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红楼梦》中,类似于此的“反向对比”,简直是多不胜数的。信手拈去,我们便不难找到新的例证。譬如,二人对待家计庶务的态度,原著中至少有两处情节,便很值得人们留意。小说第55至56回叙,元宵节过后,凤姐小产,王夫人命李纨、探春代理家政,又特地请来宝钗,托她辅助纨、探二人,各处关照。宝钗不得已只得答应了。谁知,在辅政期间,她却与探春纵论起学问来:
探春道:“因此我心中不自在。钱费两起,东西又白丢一半,通算起来,反费了两折子,不如竟把买办的每月蠲了为是。此是一件事。第二件,年里往赖大家去,你也去的,你看他那小园子比咱们这个如何?”平儿笑道:“还没有咱们这一半大,树木花草也少多了。”探春道:“我因和他家女儿说闲话儿,谁知那么个园子,除他们带的花、吃的笋菜鱼虾之外,一年还有人包了去,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剩。从那日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宝钗笑道:“真真膏粱纨绔之谈。虽是千金小姐,原不知这事,但你们都念过书识字的,竟没看见朱夫子有一篇《不自弃文》不成?”探春笑道:“虽看过,那不过是勉人自励,虚比浮词,那里都真有的?”宝钗道:“朱子都有虚比浮词?那句句都是有的。你才办了两天时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浮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把孔子也看虚了!”探春笑道:“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看见子书?当日《姬子》有云:‘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宝钗笑道: “底下一句呢?”探春笑道:“如今只断章取意,念出底下一句,我自己骂我自己不成?”宝钗道:“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难为你是个聪敏人,这些正事大节目事竟没经历,也可惜迟了。”李纨笑道:“叫了人家来,不说正事,且你们对讲学问。”宝钗道:“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
钗、探的这番关于“朱子”、“姬子”的纵论,看上去好似可有可无的闲笔,但作者却正好借此阐述了自己的修身齐家之道。齐家治家,自然不少了接触许多“利弊”,但作者却坚决反对因接触“利弊”而变得私欲膨胀、利欲熏心。相反,他主张的是,即使在不得已操持利弊大事的情况下,也不可失却必要的“仁心”和雅致的本性。曹雪芹笔下的探、钗、纨三头执政,“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识宝钗小惠全大体”,既一举革除了大观园多年的积弊,又不失高雅与仁德的作派。这无疑同凤姐那种一味的粗、俗、狠,形成了绝佳的对照。不过,此处更值得注意的,还是宝钗的态度:“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于市俗去了。”——虽涉足俗务,但她心中关切的仍然是颇带理想色彩的学问和品格!过去,常有人著书立说,把宝钗描述成一个所谓的“功利主义”者,说她“惟利是图”、“不择手段”。然,鉴此存照,这些乌七八糟的妖魔化的指斥,又究竟有哪一条真的符合原著的实际呢?这里,宝钗不仅没有半点所谓的“功利至上”的倾向,相反,她对于学问品格的格外关注,以及她那种惟恐“流于市俗” 的心态,还恰恰是那些“利欲熏心”者的死敌!这到底该说是一种“功利主义”呢,还是一种“理想主义”呢?毫无疑问,作者“风月宝鉴”式的妙笔,又一次对后世那些想当然的立论者,作出了尖刻的嘲笑!*[注7]*
与之遥相对映的,是黛玉的情况。前面说过,宝钗因为家庭的原因,而不得不小小年纪就接触到许多营生世务。那么,相比之下,黛玉的不幸中,又可以说包含了几分“幸运”了!正是贾母的溺爱、呵护,以及自身的体弱多病,使她得以远离世间无数琐事缠绕。她没有针凿之劳形,没有家务之烦心。她有充足的时间和充分的条件,去展示自己的文才和清高。然而,书至第62回,一向“目下无尘”的她,却有些迫不及待地向我们道出了她的内心秘密:
黛玉和宝玉二人站在花下,遥遥知意。黛玉便说道:“你家三丫倒是个乖人。虽然叫他管事,倒也是一步也不肯多走,差不多的人就早作起威福来了。”宝玉道:“你还不知道呢,你病着时,他又干了好几件事,这园子也分了人管,如今多掐一草也不能了,又蠲了几件事,单拿我和凤姐姐作筏子禁别人,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只乖而已。”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黛玉听了,转身就往厅上寻宝钗说笑去了。(第 62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