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家吧 关注:8,509贴子:51,671

回复:道德经慢慢细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15-05-05 07:46
回复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诗经·郑风·子衿》


    IP属地:山西38楼2015-06-14 22:57
    回复
      中国人都知道,中国有两本书的话很不好懂,一本是《易经》,一本是《老子》。
      我也不敢说什么懂之类的话,但我想,无论如何,它们也还是由文字组成的,把字义弄通了,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理顺了,大概意思总能出来的。
      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
      当然,高人的有些话,有时是另含深意的,有时是思维跳跃的,不能仅凭字面意思去定夺,还需去仔细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
      读文学作品,许多时候是讲究意境的。意境这种玩意,正儿八经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此外还有音乐和美术作品也是讲意境的。其他呢,比如读数理化的理论就绝对没有什么意境可言。
      哲学是个什么东西呢?我觉得,哲学是讲说道理的,通过严密的语言逻辑来说明某些事实。读这样的文字时,如果没有严肃的精神,而凭意会,岂不千人千面了?还有什么理可讲说呢?
      不知怎么的,我竟然觉得意会和意淫,十分像近义词。
      你说呢?
      《老子》是哲学,这一点谁都不否认。你是否会依靠意会去意淫《老子》呢?


      IP属地:河南39楼2016-02-14 20:37
      收起回复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16-06-28 23:48
        回复
          《老子》第一章
          ——这一章,讲啥呢?讲的仅仅是“有、无”两个概念的关系。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二句,是对自己学说的定性:不是常规之言。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二句,讲“有、无”二者的区别,及二者的地位:万物皆起于此。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
          这二句,是认识论。
          认识万物,从哪儿入手?曰:
          从‘无’入手,能知万物起始的奥妙;
          从‘有’入手,能知万物之间的区别。
          【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这二句,讲二者的联系:分开为‘有、无’,合拢为‘玄’。
          玄者,变化也。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变化又变化,是产生各种新事物的唯一途径。
          没有“有、无”之间的不断演化,便不会有新事物。
          结论:天下万事,不过就是“有、无”的不断转换。这是老子理论体系的基础。


          IP属地:河南来自手机贴吧41楼2016-10-31 03:08
          回复
            刍狗,是什么意思?
            答曰,就是草和狗。
            在中国的文化里,什么最低贱?1、草;2、狗。 古代的贪官们称民众为“草民”、刁民、贱民。又有俗语说“死了不如狗”、“猪狗不如”等等,文化心理大抵如此。 草与狗的消失,没人会留恋。天地发怒时,对万物的蹂躏,也不会留一点余地。
            但是, 在老子出关一百多年后,庄子闪耀登场。 庄子是个大寓言家,文采飞扬,取材无所不包,还会编造一些虚无的题材来讲故事,说道理。大鹏鸟与小麻雀、河伯与大海,人人耳熟能详。
            在庄子的一个故事里,就取材《道德经》,把老子说的这个草与狗,演绎成了“草编的狗”,说有人把“草狗”当作祭品,用后就扔了。
            庄子的这个故事,作为寓言,是无可厚非的。如果当成事实,并且以为这是经典记载,不容置疑,就可笑了。祭祀这种事,特别在迷信思想浓厚的古代,是很庄重肃穆的,敬,是第一要素。祭祀的对象,一是天地神灵,二是祖宗先人,焉能不敬!祭品要用最好的,仪式要最隆重的。 草编的狗,这种最贱之物,岂能摆在神灵面前,祈求神灵的庇佑?不要说迷信思想浓厚的古代,就是现在不迷信的时代,谁去找一个出来看看?或者自己祭拜先人时,会不会弄一个草编的狗,供在先人灵前?


            IP属地:河南来自手机贴吧42楼2017-09-21 10:54
            回复

              老子说:“不欲碌碌若玉,珞路如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一直不太清楚。
              自古以来的学者们己经有好几种注解,他们的那些注解,如果是单纯就这两句话而言,似乎都很有理,但和前面一句“以贱为本”所表达的含义一联系,我总觉得他们解释得有点风马牛不相及。
              这两句话倒底是个什么意思呢?
              对我而言,我主要是弄不清“珞”这个字的意思。
              我手边的古汉语字典,对这个字没有单独注解,都是“璎珞”二字连解。查百度字典,说这个字是形容石头坚硬。但对照上下文,我觉得这个释义似乎也不妥。
              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谁都不能回答我的疑问,于是我就想自己探索一下。
              我是从字的构成上来入手的:1,王字旁,代表这个字的含义和玉石有关,2,再一查,发现“各”这个字的引申义是“十字交叉”,既然是十字交叉,我觉得应该能引申出“连接”这个含义。
              于是我推测,“珞”这个字的原始义可能是“穿在一起的玉石”。
              所谓“璎珞”,“璎”是玉石,“珞”是连接,正好是把玉石穿连起来的“璎珞”。
              璎珞这个词,正好印证了我了推理。
              按照这个思路,所谓“珞珞”,就是有许多玉石串在一起。
              一个聪明人,不愿意把平庸的事迹装扮得象玉一样来显摆,而情愿把光彩的人生看得如石头那样普通,保持低凋。
              这正是“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我的这个猜想,我觉得有理,但不知是否真的有理。
              类似的汉字如下:
              “络”是“丝线十字交叉”的意思;
              “路”是“街道十字交叉”的意思;
              “赂”是当权者举棋不定时行贿者给的钱;
              “格”是用木板作十字交叉隔成的一组连体储物箱;
              “骼”是“肋骨与脊柱骨十字交叉”之意;等等。


              IP属地:河南来自手机贴吧45楼2017-09-21 10:56
              回复
                《道家无为思想探析》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第一次提出自己的无为观点,全文的完整表达是‘圣人处无为之事’,而不是‘圣人无为’。
                理解老子说的这七个字,必须注意这句话里隐含的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无为之事?
                无为之事就是无所作为的事,准确地说,是暂时显示不出成绩的小事。与之相对应的是‘有为之事’,即能快速显示成绩的大事。
                一件事,属于有为,还是无为,因人而异,圣人的标准与一般人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二,圣人为什么要‘处无为之事’,不处有为之事?
                老子常说,柔弱胜刚强,所谓柔弱,就是细微的变化过程,滴水穿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般的思维,只能得出‘圣人处有为之事’的论断,因为圣人都是要干一番大事业的,决不想一辈子碌碌无为。但质量互变告诉我们,只有无数个小事的积累,才会成就有为的硕果。如果平时不屑于做不显成绩的小事,一门心思只想出政绩,一定会劳民伤财,圣人怎么会这样呢?老子是大智者,极其明白这之间的辨证关系,圣人处无为之事的结论,实在是必然之举。
                老子的无为说,应该是质量互变的精典论断。什么‘顺其自然,不妄为’的注解,有什么依据呢?瞎猜而已。
                三,再进一步,圣人为哪些人‘处无为之事’呢?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因为他们关注民生。所以老子的无为说,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圣人为民众做事。


                IP属地:河南来自手机贴吧46楼2017-09-21 11:03
                回复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在我还上初中的时候,我就听说过这句话。慈善家在教育人时,也常用这句话。
                  一般来说,信佛的人都是善良的,唐僧就常对悟空说“扫地不要伤了蝼蚁的命”。
                  因此我猜想,信佛的人一定也想信这一句话,只要你行善,老天爷也会常常帮你。
                  一开始,我还以为这一句是儒家或佛教的名言。不知怎的,我常觉得这两家常用一些酸腐的假话来骗人。因为事实上,有许多品性非常善良的人并没有得到上天的丝毫帮助。
                  后来读了《道德经》,才知道,原来这是老子的名言。
                  我觉得,老子是不会说假话的。但老子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通读了《道德经》以后,我发现这是一本教人如何按照客观律做事的书,而不是劝人向善的书。所谓‘道’,大体上也就是辩证法的三个规律: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质量互变。虽然只是极朴素的辩证法。
                  于是我猜想,老子所说的‘善人’,或许并不是‘善良的人’,而是‘善于按道做事的人’。所谓‘天道’,也就是客观规律了。
                  规律是不承认什么尊鄙贵贱的,只要你按规律办事,规律自然就会让你成功。
                  从这个角度看,‘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真的是至理名言,放之四海而皆准。
                  当然,能按照老子的‘道’做事的人也必定是善良的人。


                  IP属地:河南来自手机贴吧47楼2017-09-21 11:09
                  回复
                    守 中
                    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这里说的这个“中”,倒底是个啥?研究老子的老学究们真是众说纷纭,使我这个初窥道庭的人感到无所适从,细想想,又觉得他们自以为是的说法有点欠妥,但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近日再读《中庸》,开篇如下: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
                    读至此,忽有所悟:“中者,天下之正道,”老子讲啥呢?老子不是在讲天下的正道吗?
                    守中,不就是坚守天下的正道吗?坚守天下的正道,在老子看来,就会天下太平,民殷国富。
                    说那么多废话,真的不如老老实实地守着天下的正道做点实在事。


                    IP属地:河南来自手机贴吧48楼2017-09-21 11:12
                    回复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对许多人来说,老子这一句话是太熟悉了,但几乎没那个国家的人能做到,事实上也没人去那样做。
                      人是社会性动物,怎能不互相交往呢?牧民也要吃小米,种粮人也想穿皮衣,晒盐人也不能天天吃盐充饥,这个理儿,想来老子比谁都明白。
                      就算老子自己,不也是过函谷到秦国养老去了?“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这虽然不是他说的,但我觉得他一定明白这个理儿。他怎么会那么不合情理地去要求别人呢?
                      所以我认定,流通的注解是对老子思想的曲解。
                      对老子的这句话,自古以来就有另一种不占主流的说法,说“往来”指的是战争,这一年你来打我,下一年我去打你,一来一往。而春秋时代也正是征战不断的时代,难倒当兵的不都是民吗?
                      老子是希望每个国家的民众都能“安其居,乐其俗”的,相临国家的民众,都互相期望能听到对方的太平声音,直到老死,邻国的人都不来打自己。这是多么好的世界呀。
                      所以才有“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句话。
                      我是赞成‘战争’这一种说法的,这样的意思才是正常人的思维。而流通的那个理解,只能让伟人背黑锅。


                      IP属地:河南来自手机贴吧49楼2017-09-21 13:25
                      回复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这八个字是老孑的名言。
                        因老子名望大,有许多人也信奉这句话,总是谨言慎口。
                        我记得毛主席在哪一篇文章里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觉得这才是人际交往的常态。
                        所渭知者不言,也就是啥都知道的人什么也不告诉别人。这怎么行呢?
                        言者不知的意思,无非是贬底说话的人狗屁不懂,这不是阻止人传递信息吗?
                        老子的这个话,似乎是有点胡闹的。
                        那么老子自已是怎样做的呢?
                        有一则故事说,老子送别孔子,对孔子说:
                        “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从老子的这几句话看来,他对人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
                        那么他为什么又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呢?难道他时常糊涂吗?
                        我认为,老子说这句话时是有特指的,而非泛泛而谈。
                        老子的这句话出于《道德经》第五十六章,联系上下文,可知前面几章都是讲君王修德事宜的,这一章总结前几章,说了这句话。
                        看来这句话说的是修德:知道怎样修德的人,是不会用嘴来美化自已的;用嘴来美化自已的人,是不知道怎样修德的。
                        把特殊规律当普遍规律来讲,就是谬论。


                        IP属地:河南来自手机贴吧51楼2017-09-21 13:40
                        回复
                          耑,端,专
                          不管是在西游记里还是封神榜里,哪吒都有一个本领:可以变出三头六臂。
                          神话儿终归是神话,现实中却没有这样的人。
                          虽然没有这样的人,却有这样的文字:如题目所列的三个字,表面一看是三个字,其实却是一个字:端。
                          奇怪吧?
                          在古代,端和耑是异体字,在现代,耑的简化字是专。
                          另外,‘专’还有个通假字‘抟’,含义是‘结聚、集中’。
                          乱不乱?
                          这四个字虽然可以写成一个字,但它们还各自有自己的其它含义,读古书时遇到这个字,还真需要仔细辨析一下。
                          在现在的版本里,《老子》里有这样一句话:“专气至柔,能如婴儿乎”。
                          ‘婴儿’是代表柔和纯真的。而所谓‘专气’,我觉得,应该写作‘端气,’也就是浩然之气、正气。
                          《老子》这本书是写给领导人看的,为什么老子要求领导人要有纯真柔和的浩然正气呢?这个不用我说,大家都懂的。
                          但是,总体来说,我的这个看法属于异端,与前贤们的高论是相左的。也不知道我的这个想法有几人能赞同。


                          IP属地:河南来自手机贴吧52楼2017-09-21 13:48
                          回复
                            有一个词叫江郎才尽,说江淹这个人年轻时的才华光照日月,年龄大了以后却平庸了。
                            不知怎么的,我忽然觉得,大器晚成这个话并不是真理,而只是一个偶然现象。
                            不知道 我的这个想法对不对,但看看历史,周瑜,甘罗都不能算是大器晚成的,诸葛孔明也是在很年青时就成了大器,引得刘玄德往他家跑了三回去请他。
                            我的想法或许有一点点道理吧?
                            据我所知,大器晚成这个词是从《道德经》里出来的。《道德经》是中国最大的智者老孑写的,难道老子会说糊涂话吗?我觉得不会。
                            那么是那里错了呢?
                            《道德经》这本书我是读过几遍的,流通版本里面确实就是这么说的。但后来我才知道,出土的古本里,原本写的是大器免成。
                            我查了查字典,原来‘成’这个字还有一个意思,是古代的一个丈量单位,十里见方为一成。
                            这应该是一个很大的丈量单位了。
                            很大的器具用‘成’这个丈量单位都没法算出来有多大,就好象海水不能用斗来一斗一斗去量一样。
                            或许,大智者老子的原话被后人以讹传讹了吧!
                            反正也没几个人能明白老子在说啥。


                            IP属地:河南来自手机贴吧53楼2017-09-21 13:55
                            回复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这是《道德经》第五十三章里的话。
                              后两句都好理解,只有前一句始终困绕着我,百思不得其解。
                              查字典,这个字有如下几个义项,1,台阶,2,清除,去掉,3,修治,修整,4,任命,授职。
                              以前的老师们,大都采用前三个义项,我还没发现有谁用第四个义项来理解老子这句话,很长时间,我也觉得第四个义项无可取之处,但又觉得用前几个义项来理解,显得很勉强,因此就一直迷惑着。
                              前几天再读《指南录后序》时,‘除’这个字的注解‘委任官职’吸引了我,看到‘官职’二字,使我灵光一现,以前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我觉得,所谓‘朝甚除’,就是朝廷委任的官员太多了。官员太多,民众自然不好受,田甚芜也就顺理成章。
                              我觉得这个理解方向似乎更贴切。但这也只不过是我的个人感觉罢了。


                              IP属地:河南来自手机贴吧54楼2017-09-21 13: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