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圣人处无为之事(1--4章)
这一篇,开宗明义,阐述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对立统一。从自然界探索事物之间
的变换规律,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并总结出,圣人要有大作为,天下太平,一定
要从没作为的小事做起,不能急功近利。
第一节 玄之内容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译文:
道是可以讲述的,但此道不是常规之道。
道之名亦可命名,但不是常规之名。
事物未生时候的这个无,称为天地万物的开始;
已存实物这个有,称为天地万物的根源。
所以,经常留心审查事物产生之前的孕育过程,
那是想观察万物生成的奥妙,
经常观察已经产生的事物,那是想观察万物之间的差别。
无和有,产生的根源相同,只是名字不一样,
这个共同的出处叫玄,即事物的变化过程,
变化又变化,是各种事物产生的唯一途径。
如果只有每个人都知道那样做是美的,
才肯去做那件好事,这种做事心态是不美的。
如果只有每个人都知道那样做是善的,
才肯去做那件善事,这种慈善行为不是真慈善。
所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注 解:
玄,象形字,表示染丝这一状况,犹如绞在一起的丝线,在悬挂着。
中国古代,染色以黑红二色较多,其中以黑色最普遍,所以在表示颜色方面,玄表
示黑红二色,黑中带红,主要表示黑色。玄表示黑色,并非本义,而是引伸义。
老子在书里,首先使用‘玄’这个字来表达思想,以前没有人这样做过。
老子要表达的是辩证法思想,我估计可能是老子想不出辩证法这三个字,用什么来
简明扼要地表达有无互生这一抽象思维呢?于是他想到了常见的染丝现象,想到了‘玄’
这个字,两股线互相缠在一起,此隐彼现,此现彼隐,这与有无的变化极为相似。用玄
这个字来表达有无的辩证关系,应当说,就当时的词汇量,这是最贴切的方法了。
众所周知,老子写完书后,就归隐了,并没有向关尹子进行讲解。用这个比喻表达
什么,结合上下文,老子可能觉得自己讲的很清楚了。但后来人并没有他那种辩证法思
想水平,也没有他那种对下层劳动生活的熟悉,也许没有想到‘玄’这个字的起源和辩
证法的关系,反正没有想到这是一个比喻说明,而把它当成了实写。因为不能把二者联
系起来,于是就糊涂了,弄不清在这里玄是什么意思,感到像猜谜一样难猜。因为始终
弄不清,不得已就下了个评语:‘不可琢磨’。后来的学者看到先辈的批语,不敢犯上,
况且自己也想不出个所以然,就接受了先辈的评论,错误地把评论当成了含义,以为玄
的含义就是‘不可琢磨’。以后代代相传,师命难违,以至今日。
总上所述,我认为,玄表示两个方面互相转换,互为因果,蕴含变化之意,这与通
篇的辩证法思想相符。
但是,字典里的“玄”字,却没有“变化”这个含义。
第二节 阐述治世之道,欲有为,必无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所以,圣人立足于为民众做事,处理不会立现功劳的小事,
用一件件的实事去感化人的心灵。
面对万物的兴起,不去进行控制,
生产出来的一切,不去占有,
做出了一点成绩,不当作索取的依据,
天下太平了,也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
只因为不居功,众人才认为那是圣人的功劳。
不依赖贤能人,依赖为民理念,使民不争;
不会再看重稀罕物,从而使人不再偷窃;
不会再现心中的私欲,从而使民心不乱。
所以,圣人治理天下的办法与达到的结果是:
让民众心思少点,肚子饱点,志向低点,身体好点。
经常让民众没有太多的心思,也没有太多的欲望,
这样就使那些特别精明的人,不敢膨胀自己的野心。
为民众做好每件小事,天下一定会太平。
圣人---老子文章里,圣人是理想中的模式?还是现实中的君王?理想中的人物,
是虚幻的,只有标杆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画饼不能充饥,这个道理老子应该明白。所
以老子所说的圣人,首先应该是现实中的君王,然后就主要是指君王中的优秀者,这些
优秀者近乎理想中人。圣人的称呼,是对君王的劝勉,也是对君王的尊称。尊称之下的
君王,仁慈的居多,也有不仁慈的。
第三节 道的四个特点
这一节简要介绍道影响面的广泛性,存在的隐蔽性,认识道的艰难性,道比上帝
存在更早,先天性。
道冲,而用之又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的影响力冲向四面八方,无处不在,
可是用起来又不显得多余。
道隐蔽很深,好像是万物的发源处。
磨掉它表现出来的锐气,缕清它纷乱的表象,
把自己的思想和它的光辉融合在一起,
把自己的身体当做它的一粒微尘。
于是它渐渐地清晰了,似乎长存在那里。
我不知道它从那里产生,但好像比上帝产生得还早。
这一节有个问题:
道冲,而用之又不盈 —— 一般解释里,冲即空虚。但是,如果道很空虚, 就谈
不上什么多余。这种解释,逻辑上不很通。
这一篇,开宗明义,阐述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对立统一。从自然界探索事物之间
的变换规律,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并总结出,圣人要有大作为,天下太平,一定
要从没作为的小事做起,不能急功近利。
第一节 玄之内容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译文:
道是可以讲述的,但此道不是常规之道。
道之名亦可命名,但不是常规之名。
事物未生时候的这个无,称为天地万物的开始;
已存实物这个有,称为天地万物的根源。
所以,经常留心审查事物产生之前的孕育过程,
那是想观察万物生成的奥妙,
经常观察已经产生的事物,那是想观察万物之间的差别。
无和有,产生的根源相同,只是名字不一样,
这个共同的出处叫玄,即事物的变化过程,
变化又变化,是各种事物产生的唯一途径。
如果只有每个人都知道那样做是美的,
才肯去做那件好事,这种做事心态是不美的。
如果只有每个人都知道那样做是善的,
才肯去做那件善事,这种慈善行为不是真慈善。
所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注 解:
玄,象形字,表示染丝这一状况,犹如绞在一起的丝线,在悬挂着。
中国古代,染色以黑红二色较多,其中以黑色最普遍,所以在表示颜色方面,玄表
示黑红二色,黑中带红,主要表示黑色。玄表示黑色,并非本义,而是引伸义。
老子在书里,首先使用‘玄’这个字来表达思想,以前没有人这样做过。
老子要表达的是辩证法思想,我估计可能是老子想不出辩证法这三个字,用什么来
简明扼要地表达有无互生这一抽象思维呢?于是他想到了常见的染丝现象,想到了‘玄’
这个字,两股线互相缠在一起,此隐彼现,此现彼隐,这与有无的变化极为相似。用玄
这个字来表达有无的辩证关系,应当说,就当时的词汇量,这是最贴切的方法了。
众所周知,老子写完书后,就归隐了,并没有向关尹子进行讲解。用这个比喻表达
什么,结合上下文,老子可能觉得自己讲的很清楚了。但后来人并没有他那种辩证法思
想水平,也没有他那种对下层劳动生活的熟悉,也许没有想到‘玄’这个字的起源和辩
证法的关系,反正没有想到这是一个比喻说明,而把它当成了实写。因为不能把二者联
系起来,于是就糊涂了,弄不清在这里玄是什么意思,感到像猜谜一样难猜。因为始终
弄不清,不得已就下了个评语:‘不可琢磨’。后来的学者看到先辈的批语,不敢犯上,
况且自己也想不出个所以然,就接受了先辈的评论,错误地把评论当成了含义,以为玄
的含义就是‘不可琢磨’。以后代代相传,师命难违,以至今日。
总上所述,我认为,玄表示两个方面互相转换,互为因果,蕴含变化之意,这与通
篇的辩证法思想相符。
但是,字典里的“玄”字,却没有“变化”这个含义。
第二节 阐述治世之道,欲有为,必无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所以,圣人立足于为民众做事,处理不会立现功劳的小事,
用一件件的实事去感化人的心灵。
面对万物的兴起,不去进行控制,
生产出来的一切,不去占有,
做出了一点成绩,不当作索取的依据,
天下太平了,也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
只因为不居功,众人才认为那是圣人的功劳。
不依赖贤能人,依赖为民理念,使民不争;
不会再看重稀罕物,从而使人不再偷窃;
不会再现心中的私欲,从而使民心不乱。
所以,圣人治理天下的办法与达到的结果是:
让民众心思少点,肚子饱点,志向低点,身体好点。
经常让民众没有太多的心思,也没有太多的欲望,
这样就使那些特别精明的人,不敢膨胀自己的野心。
为民众做好每件小事,天下一定会太平。
圣人---老子文章里,圣人是理想中的模式?还是现实中的君王?理想中的人物,
是虚幻的,只有标杆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画饼不能充饥,这个道理老子应该明白。所
以老子所说的圣人,首先应该是现实中的君王,然后就主要是指君王中的优秀者,这些
优秀者近乎理想中人。圣人的称呼,是对君王的劝勉,也是对君王的尊称。尊称之下的
君王,仁慈的居多,也有不仁慈的。
第三节 道的四个特点
这一节简要介绍道影响面的广泛性,存在的隐蔽性,认识道的艰难性,道比上帝
存在更早,先天性。
道冲,而用之又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的影响力冲向四面八方,无处不在,
可是用起来又不显得多余。
道隐蔽很深,好像是万物的发源处。
磨掉它表现出来的锐气,缕清它纷乱的表象,
把自己的思想和它的光辉融合在一起,
把自己的身体当做它的一粒微尘。
于是它渐渐地清晰了,似乎长存在那里。
我不知道它从那里产生,但好像比上帝产生得还早。
这一节有个问题:
道冲,而用之又不盈 —— 一般解释里,冲即空虚。但是,如果道很空虚, 就谈
不上什么多余。这种解释,逻辑上不很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