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东美吧 关注:32贴子:29
  • 3回复贴,共1

方东美生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方东美(1899年-1977年7月13日),原名珣,字东美,中国安徽桐城人,哲学家。


1楼2013-05-25 09:55回复

    生于安徽桐城,世代书香。1914年就读南京金陵大学文科哲学系,1918年与王光祈、曾慕韩、陈愚生等人发起少年中国学会,欲“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1921年赴美国留学,留美期间喜好实用主义哲学,后来深为柏拉图吸引,热爱希腊哲学。回国后任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改名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于大陆更名南京大学,1962年在台复校)哲学系主任。1948年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在台湾期间住在台大校长官邸的牯岭街六十巷内。
    晚年致力于建立“新儒学”体系,被推崇为新儒学的哲学起源。一生不写日记、不写自传、读书不做笔记。1977年7月13日因肺癌病逝于台北。海葬金门料罗湾外海。著作等身,著有《生生之德》、《华严宗哲学》、《大乘佛教哲学》、《哲学三慧》、《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等。1982年杨士毅主编有《方东美先生纪念集》。


    2楼2013-05-25 09:56
    回复
      方东美以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为学术主旨,始终能以开放的胸襟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思想流派,并力图贯穿古今,统摄诸家之学。他曾自我评价,从家庭传统来说他是一个儒家,从气质上说他是一个道家,从宗教启示上说他是一个佛教徒,从教养上说他是西方的。他把原始儒家、原始道家、大乘佛学、新儒学看成中国哲学的四大传统。


      3楼2013-05-25 09:56
      回复
          桐城文化是以方苞为主要代表的[url]http://清代文化[/url],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成员之一。她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谈论中国古今文化都是少不了桐城文化的。
          我是一个地道的安徽枞阳人,我认为枞阳才是桐城派真正的故乡。当然以前桐城与枞阳都是属于一个老桐城县。从桐城派文化的始祖方苞到弟子姚鼐再到再传弟子[url]http://刘大魁[/url]都是现在的枞阳人。而方苞则是我的先辈。我是方苞的十九代孙。当然我对社会的贡献是无法与我的先辈相比的,但我也正在努力,争取对社会作出更多更大贡献。
          我的家族除了先人方苞对桐城及桐城文化的影响之外。在我的曾祖父三兄弟中有两位是桐城近代史上有名的人物。三兄弟中唯有我的曾祖父方书怀在家务农,他是大哥,因父母去世早,曾祖父很年轻就挑起全家生活的重担。他的大弟方义怀后来当上了桐城中学校长。曾祖父的小弟,方德怀也就是我国著名哲学家[url]http://方东美[/url]先生。关于他更确切的生平事迹在桐城县志及枞阳县志里都有详细的记载。因为我的家乡在枞阳县,而古时这两县是同属于一个老桐城县。所以桐城与枞阳两个县的县志都将他作为名人载入史策。
          [url]http://方东美[/url]先生(1899-1977),名逊,字德怀。是桐城派始祖方苞的第十六代孙。出生地就是我的老家安徽省枞阳县杨湾乡大李庄。东美年幼丧父母,依赖大哥、二哥抚养成人。他十六岁毕业于桐城中学。二十岁毕业于[url]http://金陵大学[/url]哲学系,获得学士学位。后[url]http://留学美国[/url]威斯康新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武昌高等师范大学、[url]http://东南大学[/url]、中央政治学院、中央大学教授。民国三十八年随校迁去台湾。在台湾先后担任中央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url]http://东吴大学[/url]等大学的教授及台湾[url]http://辅仁大学[/url]讲座教授。还先后担任过包括美国[url]http://密苏里大学[/url]在内的多所[url]http://美国著名大学[/url]的客座或访问教授。他在哲学史上作出过很大贡。他的著作后来被收集在<<方东美先生全集>>里。同时他还是五四时期重要人物之一,是青年救国会成员之一。
          在这里我要讲述一个关于[url]http://方东美[/url]先生的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其实方东美先生在留美之前在老家家里是有妻室的。他的第一个妻子便是我的小老太太(我们家叫曾祖母叫老太太 ),盛氏。他们是姑表亲结亲。我这位小老太太,在我出生时都还健在,因我当时太小,对她没什么印象。但据我父母及伯伯阿姨对我说,我这位小老太太对我特好,她无事可做整天抱我到处转悠。本来小老太太是有一个女儿的。我父亲喊她女儿叫小大姑(与我祖父同辈),因她性子刚烈,由于婚姻的失败,很年轻就吐血而去世。后由我二伯过祭给小大姑。小老太太及女儿去世后合葬在一起,她母女的的墓就在我家不远的地方。每年逢时过节我们家都要上坟为她们添把土烧些纸钱作为记念。每年大小年,我们家在家接祖时我父亲都会在大堂门口对外面轻声叫我们家的列�%
        (此文由我的一位伯父所写,这是真实的)


        6楼2014-08-31 08: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