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店胡同(一)
文○阿杞哥
我的家乡是位于豫东的一座古老的县城, 毗邻东京开封,历史悠久。在这片地处黄河南岸中州大平原的土地上,发生过许多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事件,也涌现出了数不清的风云人物和逸闻遗史,至今令人津津乐道引以为豪。
我的童年时光是在县城度过成长的,我家的老宅,在城中心的一条胡同里。我的印象中,县城里以胡同命名的街巷并不多,大概有“盐店胡同”、“裤裆胡同”、“韩家胡同”等几个。胡同,也叫“里弄(lòng)”“巷弄”“巷”,名词解释里是这样定义的:它是城镇或乡村中位于主要街道之间的、比较小的街道,一直通向居民区的内部,是沟通当地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在北京逛过很多胡同,也曾经几次到访过位于北京史家胡同的“胡同博物馆”,那里是中国唯一的一个介绍有关胡同文化的博物馆,也是在那里,我才第一次详细了解到,“胡同”这个伴随着自己成长了几十年且耳熟能详的词汇,大约是源自于蒙古语而来。元朝的时候,人们称呼街巷为胡同,自此胡同便成了我国北方市井街巷的通称。在有据可考的文献里,“胡同” 二字最早出现在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作品《单刀会》里,其中的第三折有这样的一句话:“你孩儿到那江东,旱路里摆着马军,水路里摆着战船,直杀一个血胡同。
这就是胡同。
我家就在“盐店胡同”。刚刚过去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条南北向、长约百余米的小巷子,还曾经有过一个“与时俱进”的名字~“立新街”,估计现在的人们大多已经淡忘了这个使用过近十年的通信地址了,80后及年龄更小的孩子们自是极少有印象的。盐店胡同的名字在民国时期以致更早就有了,至于为何名叫“盐店胡同”,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与盐有关。过去,盐巴属于官家专控商品物资,主要产于沿海地区,有专门的渠道流通交易,是官府税赋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内地,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盐巴就成了紧俏商品。老百姓日子过得苦,于是乎想出了应对的土办法:“熬硝制盐”,这是一个现在已经消失了的老行当,“盐店胡同”的称呼便与此有关。那就顺便说道说道这个来源吧。 我记得小时候上早自习,每天都会看到早早出来”刮削“的人,他们背着筐拿着簸箕,在老房子、老砖墙的墙根刮土,主要是将老砖上日久形成的一种白色晶体,把它们刮下来后就是硝土,盐碱地上泛白的也是这种东西。经过加工熬制出硝和盐,熬硝土剩下的水叫做卤水,可以用来制作豆腐或者肥料。我们胡同里有几户人家就以从事这个行当为生。住在我家隔壁南老集街的也有几户人,经常在我们院墙外偷偷刮硝,每当遇到,我们会提醒他们不要再刮墙了,年久的老砖已经斑驳疏松经受不起。他们会知趣离开,但此后仍然会趁着无人的时候反复的卷土重来。不说这些了,当时的那个年代,每个家庭的生活都不容易,日子过的都比较紧吧艰辛,如今这困苦的一页已经翻过去,都成为老黄历了。
盐店胡同位置很好,在县城的中心区域,胡同的北头,正对着城隍庙市场商业区的南门,穿过东西向的金城大道就可以进入县城这个最早的商场里了。城隍庙的名字还在,只是没有了城隍诸神,没有了庙宇神坛,早已断绝了香火,盐店胡同的人们也渐渐遗忘了它辉煌的过去,只有上了年纪的老辈儿人偶尔还会在给人介绍自家地址时说“俺家在城隍庙前门儿的盐店胡同儿”,顺便攀附一下城隍老爷的府邸威名。这是闲话。
过去的盐店胡同,是一个单面的小街,就好像是一把梳子的造型:所有的居民住户,都位于街的东边一侧,十几条更加窄小的深巷自北而南排列,且都是东西向的死胡同,与紧邻的“南老集街”居民隔墙相望鸡犬相闻。每一条小胡同都好像是盐店胡同的毛细血管,所有的脉络把各个家庭串在了一起。盐店胡同街道的西侧是一堵贯穿南北的墙壁,就好像是这把梳子的弓背儿,北部是“地方国营广播器材厂”生产车间的后墙,南部是烟酒公司仓库的后墙。所以,我们的胡同,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胡同。胡同里的孩子是有乐趣的。广播器材厂的后墙墙角留有几处排污口,红色的工业废水如血一样流淌出来,落入下水道,最终流向离我们胡同不远,东南方向的一个大水潭,叫做“碱水坑”的地方。那时候地方的工业还很薄弱,温饱问题是头等大事,人们没有环保意识。我们胡同里的小孩子都爱在这些排污口处玩耍嬉戏,在铁红色的水里经常会摸到随废水排出来的一些残缺的磁铁,洗干净了拿着把玩儿、自得其乐。家里的长辈不想让孩子泡在脏水里玩,会在夜晚吓唬更小的孩子说,那出水嘴儿里流出来的是血,夜里有喝血的巫婆在那要抓不听话的小孩呢!于是我们每到夜晚都没了胆子外出了。
2018.3.24晨
文○阿杞哥
我的家乡是位于豫东的一座古老的县城, 毗邻东京开封,历史悠久。在这片地处黄河南岸中州大平原的土地上,发生过许多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事件,也涌现出了数不清的风云人物和逸闻遗史,至今令人津津乐道引以为豪。
我的童年时光是在县城度过成长的,我家的老宅,在城中心的一条胡同里。我的印象中,县城里以胡同命名的街巷并不多,大概有“盐店胡同”、“裤裆胡同”、“韩家胡同”等几个。胡同,也叫“里弄(lòng)”“巷弄”“巷”,名词解释里是这样定义的:它是城镇或乡村中位于主要街道之间的、比较小的街道,一直通向居民区的内部,是沟通当地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在北京逛过很多胡同,也曾经几次到访过位于北京史家胡同的“胡同博物馆”,那里是中国唯一的一个介绍有关胡同文化的博物馆,也是在那里,我才第一次详细了解到,“胡同”这个伴随着自己成长了几十年且耳熟能详的词汇,大约是源自于蒙古语而来。元朝的时候,人们称呼街巷为胡同,自此胡同便成了我国北方市井街巷的通称。在有据可考的文献里,“胡同” 二字最早出现在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作品《单刀会》里,其中的第三折有这样的一句话:“你孩儿到那江东,旱路里摆着马军,水路里摆着战船,直杀一个血胡同。
这就是胡同。
我家就在“盐店胡同”。刚刚过去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条南北向、长约百余米的小巷子,还曾经有过一个“与时俱进”的名字~“立新街”,估计现在的人们大多已经淡忘了这个使用过近十年的通信地址了,80后及年龄更小的孩子们自是极少有印象的。盐店胡同的名字在民国时期以致更早就有了,至于为何名叫“盐店胡同”,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与盐有关。过去,盐巴属于官家专控商品物资,主要产于沿海地区,有专门的渠道流通交易,是官府税赋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内地,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盐巴就成了紧俏商品。老百姓日子过得苦,于是乎想出了应对的土办法:“熬硝制盐”,这是一个现在已经消失了的老行当,“盐店胡同”的称呼便与此有关。那就顺便说道说道这个来源吧。 我记得小时候上早自习,每天都会看到早早出来”刮削“的人,他们背着筐拿着簸箕,在老房子、老砖墙的墙根刮土,主要是将老砖上日久形成的一种白色晶体,把它们刮下来后就是硝土,盐碱地上泛白的也是这种东西。经过加工熬制出硝和盐,熬硝土剩下的水叫做卤水,可以用来制作豆腐或者肥料。我们胡同里有几户人家就以从事这个行当为生。住在我家隔壁南老集街的也有几户人,经常在我们院墙外偷偷刮硝,每当遇到,我们会提醒他们不要再刮墙了,年久的老砖已经斑驳疏松经受不起。他们会知趣离开,但此后仍然会趁着无人的时候反复的卷土重来。不说这些了,当时的那个年代,每个家庭的生活都不容易,日子过的都比较紧吧艰辛,如今这困苦的一页已经翻过去,都成为老黄历了。
盐店胡同位置很好,在县城的中心区域,胡同的北头,正对着城隍庙市场商业区的南门,穿过东西向的金城大道就可以进入县城这个最早的商场里了。城隍庙的名字还在,只是没有了城隍诸神,没有了庙宇神坛,早已断绝了香火,盐店胡同的人们也渐渐遗忘了它辉煌的过去,只有上了年纪的老辈儿人偶尔还会在给人介绍自家地址时说“俺家在城隍庙前门儿的盐店胡同儿”,顺便攀附一下城隍老爷的府邸威名。这是闲话。
过去的盐店胡同,是一个单面的小街,就好像是一把梳子的造型:所有的居民住户,都位于街的东边一侧,十几条更加窄小的深巷自北而南排列,且都是东西向的死胡同,与紧邻的“南老集街”居民隔墙相望鸡犬相闻。每一条小胡同都好像是盐店胡同的毛细血管,所有的脉络把各个家庭串在了一起。盐店胡同街道的西侧是一堵贯穿南北的墙壁,就好像是这把梳子的弓背儿,北部是“地方国营广播器材厂”生产车间的后墙,南部是烟酒公司仓库的后墙。所以,我们的胡同,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胡同。胡同里的孩子是有乐趣的。广播器材厂的后墙墙角留有几处排污口,红色的工业废水如血一样流淌出来,落入下水道,最终流向离我们胡同不远,东南方向的一个大水潭,叫做“碱水坑”的地方。那时候地方的工业还很薄弱,温饱问题是头等大事,人们没有环保意识。我们胡同里的小孩子都爱在这些排污口处玩耍嬉戏,在铁红色的水里经常会摸到随废水排出来的一些残缺的磁铁,洗干净了拿着把玩儿、自得其乐。家里的长辈不想让孩子泡在脏水里玩,会在夜晚吓唬更小的孩子说,那出水嘴儿里流出来的是血,夜里有喝血的巫婆在那要抓不听话的小孩呢!于是我们每到夜晚都没了胆子外出了。
2018.3.24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