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家吧 关注:8,511贴子:51,676

道德经慢慢细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IP属地:河南1楼2014-09-27 23:06回复
    第一篇 圣人处无为之事(1--4章)
    这一篇,开宗明义,阐述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对立统一。从自然界探索事物之间
    的变换规律,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并总结出,圣人要有大作为,天下太平,一定
    要从没作为的小事做起,不能急功近利。
    第一节 玄之内容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译文:
    道是可以讲述的,但此道不是常规之道。
    道之名亦可命名,但不是常规之名。
    事物未生时候的这个无,称为天地万物的开始;
    已存实物这个有,称为天地万物的根源。
    所以,经常留心审查事物产生之前的孕育过程,
    那是想观察万物生成的奥妙,
    经常观察已经产生的事物,那是想观察万物之间的差别。
    无和有,产生的根源相同,只是名字不一样,
    这个共同的出处叫玄,即事物的变化过程,
    变化又变化,是各种事物产生的唯一途径。
    如果只有每个人都知道那样做是美的,
    才肯去做那件好事,这种做事心态是不美的。
    如果只有每个人都知道那样做是善的,
    才肯去做那件善事,这种慈善行为不是真慈善。
    所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注 解:
    玄,象形字,表示染丝这一状况,犹如绞在一起的丝线,在悬挂着。
    中国古代,染色以黑红二色较多,其中以黑色最普遍,所以在表示颜色方面,玄表
    示黑红二色,黑中带红,主要表示黑色。玄表示黑色,并非本义,而是引伸义。
    老子在书里,首先使用‘玄’这个字来表达思想,以前没有人这样做过。
    老子要表达的是辩证法思想,我估计可能是老子想不出辩证法这三个字,用什么来
    简明扼要地表达有无互生这一抽象思维呢?于是他想到了常见的染丝现象,想到了‘玄’
    这个字,两股线互相缠在一起,此隐彼现,此现彼隐,这与有无的变化极为相似。用玄
    这个字来表达有无的辩证关系,应当说,就当时的词汇量,这是最贴切的方法了。
    众所周知,老子写完书后,就归隐了,并没有向关尹子进行讲解。用这个比喻表达
    什么,结合上下文,老子可能觉得自己讲的很清楚了。但后来人并没有他那种辩证法思
    想水平,也没有他那种对下层劳动生活的熟悉,也许没有想到‘玄’这个字的起源和辩
    证法的关系,反正没有想到这是一个比喻说明,而把它当成了实写。因为不能把二者联
    系起来,于是就糊涂了,弄不清在这里玄是什么意思,感到像猜谜一样难猜。因为始终
    弄不清,不得已就下了个评语:‘不可琢磨’。后来的学者看到先辈的批语,不敢犯上,
    况且自己也想不出个所以然,就接受了先辈的评论,错误地把评论当成了含义,以为玄
    的含义就是‘不可琢磨’。以后代代相传,师命难违,以至今日。
    总上所述,我认为,玄表示两个方面互相转换,互为因果,蕴含变化之意,这与通
    篇的辩证法思想相符。
    但是,字典里的“玄”字,却没有“变化”这个含义。
    第二节 阐述治世之道,欲有为,必无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所以,圣人立足于为民众做事,处理不会立现功劳的小事,
    用一件件的实事去感化人的心灵。
    面对万物的兴起,不去进行控制,
    生产出来的一切,不去占有,
    做出了一点成绩,不当作索取的依据,
    天下太平了,也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
    只因为不居功,众人才认为那是圣人的功劳。
    不依赖贤能人,依赖为民理念,使民不争;
    不会再看重稀罕物,从而使人不再偷窃;
    不会再现心中的私欲,从而使民心不乱。
    所以,圣人治理天下的办法与达到的结果是:
    让民众心思少点,肚子饱点,志向低点,身体好点。
    经常让民众没有太多的心思,也没有太多的欲望,
    这样就使那些特别精明的人,不敢膨胀自己的野心。
    为民众做好每件小事,天下一定会太平。
    圣人---老子文章里,圣人是理想中的模式?还是现实中的君王?理想中的人物,
    是虚幻的,只有标杆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画饼不能充饥,这个道理老子应该明白。所
    以老子所说的圣人,首先应该是现实中的君王,然后就主要是指君王中的优秀者,这些
    优秀者近乎理想中人。圣人的称呼,是对君王的劝勉,也是对君王的尊称。尊称之下的
    君王,仁慈的居多,也有不仁慈的。
    第三节 道的四个特点
    这一节简要介绍道影响面的广泛性,存在的隐蔽性,认识道的艰难性,道比上帝
    存在更早,先天性。
    道冲,而用之又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的影响力冲向四面八方,无处不在,
    可是用起来又不显得多余。
    道隐蔽很深,好像是万物的发源处。
    磨掉它表现出来的锐气,缕清它纷乱的表象,
    把自己的思想和它的光辉融合在一起,
    把自己的身体当做它的一粒微尘。
    于是它渐渐地清晰了,似乎长存在那里。
    我不知道它从那里产生,但好像比上帝产生得还早。
    这一节有个问题:
    道冲,而用之又不盈 —— 一般解释里,冲即空虚。但是,如果道很空虚, 就谈
    不上什么多余。这种解释,逻辑上不很通。


    IP属地:河南3楼2014-09-27 23:08
    收起回复
      第二篇 圣人必有之知,之德(5--13章)
      第一节 何为不仁之君
      君王心中必须有一杆秤,要做一个仁慈的君主,就必须明白什么情况下已经是一个
      不仁的君主了:到了视百姓如草芥,对百姓漠不关心的时候,已经是不仁慈的君主了.
      老子如是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译文:
      当天地不仁慈时,把万物当作草与狗,
      如果圣人不仁慈,就把百姓当作草与狗。
      刍狗---祭祀活动,在古代是个极其庄重的事。斋戒数日以显心诚,场合隆重以显
      尊敬,祭品天子用太牢,诸侯用少牢。就算一般人,也是用较好食品上供。中国的文化
      心理,草是贱物,狗也是贱物。什么人会用极其低贱的草编小狗来敬奉祖宗神灵?所以
      刍狗为祭品之说是信口胡说。
      第二节 守住本,用好现有资源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天长地久。
      译文
      天地之间的事,如同风箱吗?看似空虚,却不会穷尽,
      越是用力拉动,产生的需求品就会越多。
      过多的要求,反而得不到目的,不如勤劳地守住现有的资源。
      主宰五谷的的元气不会消失,这就是天下安定的变化之源,
      这个变化之源通向的地方是天地的根,那里绵绵不断的产生元气,
      好像有无尽的储存,永远都用不完,如天长地久。
      注解:
      1 勤jin ---尽
      2 中---自己能控制的部分为中,自己不能控制的部分为外。
      3 谷神----有的人说,谷神是山谷的神,但中国的传说中没有山谷神。相反,
      社稷神却年年被天子祭祀,即,土地神、谷神。
      4 多言数穷,----数穷,即国家的形势很不好,也就是说,国家缺少粮食。古
      代,粮食多少是国家穷富的标志。国家粮食少,就要多打粮食,本分的守好现有资源,
      就会有粮食,因为控制谷物生产的元气是不会消失的,永远都用不完。


      IP属地:河南4楼2014-09-27 23:10
      回复

        第三节 圣人之取利法则
        君王应有哪些品质?先人后己,遵循规律,不迷惑于财产。
        对于这三点,老子如是说: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道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译文:
        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的原因,
        是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长生,
        因此,圣人总是先考虑别人,反而先得到利益,
        总是不顾惜自己,反而身无损伤。
        不是因为他没有私心,而是这样做正好成就了他的私心。
        最善于处理事情的人,如水。
        水善于让万物得利,却不和万物争利,
        安身在大家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水的品性几乎接近于道。
        安身善于选择地方;思虑深刻;交往多仁心;
        说话守信用;品行端正,善于处理政事;
        遇事善于发挥大家的长处;行动时善于选择时机。
        只因为不争,所以没有怨恨产生。
        把持大权,不停地敛财,不如自己止住,
        密藏的财产竟然露了出来,就不能长久保住,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道其咎。
        事情做成功了,自己不居功,这是天道。
        注解:
        揣而锐之----揣,藏在衣服里。财产多了必然要藏,藏得多了,必然要外露,如
        锥处囊中,其末立现。锐,上小下大,尖。
        第四节 君之六德
        治国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迷惑与偏差?老子如是说: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以为知乎?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
        让迷惑的心灵回归到道上,能不再离开道吗?
        一身正气,能达到婴儿那样的至柔程度吗?
        清除内心的杂念,能做到一尘不染吗?
        爱民治国,能不做立见功劳的大事吗?
        发布的各种命令,能温和一点吗?
        明白许多道理,能不用来取巧获利吗?
        给萌生的万物提供合宜的环境,对萌生的万物,不去占有,
        帮助万物成事,不当作索取的依据,长大以后,也不去役使。
        做到了这些,就是明白了万物的转化机密。
        注解:
        1 专,专,端,这仨字三位一体,端的异体字是专,专的简化字是专。
        端气,即正气,圣人,必有一身正气。
        2 营---迷惑。《孙膑兵法·威王问》营而离之,我并卒而击之。(迷惑敌人,
        使敌人分散兵力,我集中兵力攻击敌人)
        第五节 必须明白有无的关系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有无,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有无,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有无,室之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共绕一个轮毂,在那空虚处,孕育了车的作用。
        用粘土制作器皿,在那空虚处,孕育了器皿的用处。
        开凿门窗建房屋,在那空虚处,孕育了房屋的作用。
        所以,可见物之所以能产生利益,是因为空虚处的存在使它起作用
        第六节 圣人个人生活准则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
        痴迷美色使人双眼被蒙蔽,看不到人间丑恶,
        痴迷妙音使人双耳如被塞,听不到正直声音,
        痴迷于美味使人口味娇气,不能品人间疾苦,
        驰骋畋猎让人心发狂,忘乎所以,
        难得的物品使人偏离正道。
        因此,圣人只求温饱,不图享受。
        所以,去除浮华,选择朴素。
        第七节 用人必知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唯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
        有的人心里只有自己,宠辱皆惊,
        有的人心有天下,把天下大患视作自身疾病。
        什么是宠辱?
        因为身处下位,得到上司的重视,感到惊喜;
        失去上司的重视,感到惊恐,这是宠辱若惊的人。
        把天下大患视作自身大患的人说:
        我之所以感到有大患,只因为我有这个身体的存在,
        如果我没有了这个身体,我又有什么疾病可感到痛苦呢?
        所以,如果感到把自身献给天下成本太大,只要依附于天下就可以了。
        只有很乐意把身体献给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注解:
        寄--依附。 托---委托。 贵--以···为贵。


        IP属地:河南5楼2014-09-27 23:11
        收起回复
          第三篇 善为道者 14——20章
          第一节 道本纪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而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
          译文:
          对于道的研究,单方面来说,视而不见的特征,可比称为平坦,
          听而不闻的特征,可比称为稀少,伸手摸不着的特征可比称为隐蔽。
          这三个特征不能单独拿来研究,所以必须合而为一,称为道,
          道的情况,很以前的不清楚,稍后至现代的情况,不模糊,
          虽然不模糊,但一件件去记录,都不能称为道,
          到最后,道仍然很抽象,不表现为任一实物,
          道的这种情况,叫无状之状,即没有形态的物体,
          这种没有实物的现象,又称为恍惚。
          恍惚的现象,前面看不到头,后面看不到尾。
          掌握住古来就有的道,来驾驭现今的各种现象,
          能推知古代社会开始时的情况。
          以上所述就是对道的一些大体描述。
          第二节 善为道者之仪容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不新成,致虚极,守静笃。
          译文:
          古时那些善于运用道的人,
          对事物最微妙之处的变化方式都十分明白,
          对于常人而言,这些人可说是深不可识。
          正因为他们很不容易被了解,所以勉强把他们描述一下:
          安闲时的样子如冬天步行过冰河,
          勤于谋划,好像害怕四方邻国来侵略,
          恭敬的样子就像一个客人,
          洒脱的样子如冰块的化开,
          敦厚如原木,心宽如山谷,该糊涂时如水的浑浊。
          谁能让浑乱的形势停下来,安静中逐渐清平?
          谁能长久安定天下,推动社会不断生产?
          掌握了道的人,不想把事情做的太过分,
          因为他总是留有余地,所以能守住现状,
          不让事情出现不利的新变化。
          当持续的现状到了最稳定的时候,
          就忠实地保持着清静的心态,静观形势运行。
          第三节 能顺应自然规律办事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万物纷纷兴起,我据以观察万物的循环规律,
          各种各样的生物,最终都要返回各自的本源,返回本源,就进入清静状态,
          进入清静,只为重复自己的本命,重复自己的本命是万物的常规。
          知道这些常规,心就明亮;不知道这些常规,任意胡干,就危险,
          知道了这些常规,就有包容心,有了包容心,处理事情就公道,
          处事公道,就能被大家公认为王,被大家公认为王,才符合天意,
          符合天意才合道,合道才会长久,一辈子不会有危险。
          第四节 百姓对不同君主的反馈情绪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
          在道的实际运用中,运用得十分精妙的君主,
          百姓幸福,但没想过君主的情况,只知道有一个君主存在。
          运作手段一般的君主,
          百姓能感到君主在关心自己,于是就拥护并歌颂他。
          运作手段不太好的君主,对百姓恩威并施,百姓就害怕他。
          做事不符合道的君主,对百姓作威作福,百姓就辱骂他。
          君主平时做事不足以取信于民,百姓就不会信任他,
          多加考虑呀,君主的话很珍贵。
          善为道者,天下太平,百姓受惠,
          不知是君主所赐,却说是自己做出来的。


          IP属地:河南6楼2014-09-27 23:14
          回复

            第五节 弃道而行的恶果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
            如果不能运用道来治理天下,就只好提倡仁义理念来维持统治;
            依靠个人能力来统治的‘圣人明君模式’形成后,
            大奸大恶之徒就会在朝堂上出现;
            民心不稳,六亲不和以后,就赶快把孝慈这一套搬出来维护秩序;
            最后国家混乱了,妄想依靠几个忠臣来维护统治;
            第六节 真正的治理天下办法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今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
            放弃依靠圣人与个人能力的明君模式,
            而依靠道--处无为之事,来安定天下,
            民众能得到百倍的利益;
            放弃依靠圣人的仁义来安定天下的模式,
            而依靠道--踏实为民众做事,来安定天下,
            民众自然会恢复孝慈的本性;
            放弃搜刮民财的巧取豪夺,就不会再有盗和贼。
            这三点,这样写还不够明白,所以再注明一下:
            表现出朴素的品性,少点私心,少点私欲。
            君主有了这几点,即便放弃了学习治国策,也不会有大问题。
            第七节 善为道者之勤勉与忠于职守
            唯之与呵,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忽兮若晦,飘兮若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译文
            被人指使与呵斥别人,相差多少?美丽与丑恶,又有多少差别?
            大家都畏惧的邪恶,千万不能不当回事,
            大家都在追求享乐,可那些邪恶事还没有消失呀!
            大家高高兴兴的,如参加宴会,又如春游登高远眺。
            我单独停在这里,那尚未露出苗头的邪恶,
            好像婴儿还未长成顽皮的孩童,
            连缀不断的样子,似乎不知去哪里落脚。
            众人财产上都有结余,而我却好像漏掉了某个小恶苗,
            难道我的智慧不够用了吗?在不断的邪恶面前,我确实有点吃力。
            众人都那么聪明,我好像有点糊涂;
            众人都明察秋毫,我好像一无所知,
            那小恶苗很恍惚,模糊不清,来回飘荡,不知他们在哪里落脚作恶。
            众人都很有成就,我好像独自愚蠢浅陋,
            我和众人的追求不一样,我只求众人都衣食无忧。
            注解:
            孩:1 婴儿笑。
            2 孩童。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国语》而近孩童焉比谋。
            累累:1,狼狈不堪的样子。 2 联缀不绝的样子。
            荒兮其未央哉 :
            1 荒,逸乐过度,放纵。《诗经.大雅.抑》》:“颠覆阙德,荒湛(dān)于酒。”(湛
            沉溺。) ; 2 其,代词,指代上一句人之所畏的邪恶事; 3 央,尽、完了。4 食
            母---安定的环境。安定的环境是衣食之源。


            IP属地:河南7楼2014-09-27 23:14
            回复
              第四篇 常人需有,圣人必有之知 21---27章
              第一节 有德者,惟道是从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译文
              有德的人,做事的唯一标准是道。
              但是,道作为一个客观存在体,
              却是恍惚抽象的,并非一目了然。
              抽象之中有道的影像,
              恍惚之中又关联着各种事物,
              在恍惚的幽深之处,有道的精髓,这精髓相当真实。
              在恍惚之中,道不断的传递着信息,从古代一直到如今,
              道的名分不会消失,以便让诸君来对照自己的言行,
              我怎么知道每个人的品行呢,
              就看他是不是惟道是从。
              1 从道者,道常无为,不求速成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
              译文
              局部受点损失,全局才能收获,
              经过曲折才有平直,
              有凹陷才能积满,陈旧中才能出新,
              少取更易得到,贪多反而无收获。
              所以圣人坚持不求速成这一“无为”信念,
              时刻为天下人作出榜样。
              2 从德者,德常不争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
              不自我表现功劳,大家心里更明白,
              不认为功劳是自己的,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不自我炫耀,别人才认为他功劳最大,
              不自以为了不去,才能巩固其领导地位。
              因为不争,反而没有人能和他争这个功劳。
              古人说的那个小忍得大利的话,
              难道是假的吗?实在是全都归了他。
              3 失德者常多私欲
              希言自然。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译文
              少点要求,最合自然
              飓风不会刮一个早晨,暴雨不会整日不停,
              是谁做的这些事呢,是天地。
              天地的力量尚且不能长久坚持,
              人又怎能满足那些不断的要求?
              以此三点可知,
              心中追求道,做的事也都符合道的标准,
              心中追求德,做的事也都符合德的标准,
              心中追求私欲,做的事也都是失道失德的。
              做的事符合德的标准,道就用德来回报他,
              做的事失道失德,道会让他失去一切。
              4 忌浮夸作风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
              踮着脚尖,无法久立;跨着大步,不能远行。
              作出了一点成绩,就对人说说,人们怀疑他,
              自以为功劳是自己的,人们认为他糊涂,
              自我炫耀成绩,人们认为他无功,
              自以为了不起,人们不再尊重他。
              从道的立场看,这些表现很多余,人们十分讨厌这些,
              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IP属地:河南8楼2014-09-27 23:15
              回复
                第五篇 做辅臣的基本准则 28---31章
                第一节 重臣的修身之路(修德三境界)
                第一步要做到常德不离,具备一般的品德,此为初级境界;第二步做到常德不忒,
                在一般的品德上不出错,原则性的品德才会稳固,此为较高境界。这两个境界尚有修
                炼之痕,人能见其德之光辉。第三步要做到常德充足,一般的品德十分稳固,不可动
                摇。这一境界已无修炼之痕,上德若谷,看起来像个平常人,如尚未修饰的原木,质
                朴无华。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为天下谋利,被圣人使用。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恒德乃足,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
                故大制无割。
                译文:
                明白刚强处事的利弊,保持柔弱的态度,
                为天下溪,收纳天下人的好品质,
                收纳天下人的好品质,常规的品德就不离开自己,
                让自己的品行如婴儿那样纯真。
                深知事物的利益所在,保持吃亏精神,成为天下人的模式,
                成为天下人的模式,常规的品德不出错,
                原则性的品德才更加稳,
                自己的品行就回归到世俗标准的最高处。
                深知荣耀的可贵,甘愿默默无闻,
                成为天下人的山谷,容纳百物,
                能容纳百物,常规性的品德就十分稳固,
                常规品行十分稳固,自己的修为就到了朴的地步。
                淳朴的修为发扬光大,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受到圣人的使用,就成为管理一方的首领。
                所以,制作大的人才,这几条不能分开。
                注解:
                大制---大的制作,制作大的人才。 制作大器,都是一步步来完成,不能少任
                何一个环节,所以叫大制无割。
                第二节 欲图建功扬名者,圣人去之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译文
                即将准备去掌握住天下大权而干一番大事业,
                我已看到他最后的必败。
                天下是个神器,不能用来为自己干大事,
                依靠天下来成就自己的大功劳,会使天下衰败,
                抓住天下的大权不放,就会失去天下。
                这样治理天下时,
                有的人巧取豪夺,有的人听随被剥削;
                有的人在叹气,有的人在呼呵;
                有的人强大了,有的人瘦弱;
                有的人满载而归,有的人惨遭毁坏;
                所以,圣人定会打击好大喜功的,生活奢侈的,
                行为过分的,不让他们进入朝堂。
                辨析:
                行与随---- 行,行走,自主性强,自主确定方向。
                随,被动性强,依从别人意志。
                第三节 谨慎用兵,
                叙述用兵的分寸,用兵的态度,用兵的礼节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不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 文
                用道来辅助君王的重臣,不依靠战争向天下显示强大,
                因为战争这种行为喜欢用灾难来报复人:
                部队停留过的地方,荆棘丛生,
                大的战争过后,一定会有灾害的年份。
                所以,善于铺助君王的人,如果必须动兵,
                只要胜利就行了,不敢进一步逞强,
                胜利后,不以为了不起,不夸耀,不骄傲。
                胜利,只是因为不得不胜利,
                胜利了,自己的力量也受到损伤。
                物壮则老,逞强就会转败,
                这不符合道,不合道就会早灭亡,
                武器是不吉祥的东西,许多人都不喜欢,
                所以,有道的人一般都不使用它,
                平时安居时,以左为上,部队中却以右为上。
                武器是不吉祥的东西,不是君子采用的手段,
                到了不得已而使用之时,一定要保持恬淡的态度,
                胜利后不进行赞美,赞美就是乐意杀人,
                如果喜欢杀人,就不能受到天下人的拥护了。
                吉事以左为上,凶事已右为上,
                所以,军中偏将军在左,上将军在右,
                这表示要按丧礼来处理军务。
                杀伤敌人太多,应感到悲哀,
                获得了胜利,要用丧礼仪式来表达。


                IP属地:河南10楼2014-09-27 23:17
                回复
                  第六篇 按道做事,就会天下太平
                  第一节 谁守道,谁受益
                  道恒,无名,朴。 虽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道自古就有,却总是默默无闻,最朴实,
                  名声虽然很微小,但天下没有人能役使。
                  侯王如果能按道的要求办事,万物就会自动归附,
                  天地也会互相配合,降下甘露,
                  民众不需要指挥就分布均匀,各安其命。
                  依从道开创了新体制,就有了名望,
                  出了名以后,也要知止,
                  知止之所以没有危险,
                  就好比道在天下的逐渐演化,
                  又好比川谷与江海的不争。
                  了解别人是有智慧,了解自己是心里明亮;
                  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是真刚强;
                  知道满足常有余,努力做事的人有志气;
                  不丧失根本能长久,身死名存是长寿。
                  第二节 守道者,成大功
                  大道覂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名遂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名于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译文
                  大道有转换性,左右两方面可以变换:
                  万物依靠它生存而不控制万物,
                  成就了功业,办成了事,它不贪功
                  给万物提供衣食,却不当万物之主,
                  永远没有自己的欲望,可称为小;
                  万物都归到了它的旗下,却不知主人是谁,
                  可算是规模宏大。
                  所以,圣人始终都不去做那些大事。
                  因为他从来不做那些大事,
                  结果他却完成了最了不起的事---天下太平,
                  坚持住治国的大原则,就得到了天下的人心,
                  人心归顺而不受到伤害,就天下太平。
                  注解:大道覂兮--- 覂这个字,在许多版本中一般都写作广泛的泛,在解说这句话
                  时也都当作广泛来解释,联系下文,这很值得思考。因为“覂”的通假字也写作“泛”,
                  覂是“翻覆”的含义,后面的句子说“其可左右,可名于小,可名于大”, 翻覆的含义
                  正与这些思想相符合。
                  第三节 道的实际用法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
                  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 文
                  音乐与美食,能让人们停下来。
                  道从口里讲出来,却淡淡的没一点味道:
                  观看起来不悦目,注意倾听不悦耳,
                  只有用的时候,才让人感到不能放弃。
                  想让对方收敛,必先让他张扬;想让对方弱小,必先助他盛强;
                  想把对方废除,必先助他兴旺;想从对方夺取,必先给予对方。
                  这是最微妙的智慧,柔弱的办法胜过刚强的手段。
                  鱼不能离开水,和水作对头,国家利器不能用来对付人民。


                  IP属地:河南11楼2014-09-27 23:19
                  回复

                    第四节 守道,天下平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译文
                    道,平常不做大事,但又参与一切。
                    侯王若能按道办事,民风就自动淳化,
                    民风淳朴,还有人想作乱,
                    我就用天下人的利益来镇压他。
                    用天下人的利益来镇压他,他就会丢掉作乱的想法,
                    没有作乱的想法,于是天下自己就安定了。
                    第五节 五种统治方法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而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译文:
                    上德之君并不处处宣扬道德,这让人感到他很有道德。
                    下德之君处处宣扬道德,这反而让人感到他很无道德。
                    上德之君处理好每件小事,不把做的事当作功劳;
                    下德之君希望有大作为,把做的事当作功劳来显示;
                    上仁之君希望有作为,不把做的事当作功劳来显示;
                    重视义的君主做事情,把做的事当作功劳来显示,
                    重视以礼行事的君主,功利心特强,
                    如果有谁不响应,就挥臂把不守礼的人抛弃。
                    所以,治理天下要遵守为民众做事这个规律,
                    如果不能运用这个规律,就依靠人的品德,
                    人的品德不足以依靠,就依赖学习仁的思想,
                    仁的思想也学不成,就规定人们做事的标准 ,
                    做事的标准也得不到执行,就用礼法来控制人们。
                    礼与法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最基本手段,
                    如果把礼当作维护统治的唯一手段,
                    没有了道德仁义,忠信这些观念就会慢慢淡薄,
                    到了这种时候,也就是乱的开始了。
                    前面那些阐述,都是道的精华,也是民风走向淳朴的起始。
                    因此:
                    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做表面文章,讲实际而不图虚名。
                    所以,要去除其他办法,而依靠道。


                    IP属地:河南12楼2014-09-27 23:20
                    回复
                      第七篇 道的重要性 39--42章
                      第一节 用例子说明道的好处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一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为贞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
                      非乎?故至数誉无誉,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
                      以前已经得到过道的好处的:
                      天不受干扰才清明,地不受干扰才安宁,
                      思考不受干扰才能把问题想清楚,
                      五谷生长不受干扰才能饱满,万物不受干扰才能生存,
                      侯王不受干扰才会认为天下公正。
                      这些都需要道,其原因是:
                      天不能清明,恐怕会裂开;地不能安宁,恐怕会爆发;
                      思考不清楚,做事恐怕会失败;
                      五谷生长不饱满,恐怕会不够用;
                      侯王感受不到公正,就担心地位不稳。
                      所以,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是以贱为本吗?
                      难道不是这样吗?得到太多的荣誉,反而无荣誉,
                      不想如玉那样高贵,情愿如石一样普通。
                      第二节 道能成就人
                      .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而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译文:
                      有无不断的易位,是道的运动形式,
                      不显眼的变化过程,是道采用的手段,
                      天下万物都生于已存实物,
                      已存实物生于事物尚未形成的孕育过程。
                      上等智慧人听说了道,持之以恒遵照执行;
                      中等智慧人听说了道,觉得似有似无;
                      下等智慧人听说了道,极力嘲笑,认为是无稽之谈。
                      没有人嘲笑,就称不上是道,
                      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
                      很精明的道理好像很糊涂,
                      促人进步的话好像让人倒退,
                      浅显的道理好像有毛病。
                      上等品德如山谷,望之无物,
                      最直白的话好像指责人,惠及四方的品德好像有缺陷,
                      健全的品德好像很刻薄,真诚的对待人,好像背弃人。
                      很大的四方形,没有角落;很大的用具,尺度没法衡量;
                      很大的发音,几乎听不见;很大的形象,看不到样子。
                      道隐蔽很深,没有名气,
                      但只有道,最能原谅人,也最能帮人成功。
                      道生出第一类物质,
                      第一类物质又生出第二类物质,
                      第二类物质又生出第三类物质,
                      以后又演变出更多物质。
                      万物都有阴和阳,
                      阴气和阳气互相抵消,成为和谐整体。
                      偷---刻薄,不厚道。张衡《东京赋》示民不偷。
                      辨析:大器晚成--大器免成
                      1 大器免成带有否定的意思,大器晚成是肯定的。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
                      象无形都是否定句。
                      2 大器晚成,大器免成,这俩词各有各的道理,但不同的道理通常用在不同
                      的地方。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四个词中,逻辑上“大器
                      晚成”似乎不顺。
                      3 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三句都表示事物的无极限.大器晚成则
                      异于此。大器免成,不是免于完成,而是表示器太大,用“成”都 没法丈量了.在
                      古代,十里见方为一成.一个器具十分大,以至于用十里见方的大尺子都没法丈量。


                      IP属地:河南13楼2014-09-27 23:21
                      回复

                        第五节 厚德者,身安位稳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
                        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译 文
                        德高望重的人,就好比小婴儿:
                        蜂,蝎,毒蛇伤不了他,猛兽咬不着他,凶鸟抓不到他。
                        他看似骨弱筋柔,握东西却十分牢固,
                        他不懂雌雄交配,却会勃起,这是他的精气到了极点。
                        终日号哭却不嘶哑,这是和气到了极点。
                        知道和气的妙处,是常规;知道应有的常规,叫明;
                        对生命有好处的,叫吉祥。
                        任性使气,叫逞强,物壮则老,
                        任性使气不符合道,不符合道,命就不长。
                        分析:
                        1 蜂虿虺蛇不螫---因为婴儿被严密保护着。
                        2 骨弱筋柔---比喻,虽然没有项羽的霸气勇力,却江山稳固。
                        3 未知牝牡之和--比喻,不知做事的大道理,做事却符合实际。
                        4 终日号而不嗄--比喻,每天都在做事,却不会出现问题,是德行和谐到了极致。
                        第六节 修德妙诀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译 文
                        知道修德方法的人,不把道德挂在嘴上,
                        经常大谈道德的人,不明白修德的方法。
                        管好自己的口,关好朝堂的门,莫让政令乱飞。
                        消磨掉身上的锐气,解除自己纷乱的欲望,
                        融和身上的光芒,把自己当作一粒微尘。
                        这样就达到了玄的境界了——暗悟了变化机密。
                        这样的君主,
                        你无法和他更接近,无法和他稍疏远,
                        无法因他额外得利,不会因他而受害,
                        无法因他而更尊贵,也不会因他而卑贱。
                        他公平地处理一切,所以他最为尊贵。


                        IP属地:河南16楼2014-09-27 23:27
                        回复
                          第十篇 治国建议 57---61章
                          第一节 以无事取天下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译 文:
                          用正常的手段来治国,用奇巧的手段来对敌,
                          用杜绝战争来取得天下人的拥护,
                          我是怎么知道这些呢?这是因为:
                          天下忌讳越多,民众越贫困。
                          人们都拿起利器去打仗,国家更贫弱,
                          民众有各种技巧,奇妙东西才会多产生,
                          法令越多,盗贼产生越多。
                          所以圣人说,
                          我不追求政绩,民众自己会跟着淳化,
                          我喜欢清静,民众自会规规矩矩,
                          我没有大事做,民众自会富裕,
                          我没有私欲,民众自会纯朴。
                          注解:
                          老子对“人多伎巧”的态度:
                          1) 老子主张以奇用兵。以奇用兵,包括使用奇计和使用奇器。什佰之器是对敌之
                          宝,只有民多技巧,才会奇物滋起。民无技巧,就不会有什佰之器,徒手斗不过导弹,以
                          奇用兵就不能实现。
                          2) 老子主张民富,所以应该让民众多技巧,创造先进工具。没有先进工具,想富
                          裕很作难。
                          3) 老子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反对“人多技巧”,就会“天下多忌讳”,民
                          众就会贫。
                          由此可知,老子是主张“人多技巧”的,也主张“奇物滋起”,先进工具是战胜敌
                          人和创造价值的有效手段。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 文
                          政府的要求越少,民风越淳朴,
                          政府的要求越多,民风越混乱。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谁人知道哪里是终点?
                          事情的演化,没有固定的方向,
                          正经事会变成奇怪事,善事会变成害人的事,
                          人们看不清事态变化趋向,自古如此。
                          所以,圣人方正而不会伤人,有个性但不会损害人,
                          耿直但不会肆意,有光芒但不会夸耀。


                          IP属地:河南17楼2014-09-27 23:29
                          回复
                            第二节 勤俭节约,认真处理民众小事
                            一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译 文:
                            管理天下,最好的手段是节俭,
                            只有节俭才是及早地负起责任,
                            及早地负起责任才是重视德的积累,
                            重视积德就无所不能,
                            无所不能就没人知道他能力的极限,
                            无人知他能力的极限就可以控制国家。
                            掌握住节俭这个治国根本,可以国运长久,
                            这是稳根基,长兴盛的手段。
                            二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译 文:
                            烹制小鱼是一件小事,但也需要认真去做,
                            治理大国也需要把每件小事做好;
                            用“为民众做事”来治理天下,那些鬼怪就没法猖狂,
                            不是他们不想猖狂,而是他们的手段伤不了人。
                            不仅鬼怪伤不了人,圣人也不伤害人。
                            鬼怪和圣人都不伤害人,
                            德就回归天下了。
                            注 解:
                            服---责任。《康诰》汝惟小子,乃服惟弘(你的年龄虽小,你的责任却重大)
                            克---能够。克勤与帮,克俭与家。
                            第四节 处理国际关系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译 文
                            大国如江河的下游,是天下交汇之处,
                            也是天下稳定之源,决事之处。
                            雌性常依靠文静来收服雄性,采用文静手段让着雄性,
                            所以,
                            大国礼让小国,小国就会臣服;小国礼让大国,就得到大国照顾,
                            采取礼让的办法,或让人臣服,或得人保护,
                            大国的目的不过是合并积蓄人力,
                            小国不过是想辅助大国奉事人,
                            两方面都想得到自己的愿望,大国最应该采取礼让的态度。


                            IP属地:河南18楼2014-09-27 23:30
                            回复
                              第十一篇 处理政事的一些建议 62--69章
                              第一节 谅解人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故为天下贵: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译 文:
                              道是万物的机密根源,
                              是聪明人的宝贝,也是一般人的保护者。
                              话说的好听,可以得到厚利,
                              事做得漂亮,可以获得高位,
                              一个人没什么长处,凭什么抛弃他呢?
                              所以,拥立天子,设立三公之时,
                              虽有拱璧在先,驷马在后的隆重礼仪,
                              不如恭恭敬敬把道请进朝堂。
                              古人为什么很看重这个道呢?
                              不就是希望一旦犯了错,可以有改正的机会吗?
                              所以,作为天下的贵人,
                              人家干扰了我,我不干扰人,
                              人家给了我麻烦,我不给他麻烦,
                              人家给了我苦头,我不给他苦头,
                              大小多少不管什么事,我都报怨以德。
                              第二节 重视量变过程,从小事做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几于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 文:
                              解决难事从易处入手,解决大事从小处开始,
                              天下的难事必然开始于容易时,
                              天下的大事必然开始于细微状态。
                              所以圣人始终都不做大事,结果才能出大成绩。
                              轻易答应别人,必然会缺少信用,
                              容易事积累多了,困难的事就也多。
                              所以,圣人把易事当作难事,慎重处理,
                              结果也没什么难事了
                              事情稳定时容易掌控,事情没露苗头时容易谋划,
                              事情很脆弱时容易分解,事物微小时容易解散:
                              在还没有发生时就及时处理,
                              在没乱时就打掉作乱的苗头。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心想出成绩,一定会把事情搞坏,
                              一心想掌握大权,定然会失去政权。
                              所以,圣人不图一蹴而就,不会败坏天下,
                              没有家天下想法,也就没有失去天下的担忧。
                              有些人做事情时,常在快成功时又失败了,
                              如果他始终小心谨慎,就不会失败。
                              因此,圣人有所欲,有所不欲,不把稀罕物当作宝贝,
                              有所学,有所不学,审查众人所犯过的错误,
                              用来辅助万物自然成长,而不敢为个人图谋政绩。
                              第三节 倡导淳朴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于大顺。
                              译 文
                              古代那些明白事物变化规律的圣人,
                              并非让民众都懂得如何取巧获利,
                              而是让民众淳朴,尽力勤劳获利,
                              百姓不好管理,就因为取巧获利的人太多。
                              所以,依靠取巧获利的方式来治国,是国家的败坏者;
                              不依靠取巧获利的方式来治国,是国家的福气,
                              应该知道这两条也是一个做事标准。
                              生活中明白各种做事标准,就是玄德。
                              即明白事物变化规则的人。
                              事物变化规则很深奥,很深远,
                              与平常的认识方法相反,但那样做,却事事顺利。
                              辨析:智--愚
                              什么是智,什么是愚?现代的含义和古代的含义已经有了变化。
                              愚公移山中,愚公是一个只知道依靠劳动来解决困难的人。而所谓智者,是善于
                              取巧获利人。智是善于取巧获利的人,实际上近似于奸诈;愚是只知道勤劳获利的人,
                              属于淳朴一类。
                              “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这句话里,所谓明民,联系下文,含义应该是“使民智”,
                              即让民善于取巧获利,这不符合统治的需求,也不符合农耕社会的需要。


                              IP属地:河南19楼2014-09-27 23: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