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平真诠真解吧 关注:2,610贴子:47,653
易学并不是指《易经》,更不是指《周易》,至于《连山》,《归藏》,历史上是否有这文献都是问题。
不过连山归藏也好,易经周易也罢,都只是易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称谓而已。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1-10 16:47回复
    易学起源历史不会是周朝,也不是文王拘而演周易之后才有了易学。在春秋时代,《左传》,《庄子》,《论语》所录也只是《易》,而非《周易》或《易经》。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1-10 16:52
    回复
      易学其实是数学,也称天圆地方,其存在历史至少不会晚于夏朝,因为《竹书纪年》中,最早用干支纪年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46年。天干地支的形成要比天圆地方会晚得多,而天干地支也正是《易》学的形下之用。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1-10 16:59
      回复
        《易》的命名解释比较多,周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提出的,日月为易,象征阴阳,是最为贴切的解读。上日下月即为易,体现的是天地变化。这也正是易学的本原依据。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01-10 17:06
        回复
          《易》学是数学,正如毕达哥拉斯所说的那样,万物皆数也。数学是对万物存在的数(数量)与形(空间形态)的抽象化描述,易学所描述的正是日月运行所带来的时空变化。也正因为易学为数学,才能包罗万象,成为诸子百家学说的本原依据和工具。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01-10 17:20
          回复
            老子是有书为证,真正读懂易的第一人,也是最后一人。至今为止没有人真正读懂过《易》,即便是老子留下的《道德经》,也未见有人真正读懂过。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01-10 17:24
            回复
              孔子研易,韦编三绝,然其五十而习易,虽研究方向正确,奈何。
                子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有仁〔存〕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則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則其为之史。史巫之筮,向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01-10 17:41
              回复
                易学可以用于占卜,但并非就是占卜之学,就如数学可以用于赌博一样。占而不达于数则为巫,孔子研易明确提出要明数而达乎德,可惜后人研易并没有走上这条正确之路。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1-10 17:47
                回复
                  老子是周朝末年的皇家图书管理员,老子的《道德经》正是其研易心得笔记。虽然全文并没提到《易》,这也表示《易》在老子时期是没有书名的,有了书名已是老子后期的事。(老子比孔子出生约早二十年),从诸子百家学说中,几乎都以道作为自己的理论根据来看,作为“道“的命名人,老子无愧于百家学说的鼻祖。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01-10 17:58
                  回复
                    不过说老子思想来源于《易》学似乎并没有很充分的证据。因为老子全文中并没有提到《易》,即便与数有关的确切证据也是很少的,大约只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01-10 19:09
                    回复
                      不过这句话恰恰就是《易》学的概括性描述。这与《易》经文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如出一辙。无论是道生一还是易有太极,所描述的都是同一样东西,即《易》。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01-10 19:15
                      回复
                        《易》学就是民间传说中,大名鼎鼎的”无字天书“,因为它就是一堆符号,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字。而真正的象形文字的出现,应该在十天干形成的前后。从夏代皇帝的名号就可以得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01-10 19:20
                        回复
                          殷商甲骨的文字记载与周朝的文献记述,都足以证明这两代历史的文化的特征,即巫与史的文化。从字面意义看,巫者操矩,史者执中。巫者以卜筮而沟通天地,以定人事之规矩。这一时期的文化后人称之为巫史文化。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01-10 19:28
                          回复
                            诸子百家中的开创性代表人物,无论是老子还是孔子,其文化渊源的绝大部份都只能是原自于易学,因为卜筮文化的依据就是《易》。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01-10 19:33
                            回复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老子一一七十一章)。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6-01-10 19: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