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羽生吧 关注:16,951贴子:997,407
  • 11回复贴,共1

【参赛】“黑梁”十大言论的不靠谱性排行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序: 半个多世纪以来,金古梁三大家之争没有半刻停息过,后来又加了温黄,梁的地位在读者群眼中十分游离,最近一段时间司马翎也来凑热闹,号称“金古司马”三大家,把梁挤到外面去。诚然,梁著不可讳言是有许多缺陷,但是感觉无论是专家评论还是网评都没把真正的缺点当作主要抨击对象,反倒是把优点或特点说成是缺点,这就让人无法忍受。首先必须澄清一个概念,题目中加了双引的“黑梁”并不是指故意抹黑梁著的意思,而是那种评价金古的习惯性思维导致的双重标准或评价误区。“黑梁”的言论林林总总十分琐碎,楼主试着概括出十条主流观点稍作评价。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5-25 19:12回复
    10.正邪分明论
    这个言论放到最后是因为客观上说得对,梁书确实正邪分明,正是正,邪是邪。之所以成为不靠谱的观点,是读者们将梁书的正邪分明和金古的正邪分明区分开来,造成双重标准。正邪分明原本就是武侠小说的特点,或者说局限性所在,它要表达的东西绕不开这个坎,越过了这条底线,武侠小说就不再成为武侠小说了,那不在讨论范围内。至少在金梁及大部分古龙作品中,正邪分明都是客观存在的,司马翎也在作品中屡次强调正邪的分野,只是他们笔下的人物与梁的“君子-小人”式不同,但也远远达不到正邪模糊的境界。这里又牵涉到两个误区,就是“正邪”所指,是以门派、武功而言,还是以个人本身而言的问题。
    从门派上看,名门正派中有害群之马,邪门歪道里也有一心向善、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正如《倚天》张三丰所说:“这正邪两字,原本难分。正派弟子若是心术不正,便是邪徒,邪派中人只要一心向善,便是正人君子。”这便是正邪门派弟子的“难分正邪”,具体到梁书中,不乏这类情况,比如天山派的楚昭南,邙山派的了因,点苍派的段剑青,江海天门下的叶凌风等等,与金庸笔下的岳不群、左冷禅、宋青书等在“正邪”所指上完全没有区别。
    从武功上看,武功本身有正派武功和邪门武功之分,在梁书中,正派武功光明正大、循序渐进,邪门武功易于速成,却难逃走火入魔之灾,最高境界必定邪不胜正,除非练成正邪合一。金书中虽然没有这么绝对,但正邪两派武功还是比较明显的,比如吸星大法、葵花宝典等都有明显的缺陷,而正派武功却没有。当然,武功从用处上看是没有正邪之分的,但是不管金梁都没在这方面作深入的探讨。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5-25 19:21
    收起回复
      最后从个人上看,才是主要误区所在。“黑梁”言论中经常提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这话本身没错,好人也会做错事,坏人偶尔也会做做好事,但小善不足以掩大恶,反之亦然,从这点上看,无论金梁也都是“正邪分明”的。又有言曰“站在他的角度上讲,他这么做无可厚非”,以此来为反派人物开脱,证明所谓的“正邪不分明”,这就比较滑稽了,试问除了疯子,谁会没有目的地干坏事?李莫愁因情成魔,叶二娘抢小儿以作报复,慕容复为争天下不择手段,这些只是他们成为反派的原因,却改变不了他们是反派的事实。梁书中同样符合这个道理,甚至于所有朝廷鹰犬食君之禄担君之忧,站在他们的角度上看他们作反派打手也是无可厚非,难道这也是所谓的“正邪不分明”吗?如果这种理由都成立的话,世间就再无是非黑白可言。
      综上所述,从任意一方面看,“正邪分明”于金梁而言都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得出梁书比起金书“正邪太分明”的结论大概是印象使然,真正剖开来说这种结论并不成立,这样对金梁十分不公,属于双重标准,即便这是读者无意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5-25 19:21
      收起回复
        09.情节平淡论
        和上面那个一样,情节平淡对于梁书而言本身是客观的,主观的偏颇则是这种言论将“平淡”和“平庸”混为一谈。金古梁三大家截然不同的风格导致他们在叙事上的天差地别,金庸喜欢写大起大落的情节,古龙中期追求奇诡,后期却几乎抛弃了用曲折离奇的情节吸引读者的传统套路,从情节是否平淡上讲有甚于梁羽生,但仍然能吸引到大部分读者迷,比如《多情》作为古龙扛鼎之作,情节就十分平淡,尤其后半部。梁羽生擅长平淡处见真情,《萍踪》《白发》两部代表作就是由一个个很平淡的细节构成,却丝毫影响不到作品的魅力和受欢迎程度,相比之下情节较为曲折的反倒是水平靠后。故而平淡不代表平庸,普普通通的构思、平平凡凡的故事,在梁老生花妙笔下也能成就经典,这是创作功底所在。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5-25 19:22
        收起回复
          08.革命政治论
          这个是金古所没有的,算是梁书不得已而存在的特点吧。这种言论通常说法就是“梁书像教科书,道德说教,不像武侠”。凭心而论,革命政治、道德说教在梁书中确实存在,但为数不多,大段篇幅中才偶尔闪出一两句,像《慧剑》这种大范围的道德说教有如凤毛麟角。更重要的是,梁书十大精品几乎不存在所谓的革命道德说教,“革命”一词也用得不恰当,主角们所做的不过是行侠仗义。再者,所谓的“左派”思想是环境使然,未必是梁老的真正思想,否则他不会写练霓裳、厉胜男,齐勒铭等等亦正亦邪的人物,甚至从作品上看,梁老骨子里还是叛逆的。
          总体而言,这种道德说教的言论属于典型的以偏概全,还是用水平低的来概括水平高的,太失偏颇。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5-25 19:23
          收起回复
            06.人性浅薄论
            这种论调最为普遍,“对人性挖掘不够深刻”“人物高大全,虚假,不真实”“脸谱化”等千篇一律的说法,以讹传讹,误导读者。人性本来就是个复杂的话题,不同作家表现方式也不一样。金庸喜欢用夸张的方式描写极端性格的人物,他笔下的人物比较典型,性格特征一眼就能看得出来,然后再用大量的情节去丰满人物。梁羽生则相反,人物形象一开始并不十分明确,而是通过细节慢慢地将之展现出来,就像现实中身边的人并不是刚接触就能了解的,而是通过长时间的相处才能真正理解,这些时间的积累,就相当于梁书细节的点滴。这些人物形象不像金庸人物那样棱角分明,却并不代表不鲜明。这样的例子梁书有很多,这里就不细说了。简单地说,金庸用细节丰满人物,梁羽生用细节展现人物;金庸用极端方式塑造人物,梁羽生用平凡方式塑造人物;金庸笔下人物艺术化,梁羽生笔下人物现实化。
            再吐槽一下“假大空”的说法,完美人物的塑造经常被当作反面教材,有所谓“完美就是最大的缺陷”这种说法。其实那只是某些写手功力不足才写出那种“伪完美”的假人,梁羽生、古龙这种大师级别,写出的完美人物如张丹枫、楚留香、沈浪、吕四娘等,都是成功范例。写好一个完美人物比起写好一个不完美的人物还要难得多。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5-25 19:24
            收起回复
              还有所谓“高大全”的说法也十分不靠谱,梁书好人太好就说不真实,金庸《连城诀》里坏人令人发指怎么又不说不真实呢?说白了就是好人不能太好,坏人却可以很坏么?又或者是坏人就该用面具掩饰,好人非得硬扣些缺点?正如某些人说郭靖不是高大全,他比较笨,楚留香不是高大全,他鼻子有毛病,又到处留情,而换到张丹枫吕四娘头上就变成高大全了。所谓人性要靠这种东西表现的话,那也未免太肤浅了。
              最后说说复杂人性在金梁书中的表现。金庸体现所谓复杂人性,大都是拿配角开刀,比如《倚天》里的六大门派,《笑傲》里的五岳剑派,尤其《笑傲》把青城、嵩山黑得一无是处,却不停帮魔教说好话,好似生怕读者不知道“正邪难分”一样,凿斧痕迹甚重,有矫枉过正之嫌。而那些主角们何尝又不是高高在上,人品无限好,站在旁边看热闹,待那些正派反派,亦正亦邪斗得两败俱伤再跑出来说:“其实你们都是错的,正邪本就难分,像我这样才完美。”颇有种“万恶泥中过,片污不沾身”的味道。相比之下,梁书更敢于拿主角开刷,比如云舞阳、叶凌风、厉胜男,甚至一些正面人物,所做出的令人吐槽的事情最后都要自己承担责任,梁老从未给他们做过辩解,不像金庸,连韦小宝这种卑鄙无耻的人物还要帮他洗白,节操何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5-25 19:25
              收起回复
                05.文笔平庸论
                这种论调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卖弄文采”,一是“拖泥带水”。
                所谓“卖弄文采”,就是说梁书诗词歌赋太多,人人出口成章,动不动就吟哦几句。事实上,除了少数如《广陵剑》这种诗词比较泛滥之外,绝大多数诗词的出现都是有作用的,对仗式回目是继承古典小说,卷首卷尾诗词是点明主旨,正文中的诗词许多也是作为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境之用,运用十分贴切,并不是无的放矢。所以“卖弄文采”之说并不成立,只是某些读者不喜欢、不习惯这种表现手法而已,即使不是优点,也绝不会是缺点。至于“人人出口成章”的说法纯属印象流,只有符合特定身份背景的人物才会这样。
                所谓“拖泥带水”,就是“废话多,灌水多,剧情发展缓慢,看得昏昏欲睡”云云。诚然,梁羽生后期创作迫于连载压力,不得不灌水以自保,这是无奈为之。看看他前期用足精神创作的成品,例如《萍踪》、《白发》、《七剑》、《女帝》、《还剑》、《塞外》等,虽不能说是字字珠玑,也是十分凝练,不舍得多花笔墨,而这些恰恰是价值最高的作品。相比之下,金庸经过多次大幅度修订才达到极致状态(虽然极致,后期《天龙》《笑傲》仍是插科打诨的笔墨太多,让人厌烦,同样有凑字数之嫌),梁羽生基本早在连载时期文字就似千锤百炼,再加上梁羽生经常把平庸的故事讲得很动人,“文笔平庸”的论调该无地自容了吧?
                总而言之,“文笔平庸”也是典型的以偏概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5-25 19:25
                收起回复
                  04.虎头蛇尾论
                  这又是一个以偏概全,以讹传讹的结论。梁后期有《狂侠》、《慧剑》等少数几部虎头蛇尾之作,这就拿来当作概括梁书的缺陷了,实在荒谬。事实上,《云海》的震撼,《萍踪》的峰回路转,《女帝》的无奈,《白发》的黯然,《大唐》的热血,《还剑》的凄厉甚至《冰川》的惆怅,比起金书的结尾都只强不弱。金书特殊的构架布局,使得它们的结尾高潮回落,尾大不掉,余波太长,反而减弱了结局的韵味。像三部曲的结尾,笑傲的结尾,虽然不能算差,但至少比较平淡,唯一一部天龙的结尾能和梁书一拼,但新修版又加了一大堆段誉的情节,连这一唯一的好尾也失了。
                  总体来说,梁书“虎头”很少,“蛇尾”也很少,是开头不错,中间平淡,结尾精彩,是梯形;金书是开头平淡,结尾也平淡,中间精彩,是菱形。“虎头蛇尾论”对金梁都不成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05-25 19:26
                  收起回复
                    03.缺乏创新论
                    这是一个典型的“印象流”说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梁书经常“旧瓶装新酒”,创新的脚步迈得不明显,表面看起来好像都在自我重复,实则不是。例如整个天山系列都是在反清,其余的也都是在与朝廷对抗,但这只不过是个背景和线索而已,而血肉是完全不同的,每本书表现的主题也不一样。而在文字风格上,也有“七剑”系列四部截然不同的文字类型;在叙事手法上,《游剑》《剑网》也是一大创新。金庸、古龙、司马翎却是在不停换瓶子,不用细看也知道是创新了。
                    从客观原因上说,梁书迫于连载压力而不得已把新鲜素材分而用到不同的作品中,确有自我重复之感,话虽如此,炒冷饭也有炒得好不好吃的区别,梁书即便有一些自我重复的素材,重复出来的味道也是截然不同的。例如《鸣镝》《瀚海》《风云》三部,都是写内除奸贼,外抗强虏的故事,《鸣镝》注重群像爱情,充满青春气息,读之仿佛回到了激情飞扬的少年时代;《瀚海》却从头到尾都笼罩着一股压抑的气氛,李思南杨婉的分分离离,谷涵虚严浣的坎坷情路都有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感觉;《风云》则是飞扬跳脱,轻松热闹。再如《风雷》《侠骨》都是以轰轰烈烈的反清斗争为线索,前者是轻松与紧张并存,宇文雄江晓芙、林道轩上官纨、李光夏竺清华共患难,读来有小儿女的温馨,而叶凌风这个潜伏地雷处处制造危机,最后更是把一干义军带着去送死,紧张得提心吊胆,整部书虽然不算出色,但故事却讲得很有张力;后者则是既有金逐流游戏人间式的热闹,又有西昌之战史红英荆轲刺秦式的悲凉,这一原本普通的构架也是发挥得十分美妙。同时横向对比金庸的作品,金庸作品数量少,又不存在连载压力,重复处自然也少,但并不是没有。例如一如既往地黑男主角的情敌(宋青书慕容复林平之尹志平等等),男主角总是无意中得到各种前辈高人的指点武功(胡斐得之于赵半山、郭靖得之于洪七公、杨过得之于西毒北丐、令狐冲得之于风清扬、石破天得之于史小翠等,还有虚竹得之于天山童姥李秋水,金庸自己也觉得这是赤裸裸抄袭神雕,所以三联版把这桥段删了)。
                    这其中又涉及到所谓“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说法,这简直就是睁眼说瞎话,
                    有一句话评价司马翎的作品很到位:部部可观,不落俗套,殊少雷同。用此评价梁羽生的作品则是:部部可观,不落俗套,殊少雷同,若有雷同,也能雷出两样。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5-25 19:26
                    收起回复
                      02.人物单一论
                      这也是最普遍的“梁黑”论调,同时也是最不靠谱的论调之一。诸如“人物千篇一律,一个模子造出来”的说法,到处被人传播,严重破坏梁书声誉。
                      梁羽生擅写书生型侠客,他自己也说过大部分人物都是书生气质的,即使不会吟诗作对。但这不代表就是“千篇一律”,书生也有很多种,再说人的相貌都有相似,何况性格?世间的人有共同的性格再正常不过,极端不同的反而占少数。仔细把梁书主角从头数到位,几乎个个都是不同形象的,只是有着不少共性。梁羽生喜欢从平凡细节处塑造人物,所以他擅长“共性中体现个性”。举个现成例子,《联剑》中铁镜心说过,凌云凤、于承珠、龙剑虹是一个模子铸出来的,这话的荒谬性正如说梁书人物都是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一样。凌云凤于承珠龙剑虹三女的形象,就是瞎子也看得出来绝对是不同的,受读者欢迎的程度也天差地别。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5-25 19:27
                      收起回复
                        后记:武侠小说的魅力在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没有固定的标准,任何拿着一家去硬套另一家得到的结论只能是荒谬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5-05-25 19: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