,山陵未干而变难继起。宗子无维城之助,师尹无具瞻之贵,朝为伊、周,夕成桀、跖;国政迭移于乱人,禁兵外散于四方,方岳无钧石之镇,关门无结草之固。戎、羯称制,二帝失尊,何哉?树立失权,托付非才,四维不张,而苟且之政多也。
    夫基广则难倾,根深则难拔,理节则不乱,胶结则不迁。昔之有天下者所以能长久,用此道也。周自后稷爱民,十六王而武始君之,其积基树本,如此其固。今晋之兴也,其创基立本,固异于先代矣。加以朝寡纯德之人,乡乏不二之老,风俗淫僻,耻尚失所。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荡为辩而贱名检,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是以刘颂屡言治道,傅咸每纠邪正,皆谓之俗吏;其倚杖虚旷,依阿无心者,皆名重海内。若夫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山甫夙夜匪懈者,盖共嗤黜以为灰尘矣!由是毁誉乱于善恶之实,情慝奔于货欲之涂,选者为人择官,官者为身择利,世族贵戚之子弟,陵迈超越,不拘资次。悠悠风尘,皆奔竞之士;列官千百,无让贤之举。子真著《崇让》而莫之省,子雅制九班而不得用。其妇女不知女工,任情而动,有逆于舅姑,有杀戮妾媵,父兄弗之罪也,天下莫之非也。礼法刑政,于此大坏。“国之将亡,本必先颠,”其此之谓乎!
    故观阮籍之行而觉礼教崩弛之所由,察庾纯、贾充之争而见师尹之多僻,考平吴之功而知将帅之不让,思郭钦之谋而寤戎狄之有衅,览傅玄、刘毅之言而得百官之邪,核傅咸之奏、《钱神》之论而睹宠赂之彰。民风国势,既已如此,虽以中庸之才、守文之主治之,犹惧致乱,况我惠帝以放荡之德临之哉!怀帝承乱得位,羁以强臣;愍帝奔播之后,徒守虚名。天下之势既去,非命世之雄才,不能复取之矣!


    IP属地:内蒙古3楼2013-04-24 23:28
    回复
      西晋覆亡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要探究西晋覆亡原因则不得不从晋武帝说起。作为西晋王朝的开国皇帝,晋武帝所处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其应当对西晋王朝的迅速衰落承担首要责任。自秦始皇确立君主专制制度以来,皇帝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是其他任何人都不能比拟的。封建王朝的皇帝不仅是皇族的最高代表,同时也是国家的最高元首,其拥有着理论上不受任何限制的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伴随而来的就是其因为运用权力不当而产生的绝对责任。虽然儒家希冀这个作为最高领导人的皇帝是一个能够正确运用绝对权力道德完人,但现实中这样的皇帝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皇帝本身就是一个普通人,哪怕他具备再多普通人不具备的能力,他也无法使自己成为完全没有任何欲望的神。即使儒家有办法通过后天教育把皇帝改造成其理想中的圣人,皇帝身上还是会或多或少存有一些人性的弱点。基于以上原因,拥有绝对权力的皇帝也是有可能犯错误的,而其一旦犯了错误,就必须无条件承担相应的绝对责任,故而让西晋王朝开国皇帝晋武帝去承担西晋覆亡的历史责任是毫不冤枉的。因为晋武帝时代的许多举措被历史证明是导致西晋覆亡的重要原因。


      IP属地:内蒙古4楼2013-04-26 00:24
      收起回复
        分析的很好……


        8楼2013-04-28 00:55
        收起回复
          西晋的教训的确很值得研究
          司马炎在内外事务上都出了不少的错误


          IP属地:北京9楼2013-04-30 08:03
          收起回复
            夫基广则难倾,根深则难拔,理节则不乱,胶结则不迁。这个话说的很对。
            一个团队的领导昏智了,领导集团内部又不团结,反对这个统治集团的人,必然有大把的机会可以乘虚而入!


            10楼2013-05-01 20:59
            收起回复
              在此谈一下对儒家传统宗法制度的看法,所谓宗法制度说白了就是身份的嫡长子继承制。在西周世卿世禄制的背景下,天子、诸侯、卿大夫身份的继承都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这与商朝的兄终弟及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虽然世卿世禄制后来被废除,但秦朝以后无论是皇位继承还是爵位继承普遍仍遵守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封建王朝不成文的身份继承法,也是中国封建王朝身份传承时被人们普遍遵守并反复适用的行为准则。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只有正妻所生的长子才有权继承父亲的皇位或爵位,正妻的其他儿子或者其他妃妾的儿子是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身份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过去中国的家庭构造模式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一个男人虽然可以合法拥有多个女人,但其正妻有且只有一人。尽管宠爱小妾疏远妻子的现象也很普遍,但妻妾之间的区别是不可轻易逾越的。要维护嫡长子继承制,强调妻妾的区别就是必须的。嫡长子继承制虽然可以保证身份继承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可以避免其他嫡子及庶子因身份继承的不确定性而发生争斗,但该制度并非尽善尽美,它同样有着许多弊端。


              IP属地:内蒙古11楼2013-05-05 21:57
              回复
                继承人重要,不如手足齐心重要,司马皇族缺乏优质基因,没有一个皇帝够看的。八王之乱就让西晋灭亡,而东晋也是权臣的天下。想想西汉的七王之乱,再看看西晋的八王之乱,一兴一衰,可见优劣!王朝底蕴很重要,不仅仅是皇帝的问题!是个系统!


                IP属地:广东13楼2013-05-08 10:49
                收起回复

                  回到本文主题,从史书记载来看司马炎已经预见到司马衷不能承继大业,他先前与杨皇后商议此事、后来又因卫瓘假醉进谏而考察司马衷的行为也说明他对于遵循宗法制度立司马衷确实不放心。但是,司马炎最重要的问题是“心屡移于众口,事不定于己图”,他个人面对重大决策迟迟拿不定主意。杨皇后提出立嫡以长他就不再坚持,看到贾南风委托张泓编造的答案他就认为司马衷还不是太差,这样的犹豫不决确实不是一个合格帝王应有的品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司马炎乃是靠着司马懿父子三人专制曹魏政权的既成事实顺利成章实现魏晋禅代的,他并没有像自己的祖父、伯父、父亲那样经受过重大政治风浪的考验;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自己的儿孙普遍很不成器,他自然也要考虑拿下司马衷后由谁接替的问题。从史书记载来看,司马炎共有26个儿子,其中9个活到了他百年之后,分别是惠帝司马衷、秦王司马柬(以上二人为同母兄弟)、楚王司马玮、长沙王司马乂(以上二人为同母兄弟)、淮南王司马允、吴王司马晏(以上二人为同母兄弟)、清河王司马遐、成都王司马颖、豫章王(怀帝)司马炽。如果拿下司马衷,嫡子便只剩下秦王司马柬一人,但司马柬在司马炎死后仅一年便也驾鹤西去了,而且还没有儿子,让他接班只怕西晋乱得更早。楚王司马玮、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均是八王之乱的参与者,从他们在这场权力争斗中的表现看司马玮没有政治警惕性,司马颖只顾争权夺利没有政治远见,司马乂差强人意但却没有挽救危难的才能,真让他们接班实际上也是很令人不放心的;吴王司马晏、清河王司马遐个人传记中满是二人不成器的记载,这样的人与皇位根本无缘;淮南王司马允相对而言还算有能力,后来被司马伦属下偷袭死得也很可惜,可这位血气方刚的王爷似乎又缺了点司马懿那样“忍不可忍”的耐性;豫章王(怀帝)司马炽最后倒是登上了皇位,可惜他只是个傀儡,如果司马炎当初确定他接班,只要辅佐班子过硬他还勉强能做个守成之君,但考虑到当时士族当政无人理政的实际,面对危局他也是挽救不了的。面对一帮不成器的儿子,司马炎恐怕也只能寄希望于司马衷那个所谓的聪明儿子司马遹了,可从后来的表现看这位也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要靠这帮不成器儿孙保守江山,难度可想而知。


                  IP属地:内蒙古15楼2013-05-18 22:50
                  收起回复
                    最主要的是死的不够多


                    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3-05-19 17:04
                    收起回复
                      非也。西晋的崩溃是因为大规模的恢复了分封制,诸侯王过多难以节制 中央军实力又不强。试想如果不是这样的分封制,就算惠帝是白痴,杨骏贾南风再怎么火并也不要紧等强势一方胜出,又是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但是有了这个分封制中央一旦做事不周密留下把柄极易引起众多诸侯王不满而群起干涉。


                      来自手机贴吧18楼2013-05-25 02:08
                      收起回复
                        西汉能平定七国之乱只能说是侥幸而已,具体细节大家都知道。总之周秦以降再用分封制就是取乱之道了 ,唐朝开元以前中央政变不断甚至都改朝换代几经波折但因为地方实力不强国家依然很稳定最后又来个开元盛世楼主怎么解释。


                        来自手机贴吧19楼2013-05-26 02:04
                        收起回复
                          虽说司马攸名声在外,但在下认为即使他没有死在司马炎之前而在后司马炎时代成为首席辅政,他也未必能让当时的士民满意,从以下事迹可见一斑。当时刘渊只有不当言论但没有反叛行为,他就请求杀掉刘渊,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人们认为他英明,但实际上如果司马炎真按他的建议杀掉刘渊,恐怕居住在并州的匈奴五部马上就会造反。当时一个秃发树机能已经让西晋够头疼了,匈奴也反叛的话恐怕西晋连统一全国的机会都没有,孙吴还能侥幸苟延残喘。另外司马炎要求司马攸就镇时司马攸的表现也很失误,本来司马炎要他就镇已经摆明不信任他了,他还坚决要求留在京师,最后竟因为此事而患病身亡。这说明他不具备成功政治家的必备素质,成功政治家应该有极强的挫折承受力,在这种情况下更是要优先考虑自保。考虑到王太后临终时所讲的“桃符性急”的话和他儿子司马囧在八王之乱中的表现,恐怕这位众望所归的王爷也不是什么救世主。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如果他担任首席辅政,也许西晋未来的历史未必是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场景,也许其不会瞬间崩溃。作为贾南风姐夫和叔父的他应该能抑制贾南风的欲望,同时他也可能团结当时的有识之士保证国家政权平稳运行。


                          IP属地:内蒙古21楼2013-06-12 23:41
                          回复
                            接下来该说司马炎的第三个昏招了,这个昏招明眼人都清楚,但在下还是决定把它排在第三位,这就是大肆分封宗室且允许其拥有私兵。在下认为,如果没有前述两个昏招,单是这个昏招破坏性不是那么大,这个昏招对于保证皇权实际上还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自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以来,此前也只有两汉搞过郡县分封并行,其实际运行效果是利弊并存。如果不搞分封制,刘氏宗族恐怕在吕后执政时期即会被一网打尽,此后天下是否姓刘就有疑问了。分封制在吕后执政时期是一种无形的制约,在吕后死后的铲除诸吕行动中则表现出了它的强大威力。但是,因为分封制西汉王朝还是发生了七国之乱,这场叛乱对西汉王朝的影响也是很致命的。西汉七国之乱之所以没有发展成像西晋八王之乱那样的规模,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西汉王朝有一个稳固的中央政府,同时汉文帝时期已经针对可能的变故预先布好了棋子。针对诸侯膨胀问题,贾谊曾经向汉文帝提出过相应的预防策略,汉文帝也有针对性的采纳了部分建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的儿子刘武封为以睢阳为封地的梁王。这位梁王是后来的汉景帝的亲弟弟,汉景帝即位之初甚至还提出万岁之后要传位梁王,因此这位梁王在七国之乱时坚定的站在中央一边,表现极为卖力。吴楚军队的主力完全被梁王牵制在睢阳不能西进,由此为西汉王朝赢得了组织平叛的时间。虽然周亚夫在此次平叛中居功甚伟,但若论实际战绩,梁王才是这次平叛中最大的功臣。这也间接证明稳定强大的中央政权足以控制分封制的弊端。


                            IP属地:内蒙古23楼2013-06-15 00:16
                            回复
                              司马炎决定实施分封制时对以上史事未必了解,他之所以这样干很大程度上还是汲取了曹魏的教训。曹魏王朝对于宗室一直很疑忌,乃至会想出将宗室集中到邺城统一管理的办法。这样做的结果是在司马夺权过程中曹魏宗室几乎无人出面反抗,而西汉王莽、东汉曹操专政时哪怕是平民出身的汉室宗亲也是要坚决出面斗争到底的。为了保证西晋王朝皇统永固,司马炎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两汉的分封制,只是他做的有点过火,除了大封诸侯外他还允许诸侯自行任免王国官吏并拥有私人武装,个别诸侯甚至还以出镇地方的名义成为所辖地区国家正规军的最高指挥官。在中央政权稳定之时这样的政治体制可以保证国家坚如磐石,但在中央政权不稳时各诸侯王就要为争夺中央政权控制权而明争暗斗甚至兵戎相见了。正是因为各王都觊觎中央领导权,所以八王之乱才会引起巨大的破坏效应。推其源流司马炎对此无可塞责。


                              IP属地:内蒙古24楼2013-06-15 00: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