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一甲子风雨的焦坪矿区老房
时间:2018.7.14
地点:陕西铜川焦坪矿区旧居
“傍晚,当暮色渐渐笼罩了北方连绵的群山和南方广阔的平原之后,在群山和平原接壤地带的一条狭长的山沟里,陡然间亮起一片繁星似的灯火。
这便是铜城。
铜城无铜,出产的却是煤。…
… 铜城及其周围的矿区,就是这样一片喧腾不安、充满无限活力的土地。它的街道、房屋、树木、甚至一棵小草,都无不打上煤的印记;就连那些小鸟,也被无处不有的煤熏染成了烟灰色……”
以上这段语言,就是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对于铜川的描述,而焦坪煤矿就是这周围的矿区之一,偏居铜川西北一隅,与旬邑接壤。
我来焦坪可能有上百次了!我夫人的爷爷,一个生于20年代从旬邑农村走出来的少年,在焦坪煤矿当了一辈子矿工,煤矿养活了一大家子,他也为矿区奉献了全部。他乡终于成了故乡,如今,爷爷埋在焦坪一处叫做“十八公里”的山梁县道边,坟墓朝着西方,遥望着家乡旬邑……
整个矿区周围的山洼沟渠,建满了一片又一片的“自建区”,大小方位各异,材质大都相同,在这片“自建棚户区”中间,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十四栋二层家属楼东西一字排开,分为三列高低顺坡而建,是当时人人羡慕的“单位房”,建筑显得规范许多,而爷爷当年幸运地住进了这里---当地人成为“窑洞社区”,从外形上看是个二层窑洞的楼房。
从我初见这片“窑洞社区”起始,已看了它们20多年,它们实际上矗立了一个甲子,从热闹到沉寂,“窑洞社区”跟不上日新月异的时代步伐,却又回不去往昔的喧嚣风光!
红砖建起的“窑洞楼”,长约五六十米,一层10户人家,只在楼中间有一楼梯上下,二楼上去是长长的走廊,一户只有一间半大约30平方的模样,当年这样的房子可是住一大家子的!为了弥补住宿的紧张,家家都在楼外空地上建造了许多低矮的砖房,融合交错。
“窑洞社区”原来住满了矿工家庭,随着焦坪矿的破产,人员渐渐外迁,社区也没了物业管理,租金也免了,房屋的修缮全靠个人自家动手,现在大约还有约六七十户居住,全部都是矿上的退休老人,岁月不老,老去的是人生!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批河南人携儿带女背筐挑担从黄泛区逃出来,迁徙大西北,大都在铁路和煤矿安顿下来,至今都已繁衍了两三代人了,成了焦坪当地的“原住民户”!艰难的生存历程,形成了河南人豁达豪爽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性格。铜川乃至周边矿区的官话就是“河南话”,我的亲戚们能熟练地在秦语和豫调之间随时切换,“窑洞社区”里飘荡的经常是抑扬有度行腔酣畅的豫剧。
“窑洞社区”历经六十年的风雨,看尽繁华落尽,伴随着一代人的韶华逝去,它们最终只能消失跆尽吗?
时间:2018.7.14
地点:陕西铜川焦坪矿区旧居
“傍晚,当暮色渐渐笼罩了北方连绵的群山和南方广阔的平原之后,在群山和平原接壤地带的一条狭长的山沟里,陡然间亮起一片繁星似的灯火。
这便是铜城。
铜城无铜,出产的却是煤。…
… 铜城及其周围的矿区,就是这样一片喧腾不安、充满无限活力的土地。它的街道、房屋、树木、甚至一棵小草,都无不打上煤的印记;就连那些小鸟,也被无处不有的煤熏染成了烟灰色……”
以上这段语言,就是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对于铜川的描述,而焦坪煤矿就是这周围的矿区之一,偏居铜川西北一隅,与旬邑接壤。
我来焦坪可能有上百次了!我夫人的爷爷,一个生于20年代从旬邑农村走出来的少年,在焦坪煤矿当了一辈子矿工,煤矿养活了一大家子,他也为矿区奉献了全部。他乡终于成了故乡,如今,爷爷埋在焦坪一处叫做“十八公里”的山梁县道边,坟墓朝着西方,遥望着家乡旬邑……
整个矿区周围的山洼沟渠,建满了一片又一片的“自建区”,大小方位各异,材质大都相同,在这片“自建棚户区”中间,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十四栋二层家属楼东西一字排开,分为三列高低顺坡而建,是当时人人羡慕的“单位房”,建筑显得规范许多,而爷爷当年幸运地住进了这里---当地人成为“窑洞社区”,从外形上看是个二层窑洞的楼房。
从我初见这片“窑洞社区”起始,已看了它们20多年,它们实际上矗立了一个甲子,从热闹到沉寂,“窑洞社区”跟不上日新月异的时代步伐,却又回不去往昔的喧嚣风光!
红砖建起的“窑洞楼”,长约五六十米,一层10户人家,只在楼中间有一楼梯上下,二楼上去是长长的走廊,一户只有一间半大约30平方的模样,当年这样的房子可是住一大家子的!为了弥补住宿的紧张,家家都在楼外空地上建造了许多低矮的砖房,融合交错。
“窑洞社区”原来住满了矿工家庭,随着焦坪矿的破产,人员渐渐外迁,社区也没了物业管理,租金也免了,房屋的修缮全靠个人自家动手,现在大约还有约六七十户居住,全部都是矿上的退休老人,岁月不老,老去的是人生!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批河南人携儿带女背筐挑担从黄泛区逃出来,迁徙大西北,大都在铁路和煤矿安顿下来,至今都已繁衍了两三代人了,成了焦坪当地的“原住民户”!艰难的生存历程,形成了河南人豁达豪爽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性格。铜川乃至周边矿区的官话就是“河南话”,我的亲戚们能熟练地在秦语和豫调之间随时切换,“窑洞社区”里飘荡的经常是抑扬有度行腔酣畅的豫剧。
“窑洞社区”历经六十年的风雨,看尽繁华落尽,伴随着一代人的韶华逝去,它们最终只能消失跆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