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吧 关注:1,262贴子:2,100
  • 5回复贴,共1

与逝者打交道,我看见了临终的「真相」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我们将身处何处?是否能被给予需要的医疗服务与关怀?又该如何有尊严地“谢幕”?这样的思考,似乎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范畴,成为了关乎人性与伦理的社会问题。
从生到死,是所有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如何让每个人有尊严地走,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医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5亿,占总人口的18%,还有4000万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老年医疗机构、康复机构、护理机构、安宁疗护(临终关怀)机构数量严重不足,以及大部分人对临终如何关怀的认知有限。


1楼2019-11-04 10:26回复
    正确认知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与其他生理症状,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恐,令病人内心宁静地面对死亡。
    它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临终期一般为10-14天,有时候可以短到24小时)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在这一阶段,应该从“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转向“减轻痛苦”。
    临终关怀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是社会的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就世界范围而言,它的出现也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


    2楼2019-11-04 10:27
    回复
      美国老年病学会制定的临终关怀八要素:
      1、减轻病人肉体和精神症状,以减少痛苦;
      2、采取能让病人表现自己愿望的治疗手段,以维护病人的尊严;
      3、避免不适当的、有创伤的治疗;
      4、在病人还能与人交流时,给病人和家属提供充分的时间相聚;
      5、给予病人尽可能好的生命质量;
      6、将家属的医疗经济分担减少到最小程度;
      7、所花医疗费用要告知病人;
      8、给死者家庭提供治丧方面的帮助。


      3楼2019-11-04 10:27
      回复
        临终的感知变化
        在最后的日子里,病人常常得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待遇”:一是过度治疗。有些病人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接受创伤性的治疗。二是治疗不足,也就是说,病人受到的痛苦和不适直到死亡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解脱。

        临终病人常处于脱水状态,吞咽出现困难,周围循环的血液量锐减,所以病人的皮肤又湿又冷,摸上去凉凉的。不要以为病人是因为冷,需要加盖被褥以保温。相反,即使只给他们的手脚加盖一点点重量的被褥,绝大多数临终病人都会觉得太重,觉得无法忍受。
        呼吸衰竭使临终病人喘气困难,给予氧气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他们已失去了利用氧气的能力,此时给他们供氧无法减轻这种“呼吸饥饿”。
        正确的做法是:打开窗户和风扇,给病床周围留出足够的空间。另外,使用吗啡或其他有类似鸦片制剂的合成麻醉剂是减轻病人喘气困难和焦虑的最好办法。


        4楼2019-11-04 10:30
        回复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甚至在死前三个月之久,不少病人与别人的交流减少了,心灵深处的活动增多了。不要以为这是拒绝亲人的关爱,这是濒死的人的一种需要:离开外在世界,与心灵对话。
          濒死的人在呼吸时还常常发出呜咽声或喉鸣声,不过病人并不一定有痛苦,此时可用一些止痛剂,使他能继续与家属交谈或安安静静地走向死亡。


          5楼2019-11-04 10:30
          回复
            听觉是最后消失的感觉,所以,在病人逝世前多说一点爱他的话吧。

            临终也是生活
            有人认为片面地认为临终就是等待死亡,生活已没有价值,病人也变得消沉,对周围的一切失去兴趣。其实,临终也是生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活,所以正确认识和尊重病人最后生活的价值,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对临终病人最有效的服务。有生便有死,死亡和出生一样是客观世界的自然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实,正是死亡才使生显得有意义。而临终病人只是比我们早些面对死亡的人。死赋予生以意义,死是一个人的最终决断,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要迎接挑战、勇敢面对。
            来源:殡葬公共服务平台
            想了解更多生命知识与新闻,尽在“慧殡葬APP”新闻栏、报告栏,让您从容了解既神秘又有温度的生命文化。


            6楼2019-11-04 10:3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