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经吧 关注:18,276贴子:68,237
  • 9回复贴,共1

屠龍者谈谈我对经筋的看法!【易筋经】总论曰:“然筋,人身之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屠龍者
谈谈我对经筋的看法!
【易筋经】总论曰:“然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与骨配合。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周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
古人说了,什么是筋,是人体的经络,肌肉里面,骨节的外面都是筋的组织,除了经脉就是络脉,而人之所以能活动,都是筋的作用,这里经文上的解释讲筋就是经络,而这段话开头到而为精神之外辅这段的出处来自《易经·系辞》,这是最早关于筋的解释。又《管子·水地篇》曰:“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这也说的是经脉的意思,筋经同义。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9-14 14:18回复
    而《黄帝内经》中是如何讲筋的呢,《黄帝内经》并没有直接给出筋的定义,而是讲: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又曰: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这也是后代讲有爪为筋之余的根据,又在《灵枢·经脉》中详细阐述了人体十二筋的走向和部位,在同十二经脉相比较中,两者位置相似而走向不同,筋多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附近,通过对骨骼的约束和连缀,使整个躯体得以保持一定的形态和位置,这也是上面易筋经中“与骨配合…皆筋之挺然者也”的含义,所以如果说最早的筋是指经络的话,那么到《皇帝内经》后就是单调的指十二经筋了,与十二经脉互为表里,共同起到连缀百骸,维络周身、固护体表,抵御外邪的作用,不过古人对于筋的解释比较宽泛,估计也把诸多人体内血管、神经等其他软组织都归为筋的一类,如:“《灵枢.水胀》云: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这里的筋应该是静脉血管了。又有《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这里讲的筋如按现代观点就是植物神经了。
    所以易筋经中的关于筋的解释并不是很清晰,而更多的人对易筋经中的筋的解释为‘肌肉’,认为易筋经的名字就是改变肌肉的方法的含义,在小说中更有练易筋经者可以随意改变身体肌肤的大小等等描写,不过对于中国传统功夫来说,这种说法甚为偏颇,因为易筋经功夫是追求内壮的功夫,而非单纯锻炼肌肉的体操,即便身体外部的变化也是由于内部骨骼的叠加而产生的,并非肌肉的作用,而骨骼的叠加变形乃是由附着在其上的软组织所支配,这就包括结缔组织、神经、血管、也包括深层肌肉的共同作用,所以我辈练习易筋经功夫,先要明白自己练的到底是什么。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9-14 14:19
    回复
      【易筋经】总论 曰:“且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禀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禀。如筋弛则病、筋挛刚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若其人内无清虚而有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否则,道亦难期。”
      这里经文总论给出了易筋的结果,要让筋更强更壮,更舒展拉长,更有韧劲且很滋润,那么如何才能达到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呢?经书中并未给出具体的方法,反而对下面的筋膜的练法有详细说明。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9-14 14:19
      回复
        古本的本衙藏易筋经列举了十二幅图式,也就是现今的韦驮十二式图形,并很委婉地言此法眆自释门,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十二图正是人体十二经筋的锻炼之术,来章氏本易筋经只附录了基本练法和说明,后又有潘霨等人编纂口诀流传于世,不过真正的十二式中的内涵人们还是知之甚少,甚至猜疑编造,随意更改。近人周潜川先生对此十二式的阐述可以说是比较好的,这和其有深厚的佛学、道学基础以及师承是分不开的。
        先贤对于经筋的锻炼,开始的时候都是差不多的,那就是常说的抻筋拔骨,不是要长吗,那就抻一抻吧,不是要壮吗,那就保持一定强度吧,不是要刚而有劲吗,那就让它多些刺激变得粗些吧,最后要让它滋润吗,那就用养的方法让他保持状态吧。当人体经筋被抻开的时候,必定骨节、骨缝间的距离拉大,内里的软组织增加从而使关节灵活而有力,正如《易筋经贯气诀.十二节屈伸往来落气内外上下前后论》中曰:“自身其所以坚硬如石者,则在逐处之骨节也;之所以变化通灵者,骨节也。骨节者,两骨间之空隙也,乃人身之壑谷,转动之通灵敏捷,为神明所流注。此处精神填实,则如铁如钢,屈之不能伸,伸之不能屈,气力方全。
        经中曰:先炼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初练易筋经十二式时,首要抻筋拔骨,动作务必到位,可能开始会有些紧张用力;但按照要求对掌指的形态,四肢肩膀以及头部的位置,动作的准确和力度都加以重视,并力求标准,如前辈所言:各关节都要胀开!就可使身上僵硬的部位拉开放松,化僵为柔,此刻身体的内部也会感觉到气血的产生和运转。
        待到形态体上的抻拔筋骨这关过了以后,需要由外向内扩展,当里面的感觉很强烈,此时可放小动作,纯以内气运行,此刻筋长筋舒,起落开合,不过自己微微动意,梢节刚有所表示,则内里气机自然而达,不期然而然,莫之致而至,如此向后练习,自然可以一日千里。
        抻筋拔骨练好了,不光易筋,经络一样得到锻炼,前面说过经络和经筋的位置是大体相同的,而走向不同,但经络深入脏腑,而经筋附着较浅,通过对经络的刺激,脏腑中的一些疾病就会得到治疗和好转,同时人体会感觉到经气的运行,随着逐渐壮大,就会作用到外部的肌肉皮肤等处,有人练功时候会有很多触感,这也是初期阶段由内里传导过来的信息,酸、麻、胀、痛等等所谓八触,当功夫练到深处后,举手投足就会有挂气的感觉,王芗斋先生说:与大气相呼应。太极拳谱云:如捞稠糖稀,又曰:开之不能合,合之不能开,动如水中划桨,行似脚兜湿泥,说的都是一个意思,人身气血不充足,是不会有这种感觉的,而易筋经内壮篇中讲“凡炼内壮,其则有三………三曰待其充周”,易筋经十二式的锻炼也正是持其充周的一个部分。
        有人讲此十二式太过简单,不及其它动作多,趣味枯燥,其实正所谓大道至简,越简单的东西越有效果,简单不过是外形上的单调,而内里却会越练越深邃,更有内涵,有韵味,十二式本身可合练亦可分练,化整为零,或化零为整,练一式有一式的效果,尤其对于现代人工作生活的无定点来说更为合适,当然这里面有一个量的问题,量不到是起不到质变的效果的,有人以为练一遍20分钟左右即可,这样的时间对于整个十二式来说太少了,使得刚刚因锻炼要充盈的气血得不到更好的运行,所谓事倍而功半甚至没有效果,欲求精进,不吃些苦是不行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9-14 14:19
        回复
          “【易筋经】总论曰:“然筋,人身之经络也......”
          这里老的易筋经版本是“”然筋,人身之经纬也....." ,一字之差引发多少误会。


          IP属地:北京5楼2019-09-14 15:16
          收起回复
            传统的中医学的筋走向和现代解剖学不完全吻合。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09-15 00: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