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探小说吧 关注:62,587贴子:1,023,838

水母不会冻结,但推理的冰窟何时解冻?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水母不会冻结,但推理的冰窟何时解冻?————评《水母》兼议推理二三事


IP属地:云南1楼2018-04-11 17:36回复
    大约三周前,水母陆续到货,在与吧友@M_MySelf1聊台版书时当天正好收到。M君希望扫个雷看后发个书评,我本人是特别喜欢交流推理小说的,也挺喜欢写些感想,但因为事比较多连看个书也是忙里偷闲(啊呸,是百忙之中),三百多页的内容居然断断续续看了两周多且本人原则是不发贴便罢,发的话就应该浩浩荡荡大谈一番推理(其实是浩浩汤汤的灌水。。。)因此一下拖到现在。。


    IP属地:云南3楼2018-04-11 17:38
    回复
      在正式评论之前先说明一下:1内容较长,有文字恐惧症的建议慎入;2无推理爱好者最深恶痛绝的行为——早在看之前就被泄底。3鉴于这年头偶尔会蹦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你说这本书好看我发现根本就是垃圾,所以你赔我钱。因此有必要提前表明,以下仅仅是本人作为一个不负任何责任的读者的一点自己的想法。总之欢迎吧友一起交流探讨,观点中一些不当之处还望指出,谢谢。同时也算是读书日到来之际的活动吧。


      IP属地:云南6楼2018-04-11 17:41
      回复
        以上几段表示发了5次终于成功了,谢天谢地。我现在对百度充满了畏惧,每段实在不敢再长篇大论了,怕一不小心全删完。。。总之正文开始。


        IP属地:云南7楼2018-04-11 17:43
        回复
          PART A 书评
          「水母船」──以特殊技術開發而成的小型飛船,改寫了人類飛行工具的歷史。這次以其發明者菲佛教授為中心的六名技術開發人員,展開新型水母船的長程航行性能最終測試。然而在航行途中,一名成員被發現死於呈封閉狀況的船內,再加上自動航行系統突然失控,無法逃脫的情況下,犧牲者一個一個地出現……
          幾天後警方接到通報,在雪山發現墜落的水母船,裡面發現六具屍體,調查後全員皆為他殺,卻沒有發現第七人的蹤跡──究竟是誰殺死這些人?又如何離開現場?二十一世紀的《一個都不留》絕讚登場!
          以上为封底内容简介,从中不难看出本作的特征与类别,以新兴科技水母船为舞台构成暴风雪山庄,以矛盾的对立结果导出不可能犯罪,而又以全杀模式赢得了“21世纪无人生还”的赞誉。可以说本格推理的炫技元素应有尽有,所以让我们本格迷们大为期待也是理所当然的。虽然说是本世纪的无人生还,但也仅仅是密闭空间内所呈现的人死完了这一点很像罢了,但这种全灭模式应该是很多的,像人狼城、十角馆、以及近似的钟表馆、黑曜馆、神人等,都能在阅读中体现杀戮的恐怖。但本作给人的感觉更多是六个人全死是为了引出一对对立矛盾的结论,进而更加混淆判断,即凶手是六人内的某人还是外在的第七人?如果是内部的人,那么问题是全员都呈现明显的他杀痕迹,那么凶手最终如何将自杀伪装成他杀呢?当然无人生还的诡计在此就不考虑了,而显然侦探学园Q之楼龙馆事件中神奇的诡计也自动无视了。如果是第七人,问题是在水母船飞行期间他是如何潜伏的,而在水母船迫降停留在一个四面峭壁的谷内后凶手又是如何逃离的?正是基于这种双面不可能的结论推动了故事发展与推理的方向,最终得到的是一个合理而又自洽的答案,并且发现,中间还有叙诡的描述进行铺垫与完善,叙诡用的恰如其分,而非为了叙诡而叙诡那种。
          关于谜面的极度困惑性与相应解答的合理流畅性,这两者如果能高度衔接则会营造出一种水到渠成的通顺感,但一个隐藏的内在要素就是衔接,即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就水母而言,分开看两者各自的效果都是比较完善的,但,对我个人来说,本作在解答谜底所呈现的层展结构上是有问题的,而这个问题造成的最致命效果就是解答时那份豁然开朗变得大打折扣,即过程上并没有连接成功。正如京极所说:“顺序很重要”。一个案子所表现的绝不仅仅是“谜”和“底”,更多的是由谜到底的一个过程。当然水母在描述这一过程可以说相当有特色,调查过程也是环环相扣,自然的引出十几年前的案子并顺便加入了密室的元素。但在最终解说时,水母表现出的其实是和十角馆一样的形式。而十角馆一书很大的问题是作为侦探小说灵魂人物,即侦探本人的魅力所在。当初读后岛田给我的感觉就是来打酱油的,并且有一种作者想表现出侦探的强但又不给表现的机会的尴尬,只能硬生生的显现侦探地位。当然水母不存在这种情况,作为侦探的二人组是很平凡化的沿着所能想到的可能性发展下去,步步调查推理,最终发现真相。


          IP属地:云南8楼2018-04-11 17:44
          回复
            但问题就在发现真相上,书中的主人公是按照作者的设定灵光一闪顿悟的,但拥有上帝视角的读者们则是全方位把握综合信息后揣测得来的。纯粹的本格推理所彰显的正是两大阵营的较量,即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决。后者赢,得到的是至高无上的殊荣与成就感,前者胜,则捍卫的是诡计独创性的地位与自尊。无是论哪种体验都一种享受,仅基于此也可区别出推理与悬疑之间的区别,悬疑是没有这种公平较量的平台的。同样,一本优秀的推理小说所表现出的正是明确的结果,读者要么赢的绞尽脑汁,要么输的五体投地。即一种胜败下的纯粹感。当这种感觉变得很模糊时,效果造就对作品本身的定位就显得不太客观全面,毕竟对读者而言,阅读体验是自然的第一追求。就这个意义而言,水母最终给我的感觉是“这样啊”,而非“居然是这样!”我本人更喜欢是那种剥洋葱式的解谜篇,而凶手的出现需要把握在一个特别恰当的时机进而呈现的是特别奇妙的阅读体验。但水母在这方面的处理,基本上是和十角馆一样的(同样的效果还出现在死前之吻上),都是某个信息一旦公开,一切都明确了。这样处理的好处当然是制造一瞬间的惊愕与错乱,但由于所处的位置将决定之后真相的呈现形式,这时读者在享受这份错乱的同时一下子了解了真相,但同时又希望到最后再来一次绝杀逆转,不然对凶手的到来总有种意犹未尽之感,但是魔术把戏一旦公布核心,再想营造那份震撼就十分艰难了。对这一效果的把握与其说是一种技巧,不如认为是作者本人的喜好罢了。并且我发现越是资深的作家写到后期对这种表现显得很随意了。早期的占星倾尽全力营造氛围,在适当的时机进行解答一气呵成,但到了星笼之海干脆倒过来直接先交代怎么回事,之后看如何发展了。
            影响本次终章体验的还有就是一些细节感觉处理的不够好,比如萌萌的红发警部是怎么发现谜底的,那个跳跃的逻辑性我一直把握不了,还望看懂的吧友解释一下。以及凶手将计就计实施谋杀,但那一前提本身铺垫的并不到位,给人一种解说时为了合理性加上去的突兀感,如果前面能有更多的暗示就更好了。


            IP属地:云南9楼2018-04-11 17:44
            回复
              前面扯那么多好像一直在找水母的毛病,其实也只是鸡蛋里挑骨头罢了,毕竟号称新世纪的小黑人,那就要好好分析看看是否具有挑战经典的资格。不过这个问题就见仁见智了,毕竟每人的阅读体验是不同的,总之我本人对此并不乐观。但在其他方面,本作绝对是一部完成度特别高的作品。尤其是在叙述方式上更是美妙,采用双线模式虽然并不少见,010的馆绝大部分都是这种叙述方式,但水母的特别之处在于是案发时与案发后即调查时交替上演,同时隔空互相提供信息共同完善读者的上帝视角。虽然说是特别,但水车馆其实也近似是这种模式,尽管二者的效果也是完全不同的。水母的这种呼应推动了案件的发展,并以迷雾逐层消散的方式步步逼近真相。同时造就的阅读体验也是绝佳的,一方面密切关注着船上杀人事件的发展,另一方面在调查过程中逐步掌握线索,好像边发生案子边调查案子,二者同步进行,这在以往的阅读中也是不多见的。同时中间穿插凶手的自述,讲述对心爱女神真挚情感与内心独白,三者所呈现的杀人的刺激、调查的焦急、动机的凄厉,交织在一起共同演奏出一段丰富的交响乐。
              后文提到评奖时各位老师的观点,北村老师曾吐槽有点受不了什么U国R国的说法,其实不就是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 、墨西哥和瑞士嘛,暗示的明明那么明显为什么还隐藏起来?北村老师还提到了“型”这一难题,并对其“挑战熟悉世界的古典,并取得一定成果”表示认同。所谓的型,我觉得应该就是案件的既定发展模式,本作多线交汇此起彼伏,以现代科技产物搭建搭建古典舞台,虽非首创但效果明显。在此我想讨论一下,这本书被部分读者定位为科幻推理是否恰当?抛开科幻小说本身以及日本大体上更擅长软科幻这些不谈,如果单就水母船的出现就等效为科学幻想会不会言过其实了?毕竟好像没有太过超前与当前格格不入的设定吧?作中的一些关键术语,如真空气囊、硬质化、素体等,也都是飞艇领域的正常词汇吧。本作围绕水母船核心技术,即制造出即轻又硬的气囊,并由此滋生出仇恨与罪恶。因为故事是设定在80年代,那时石墨烯还远没被胶带贴出来,要是设定在现在,我觉得完全可以用这种新型材料当素体嘛,作为二维碳原子材料,因为只有单层所以特别轻,又因为是碳的特殊结构所以特别硬,正好符合条件。不过石墨烯作为新兴热门材料,今后确实应该会大有用武之地。扯远了,话说评委之一近藤老师,之前看过作品牺牲,作为少有的自行车主题,我一直以为近藤老师是男性,最近才知道居然是女的,真有点吃惊。
              回到型上,我觉得水母虽有过人之处,但其实还是一种组合型,即各个领域的嫁接。只能说诡计合理而不惊艳,构造流畅而不原创,给人以胜在大气上,即平均而言的综合感极强。虽说没有剑走偏锋,但也有丝丝平淡之气。其实这个问题岛田老师早在上一届岛田奖上就有所表示,即用前人构造的诡计加以模组化,加进自己的装置中扩充数量以取胜。虽也无可厚非,但缺少一个核心的独创trick总感觉少那么一口气。我猜想去年超级神作尸人庄应该就是原创性超强才独占鳌头吧,真希望能早点拜读!


              IP属地:云南10楼2018-04-11 17:45
              回复
                再来说一下人物, 说到人物塑造,就可能会触及文笔这一话题。然而本人向来不屑谈论文笔,那是什么玩意,能吃吗?听说貌似尸人庄文笔也不算很好,但凭借强大的设定不也不影响屠榜嘛。但必须承认,文笔作为作者呈现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有时会在无形中起到一些微妙的暗示与推动作用。如果放在漫画上,就是所谓的画风了。比如进击的巨人,画风如此那个啥,以致当初投JUMP都被讽,但凭借强大的剧情现在成了销量仅次于海贼王的神作。同样猎人有一段时间基本上都是草稿,简直惨不忍睹,但粉丝们仍待富奸如初恋。所以这类东西我实在不知道其绝对价值。都说京极的文笔特别好,但我真的感觉不出,我看百鬼夜行系列,看的就是里面的思想性,从中能充分受教作者给与思想上的洗礼,那才是最棒的。因此关于水母文笔如何,我实在是没资格评价这个,只能说读的过程特别流畅,这就够了吧。说到人物,重点的那几个形象也算鲜明,不谙世事活泼奔放的红发警部,严谨认真并略微毒舌的部下,以及爱至极致并恨到极端的凶手等。看过太多的神侦探设定后,总会比较排斥那种说什么就是什么的神人,反而特别喜欢和读者同步进行的平凡侦探。因此我特别喜欢江神系列,江神学长就是看似普通,根本没表现出特别过人的睿智,使得进度显得合理与自然。水母也一样,玛利亚警部作为一个神经大条很多东西都不知道的糊涂上司,还要靠部下时刻纠正与普及,但其活泼的思想却是致胜的关键。她不是一开始就看透真相并制造各种借口不拖到结尾死也不说的那种,而是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一次又一次提出各种猜想进行验证,寻找证据,最终凭借灵机一动巧妙破案。看到书中关于红头发的描写,我第一联想到的就是萨克斯,作为莱姆的行动力,虽然贡献卓越但总感觉特点不够鲜明。女性侦探的设定本来就不多,从最初熟悉生活的老处女马普尔小姐到强悍的米尔虹侦探,再到遭万人怒的玩头发玩到脱发的兰子小姐,以及这些年日系中轻小说风格的各位女主角,如栞子等,女性侦探都以其独特魅力在侦探推理文学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我现在最迫切希望引进的是亚飞的妈妈系列,最早是看青山的名侦探图鉴知道这个系列的。亚飞作为奎因的好友,看简介作品貌似也是十分注重逻辑的,并且还是安乐椅模式,可为什么迟迟无出版社引进?水母中关于凶手的心路描述也是十分丰富的,在此展现出的一份特殊的思恋之情也让人同情,情感还是相当细腻的。整本书给我带来最大的震撼不是诡计解说时的种种,反而是最后捉捕凶手时的问话:你是谁? ——陌生人。尽管动机看似狗血俗套,并带来丝丝不真实感,但这种缥缈的距离此刻反而展现了奇特的效果。


                IP属地:云南11楼2018-04-11 17:46
                回复
                  我对水母的整体评价即是一部平凡之中见卓越,平凡之中不平凡的优秀作品。整体水平很不错,但一些细节问题处理的可以更好些。总之期待玫瑰吧。
                  书评部分就此结束,由于无法泄底,一些细节问题不便展开详说,因此也就简单谈了几方面,那么接下来重点来了,本书只是引子,我其实真正想的是借助本书探讨一下侦探推理小说的两大核心概念已经之间的关系,在此仅做个预告,有空了再好好表达一下本人的一些观点,(到时要不要另开一贴?要是合在一起会不会太长了)我的大标题也是两部分的,目前也只谈论了一部分,总之先围绕这部分望吧友们一起探讨交流吧。


                  IP属地:云南12楼2018-04-11 17:47
                  回复
                    PART B 感想
                    相克之物如何相生——论推理与诡计
                    To be continued


                    IP属地:云南13楼2018-04-11 17:47
                    回复
                      @空的q谢谢你愿意分享一些自己的意见。首先阐明一下我的理解,小说是一种艺术产物,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本没问题,但完全把二者切割开就显得有待商榷了。我认为小说中的世界就像飘在空中的热气球一样,但仍通过绳子与地面相连的,即非绝对意义的分离。所以我指的既是现实又是小说。你强调在小说里才保证”灵光一闪”的可理解性,但这个观点的恰当与否我认为其实是要看立场了。我明白你的意思,推理最后的解谜本质上是作者给读者的一个交代,所以当然要保证读者能理解啦,连一般的读者都能理解,哪需要什么天才?可问题是,关于灵光一闪(也就是所谓的灵感)这一概念朋友又是怎么理解的?我认为是指围绕所从事的事物大量的积累下,熟练到一定程度后在某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下引发触动进而造成思想上或认识上的升华,并有所创造。我所谓“天才性的乍现”正是源于这种积累,或者说是认识到了一定程度。但所认识的对象本来是有层次要求的,推理小说之所以能愉悦大众并作为通俗文学正是基于其要求的低,所需的基础只是生活与人的行为本身。但在看一本书的过程中难道不是认识提升的过程?!从什么也不知道到理清书中的人物关系与各种行为等,这其实也是一个熟悉的过程。这和现实中从事某项活动(比如科研)过程不是一样吗?当然,如你所说,如果作者设定不想让读者发现真相,那侦探确实充当了神人的角色。但我上面所指的其实是最俗的那类天才的定义,即汗水、勤奋、运气的产物。我说的不是什么人都能灵光一闪指的也是这个,那需要前期艰巨的付出的。而不是指所谓智商高的。比如爱因斯坦,是天才吗?是也不是,这要看从哪个方面说了。说不是因为他智商真的一般,那些说他大脑异常发达的完全是以讹传讹。说他是是指他的贡献是天才型的,但那背后靠的是长达N年的思考才换来的灵光一现啊。所以真正的突破是需要“天才”型的,然而这个天才的定义本身就因人而异了。
                      回到占星,我认为如果不是御手洗关于问题想得都快想疯了,那怎么看的新闻后产生联想?为什么石冈就联想不到?当然不是说石冈笨,石冈也就我们正常人的水平,御手洗确实神人。假如没有少包那档子事,看到这个提示之后有几个人能自己想出来?我一直认为占星之所以那么经典并作为新本格发轫之作,除了岛田流元素本身,更重要的就是谜面足够的费解而谜底又是足够的简单!简单到看后会感觉“我为什么没有想出来”的不甘。是那种真正豁然开朗的顿悟。这种效果发挥到了极致。所以当然需要“天才”的设定。说到底我感觉我们理解的不同还是关于定义的不同。另外关于你“把本来平等的“想法”分级了”这一说法我不是很理解,还要麻烦你解释一下。
                      再来是文笔,就像上面说的那样,我真的是感觉自己没有资格谈论文笔,我既不关注也缺乏一定的认识。你如果要问能否感觉出文笔的不同,我想正常的读者没有不能的吧,可问题是文笔是一种写作技巧吗?有高低吗?这个问题没有答案,或者说自己的答案就是对的。就像阴魔罗鬼中伯爵对关口说的,小说主题什么的不是作者说了算的,是读的那个人定的,只对读者本身有意义。记得褚盟采访易中天老师时聊到写作,易老师提到关于性的描写,并指出有些作家写的就很脏,而迪弗写的就很干净。当时褚盟说是写作技巧、技术含量,易老师怼他了一顿,说绝不是技术高低,而是作家本身的品味差异,并认为品味高的作家写出的什么都是高级的。阅读是个人的事情,是非常个性化的。所以如果把所谓的文笔当做一个作家内禀的属性,就像性格一样,性格有高低之分吗?因此差异当然能感受到了,但要说高低,我无法回答。总之扯了那么多还望别嫌啰嗦


                      IP属地:云南19楼2018-04-13 20:57
                      回复
                        我觉得有必要先理一下我们的共识是什么,分歧又在哪里,这样更方便说明问题。首先我不否认整个京极堂系列京极作为神的存在,该系列高明就高明在这儿,与一般的设定有较大区别。并且在进行秩序回归时巧妙综合各方伏线。在此推理真正起到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的作用。因此关于京极方面我想我们没有太大的分歧啊。
                        说到占星,只说占星,不要考虑整个御手洗系列的印象,请问占星中厕所哪点表现出天才的特征了?!我觉得这些是后期设定越来越强大造成的,但就占星来说除了太有个性我真的感觉不出什么天才属性。所以占星本来不就是你所说的一般人的破案嘛?!而我之前表达的是所谓成就型的天才其实往往就是从一般人过去的。
                        你说想法是偶然,不知道是基于什么理解,是脑科方面神经信号传递什么的吗?!我坚信人的思维一般不会跳跃,是顺着逻辑走下去的,所谓的跳跃其实也不过是中间的逻辑联系太弱显得间断了,思维只会中断与重新开展,开始之后就是顺着或强或弱的逻辑演化下去的,当然,这只是我的感觉罢了。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8-04-13 22:12
                        回复
                          关于灵感来的是否有征兆,先说一下我的观念,我认为绝对有。但我觉得有必要区别一下不同人关于“征兆”的理解。我是这样想的,你说没有征兆指的应该是没有任何人知道突破点与突破时间在哪里,当其到来的时候总显得那么突然与直接,关于此的提炼即“毫无征兆”。可按我的理解,那种认识本身就和灵感的定义有了重复。所谓灵感其来源就是那么猛然与直接,这样才能使所造成的触动达到质的飞越。不然就称不上灵感了。正所谓“灵动的感想”,这种突发与偶然才能促使触类旁通与融会贯通。其作用效果正是偶然性造成的势差,越是突发势差越大。但那些都只是外在表现,如果深入剖析内部层次脉络的话就引发一个问题:灵感是怎么来的。
                          分歧最大的点就在这儿。按我的理解,因为其突发性,所以你将之归为突然来的,根本就没有怎么来的这一问题。但我认为绝对是有逻辑线的支撑与引导才来的。质的飞跃需要量的积累,质变是需要量变提供的。如果只强调突发而忽视前期的各种准备工作,那所抓的只是最外在最空乏的东西。举个最一般的假例子,苹果砸在牛顿头上砸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虽然故事本身是假的,但我们分析一下牛顿的灵感是来的那么毫无征兆吗?哥白**后出版《天体运行论》开始解放人的思想,伽利略关于理想实验等奠定惯性系与动力学相关量,第谷测了几十年的星系留给开普勒并由后者总结出了三大定律,到了牛顿时期部分人早已猜出平方反比的关系,牛顿在总结前人贡献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并苦思冥想才终于统一了天上与地下之力。可以说就是没有牛顿也会有马顿、羊顿等提出,虽然微积分部分可能会在运算方面吃些亏,但注意,那个时期莱布尼兹也已经独立于牛顿发明出微积分了。所以准备工作已经成熟,定律的提出是那个时代必然的产物,就看谁准备了,并且谁得到上帝的眷顾了。
                          上面提到霍金,那就再说说霍金。霍金自己最大的贡献即黑洞可向外面辐射虚粒子,即霍金辐射。其他的很多是跟别人一起完成的,或者是补充说明一类的在此不提。他这一灵感来源也毫无征兆吗?现在对霍金的定位就是什么活着的爱因斯坦一类鬼扯的话,当然霍金脑子确实强于一般人(据自称在自己脑子里能完成路径积分的运算,不知道是真是假,了解路径积分的人都知道,那简直就是神了。。不过考虑其大嘴巴特点就不追究了)但他提出这一理论又是基于什么逻辑?首先是信息是否守恒 。众所周知黑洞能吸收一切,那么吞噬掉的信息是否就消失在了这个宇宙之中?又考虑到热力学中信息就是熵的表现,而整个宇宙作为一个孤立系统熵应该是增加的。为了消去这些矛盾保证守恒,就开始找突破口,而所谓的灵感也只有在这时降临才能称为灵感。并启发找到答案。就像看推理小说,要先去思考才能引发触动与提示,提示是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的。一本书还没看,人物关系故事发展什么都不知道时直接告诉你凶手是谁,手法是什么,你会受触动吗?怎么可能!另外时间简史当初是用来圈钱的,他的话听听就好,有些鬼话更是信都别信。
                          总之不管是现实生活还是推理小说,灵感的到来都需要前期的铺垫与准备的,当其到来时是一气呵成还是不得要领
                          那完全要看前期为之付出的工作是否够量。说到底,这些是完全很庸俗的大道理吧,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大概就是这些吧,而在推理小说中的准备,就是线索人物细节什么的理顺与透彻,在关键性的提示之后读者要是能有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之势冲击真相,我想那才是作者最大的胜利吧。


                          IP属地:云南24楼2018-04-14 21:42
                          收起回复
                            @北平罗飞 吧主方便处理的话麻烦删帖恢复试试吧,我想这个帖子应该还有其讨论价值,要是那样也不行的话就算了。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8-04-15 10:25
                            回复
                              @空的q @孤月陌鸿影 放在一起集中表达一下好了。 先声明这只为愉快交流丰富认识,没有其他的目的,所以也不用担心话题大而空吧。首先我想表达一下我对认识论的一点想法,q君也提到了认知。所谓认识是围绕既定事物的一种理解与态度,其横向增加深度的认识,纵向增加广度的认知,广度提升则更利于应用与发展,深度达到则更能从根本上加以感受。就其实用性价值来说我认为发展其广度更为有利。因为有些概念性的东西越往深处说反而是说不清的,特别是一些最基础的东西,人人都能感受到的事物,当追究其深度时,一切认知都显得苍白无力。比如时间是什么、质量又是什么,关于这些概念,最顶级的物理学家也不敢说自己深入了解了。所以我的意思是点到为止就好,保持那种若即若离的微妙感是最有效的。因此q君对我关于认知的测验根本没有意义。而孤月兄关于观点要有深度这点我非常能理解,这也是自己对思想尊敬的态度吧,我也经历过在看的前人深刻的思想后总是自惭形秽,才认识到自己的肤浅。但我也觉得思想的独特性不应该为了独特而独特,自然而非刻意才是最真实的。创作是恰如其分、应运而生,而不是标新立异、特立独行。举个例子,铁鼠是我认为京极堂系列思想性最深的作品,其中关于蜈蚣的那个隐喻最能说明问题:不去想自己怎么走时,蜈蚣操纵百足是那么的自如,但一旦深入思考自己是怎么行动的,反而一切显得那么的陌生。我特别认同阴魔罗鬼上的那句话:健康的人是不会知道自己健康的。因为人的认知本质上倾向于自己习惯的事物,人只会在身体出状况时意识到自己病了,这时信号特别明显,但什么时候好的却显得很模糊,好像是不经意间才发现自己没有症状了。关于孤月兄陶瓷的例子老实说我并没有理解,不说陶瓷不就是泥巴在加以釉方高温煅烧之后的形状,单就泥巴本身也是有相关艺术品的。还有我所谓材料的平权性更多是指每个对象都有其发展的潜质与空间,但发展方向与样貌当然是各不相同了。
                              继续回到灵感话题上,我之前也说了,对其的把握是最俗的那套说辞,因为我认为那确实是最有效的,虽然并不新颖独到。我不否认灵感实质是一种想法,但也不仅仅是一种想法,而是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切中问题要害的最优解答。这么说吧, 我的理解是,灵感有时是以反逻辑的形式表现出的,逻辑强在其条理性与自洽性,但致命缺陷是其三段论中的“前提”前提即是范围的划分有其明确的目的性与针对性,但同时又犹如牢笼一般有其牢不可破的局限于束缚性,而前提一旦错误,那么一切都是在错误下进行的,这时逻辑的整个环反而变成了一直走不出去的错误的轮回。而灵感具有攻击性,可以使其自洽的环体系产生破缺,进而有所突破。这一信息逻辑与既有逻辑来自不同维度(这些其实也是我打算在新帖子里论述的内容)虽然维度不同但方向相同,并且有着内在的关联,这也是我所谓的弱逻辑。就像两条高架一样互不相关但底部归于同一大地。我不否认其本身的跳跃性与随机性,但我的意思是随机的也只是类似数学上参量的东西,而不是最终结果。


                              IP属地:云南26楼2018-04-15 22: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