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式吧 关注:9贴子:400

瀑布老师、烟花等老师的教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因为很喜欢瀑布老师、躺在床上看烟花老师等的指导,所以,设立专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12-17 15:23回复
    瀑布汗下只卧听:婴儿学步从头起,也说国体版十二式(易筋经)。
    选:前人讲:“三回九转是一式”,具体到练法上 式也是如此,就是这十二个姿势。从开头到后面都是可以持续的,初学者从运动气血,活跃气血开始,这是动练的动功,当我们的精神和健康饱满后,就可以在每一式的终结点定住,定住几个呼吸,慢慢延长,此消彼长,就变成了静式。‘
    静式练什么?变易筋骨。原本是外面动,带着里面动。现在是外面不动,里面更得动。以前医书上讲关节里面如同峡谷一样宽广,那是微观进去了。各关节腠理的间隙要动,让筋络受刺激,上下左右前后都要有。上下为主,因为地球重力最大。人要领起来,再说周边的。每个关节都有六面力,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有左就有右。这个阶段的放松更要细致,要做到“一羽不能加,蚊虫不能落”,不用力而有力,这样才行。
    静式练好了,筋骨强壮了,后面怎么练习?还得恢复到动式,筋存劲力,筋脉练好了,就有内劲的感觉。在缓动中就能感受到阻力。那些练习传统功夫的,都要有这一步,练精化气这个时候刚开始。这个阶段要以“气血”为主,滋养筋络,传统上有的叫“养筋”,锻炼时候要学会转方为圆。忘形以养气。
    后面不说了。就是举个例子,传统的东西在内不在外,一层一层台阶往上走,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重点,是立体的,绝不是某些原材料混杂一起烹制。
    接着有人评价:台湾的儒老师把它叫生命十二式,每一式就是一个固定姿势静站3分钟。十二式前有个热身功,最后是静坐结束。我试了这种练法,效果很好。
    问瀑布老师:比如说我们刚开始练.可以先练动式.动式练了气血各方面增强了.在去练静式.静式练了—段时间.有所增强.再去练动式吗?
    瀑布老师回复:静态练法,时间长点,大约两年左右效果会很明显。每天也有要求,不能少于三小时。
    由静再入动,就不再是开始一个平面上的动态,是上了一个台阶的,这时候就不是易筋骨,而是养筋骨了。
    瀑布老师:十二势有两种练法,一种是清代内功图说中记载的动练法十二势,现在国体版的练法,就是基于这套的练法,其特点是以口诀为主。另一种练法是以清中期来章氏版易筋经中记载的练法,是早期的老式练法,以静练为主。
    问:请教一下,静式中抻拉在缓气时,是抻到极限定住不动,还是稍回缩放松,待缓完气再抻到极限。
    瀑布老师:咱们运动中,首先不要受伤害,否则没练好,却练坏了得不偿失,一般静式中,是在你肌体感到展开后有那种感觉后定住,不要过分用肌肉力去抻拉,而只是用意,时间久了,意自然就是力。你说的第二种方式算是微动法,是个过渡法门,也是可以的,在用意尚不熟练的时候的一个方法,但切记不要让关节受伤。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12-18 13:43
    回复
      请教瀑布老师关于马步的练法
      共二部分,这是第一部分
      一、一般说,很多人对马步多有偏见,认为是传统武术里的僵化练法,原因是没有两腿平行站立和人交战的,看看很多传统拳吧里都是这么说的。而且马步的练法是所有练功里面最痛苦的,练不好,伤及膝盖云云。所以用西式的深蹲或者负重深蹲来替代马步。
      实际是如此吗?马步是传统功夫里最根基的内容,任何步法、桩法其实都是从马步里化出,马步的练法是让学习者能得其功用,却没让你拘泥于那个形式呀。传统功法里面虚步、歇步、弓步等等,其实都是马步的一种,就是一侧固定,而另一侧前运、后运罢了,要领仍是那个要领。这是根本,没有马步功夫,锻炼不了传统的东西,又有人说周述官的易筋经练法里面的半身不是马步功夫,这就是没有得过传统教授的学习者自己的揣测了,至少周述官先生在其著作前言里讲开始学的就是少林一脉的根本东西,没有这个基础,哪里来的半身图呢?
      马步功夫,南派叫地盆,你能潜的下来,气血自然就能沉的下去,传统上的气沉丹田,抽身换步等等,才能体验到位,否则一切免谈。
      马步锻炼日久,大腿小腿从心理上能明显感觉到粗壮,且皮下增厚,配合蹲起,下肢力量大增,开始锻炼一段时间,膝关节必定会疼痛,在正确要领下,这种疼痛是因为锻炼所经过,并非别的原因,这也是初学者惧怕惊疑的开始。四川李雅轩老先生曾对弟子言谈录里讲练习太极拳乃至膝盖疼痛的解释是膝盖缺练,多练就好了。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何这么说,因为很多疼痛都是因为马步或者姿势重心的问题所致,怎么会是缺乏锻炼所致呢?李老先生是太极拳得真正传授的人,他这么讲,难道不知道姿势要领不正确会导致膝盖疼吗?当然知道,因为要领自他这儿不可能错,不错的前提下,疼痛就是一个过程。由此可知要领的重要性。
      问:瀑布老师,我看周述官半身图中的双脚是外八字站立,不是和膝盖平行站立的。请问下,到底那种是正确的姿势。
      回复 愤怒的汤圆ლ :关于图画中外八字的问题,是因为书商所雇画师技法问题,因为当时西式的透视画法尚未流传,所以以前的图像都是这样,很多人不明白,照着瞎练,误人误己。
      二、练习马步?什么是要领呢?
      常识是:膝盖不能过脚尖,脚的方向和膝盖保持一致等等,那么有人问了,看很多以前的图片和视频,怎么那么多名家都膝盖过了脚尖呢?难道他们都有身体上的毛病了吗?
      下面先说说下肢的一些要求:
      1、关于两腿的开度。
      两腿开度,一般讲要略宽于肩,但初学可以再打开些,不过不能再大了。因为你再大可以不可以?也可以,可那练的地方就不同了。我们很多人看图说话,认为马步就是应该大,就是大马步,却不知开的大了,就是练开胯了。腿膝不再受练。为何?后面会谈到。
      2、腿下弯,开始角度不要太多,因为还没那承受力,这时候要注意些个要领。
      a、下蹲到合适高度,要收臀(能收臀,自然会提肛),让臀部往回收,以前讲“逼臀以坚膝”,什么意思呢?这里就是个杠杆力,臀往前卷,带着股骨头往上挑,同那个往下弯曲的力起到一个矛盾的作用。从人体讲,这是一个竖向的一对力。
      b、两个膝盖头先不要往腿中间里靠,要往左右分(这个要配合着两脚下蹬的作用),这一条同上面开步是有关系的,你开步大了,膝盖处再无外展余地。此为不受练了。为何要这么做呢?我们知道大腿骨和小腿骨连接就是靠膝盖,这地方不坚强,上下就不能成为一个整体,整体的意思,在物理上称为“刚体”,如果让一个物体附着于侧立面而不下落?就是给它一个横向力,让它同侧立面变成一个刚体。我们外展膝盖也是这个道理,成为一个刚体后,重力作用还会停留在那个物体上面吗?还会有,不过却被侧立面给分摊了。我们的膝盖在施加了横向力后,大腿小腿和膝盖合成一体,自然重力直落脚面,而不是膝盖处受力了,这也是很多前辈即使膝盖头超过脚尖,也浑然无事的原因。这是作用于膝盖的一个横向力。开始别太用力,要慢慢来。
      c、在上面膝盖能外展后,还要再能内夹,为何有这么个要求?就是让你整个下肢的经筋都调动起来参与运动(这个要配合两脚面内扣)。这条做到后,就会发现很多站桩的要求就明白了,譬如“裆撑圆”,怎么撑的?不是你用力缩裆,是下载外展内扣后自然裆就圆了。“小腿直”这个也是如此,要领对了,你小腿自然直,根本不必去在意过不过脚尖,歪斜不歪斜的问题。
      3、要学会调整重心。
      我们锻炼马步时候,不可长时间不变动,这会让下肢气血僵滞,自己也难以忍受,马步的站立,重心在中间,当我们疲劳时候,可以把重心移到一条腿上,让另一条腿轻松一下,然后再挪回来,换另一条腿,所以讲,马步要活,别弄那死功夫。马步练的是下肢经筋不是别的玄虚的东西。我们在要领之下要灵活变通。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12-18 13:44
      回复
        毛孔开合 呼吸精气(躺在床上看烟花)
        总结三个问题。
        1是皮肤呼吸,毛孔开合度。太极拳会练到每一点可动可空。有一段时间后背上部发凉,好了以后明白了发凉是由于汗毛孔开度过大,阳气发散,等收敛的劲大了,敛住阳气,就不凉了。开合有度,就是皮肤毛孔有弹性,活力。
        2是躯干,大腿大臂里的筋膜牵扯。
        练拳是从重复中练出乐趣,从而保持长时间练习才出功夫。从根部开始传力,返力也要回到根部。经过时牵扯出大臂大腿和后背的筋膜,就趣味无穷。无招无式和太极拳招式高明是个否定之否定的东西。太极拳的云手,揽雀尾可以高效率扯到后背大筋。初学从模仿伸懒腰开始,打拳中能一直保持后背的伸扯懒腰,就有趣能练进去东西。打拳时向内部扯拉到筋就有乐趣了。不同拳法,不同时间,身体状态时练进去东西的时机不一样。太极拳是补亏的拳,容错率很高。
        3是呼吸精气。这是黄帝内经中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前一句。什么叫呼吸精气,类似于熟睡时的修整状态。效果是睡完觉神清气爽,非常过瘾。
        大家知道吃补药能强身,但还有吃完不吸收的问题。呼吸精气相对于普通呼吸,身体吸收能力非常强。肌肉若一,实际是筋膜全面包裹肌肉形成的若一态,这种状态下呼吸可达远端筋膜的微细血管,强体能力提高。比如打喷嚏,有时别人一干扰就打不出来,这是因为打喷嚏时身体也是在扯拉筋膜,拉圆了才能把气兜好喷出来。受到干扰没把筋膜扯圆,就打不出来了。扯拉好筋膜,可以增强呼吸精气的能力。这是练对了长功夫的道理。
        楼主讨论:
        什么是内正?就是筋膜能扯拉到最远端。站立扭脚 ,有人感觉扭到小腿,而肩井涌泉对正的话,可以扭到肩井。
        所以形意入门讲究头脚互催,小步蹭地的练法。八卦趟泥步的搓绳之密是讲返力。有手脚平,才有力返中。练髓。
        往返力能牵扯到躯干,大腿大臂的筋,是个从外向内慢慢磨到的过程。这叫练深入,练进去东西。要是求外形,练着练着,很多人就练滑了。
        打哈欠,喷嚏就是人体扯拉到筋膜的呼吸精气。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12-18 13:46
        回复
          关于少林一脉十二大劲的练法和一些误区(瀑布老师)
          贴吧早在几年前就公开说明了易筋经指的是易筋之理,有广义狭义的分法,广义就是易筋之理,狭义就是易筋经功法,能易筋的功法和功夫都是易筋经,没有特别指哪个哪个才是易筋经。十二势的练法流传光,大家才特指它为易筋经的代名称罢了。十二大劲也是如此。那么十二大劲应该怎么练?怎么样才能符合易筋经的原则原理?当初创立这套功法的先辈们是怎么理解这套东西的呢?何以也叫易筋经呢?
          易筋经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你能“筋长力大”,把柔弱的筋脉改造成健康强壮的筋脉。十二大劲符合这个要求吗?当然符合,十二势也符合,不能让你增力的“易筋经”练法,那就不对了呀,看看《易筋经》原本里的序言和筋论是怎么说的,咱这里就不多说了,那些开始就练气的玩意,不是易筋经,只能算气功了。
          十二大劲怎么才能锻炼到筋体,而不是肌肉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在练习这套功法的时候,不明所以,让用力就用力,紧上加紧,身上也较劲,最后来一语:还不如去健身房呢。这明显就练错了。这套功法的原出处是光绪年的梁世昌《易筋经图说》,这部记载的练法有如下说明:“通身不必用力,只须使其气贯两手。若一用力,则不能贯两手矣。每行一式,默数四十九字。接行下式,毋相间断。行第一式自觉心思法则俱熟,方行第二式。速者半月,迟者一月,各式俱熟,其力自能贯上头顶,此练力练气运行易筋脉之法也。”这里要说明的是“通身不必用力”是让你身上别用力,“只须使其气贯两手”是让你手上用力,这里没说力,用了个气字,但气、力相连,意思很明白,别想差了,以为都不用力呢,这不是气功,别把气功那套东西放这里理解。“若一用力,则不能贯两手矣。”你身上一用力,手上就显不出力了。气血都憋身上了,如何能行于末端?
          那么这套功法是什么原理呢?就是中医里说的的“指为筋之梢”,筋体强健,手上才能有力,手上有力,自然筋络没问题。我们开始用力,是让你适应这个用力过程,并不是说一直让你攥着,紧上加紧这个提法不怎么地,让人误解很大,看开始用力时候,这个提法并没有问题,你的相关肌肉记忆适应了这种方式,自然会松下来,只有梢节是紧的,犹如拉弓张紧了两端,自然筋体受炼。后期改为松紧交替,也一样是这个道理,没什么稀奇,你揉搓皮筋,还能整出N多方法呢。揉搓自己的“皮筋”咋就不明白了呢?
          这套练法在少林寺以前叫外经功夫,因为它不涉及内脏,所以把它练好后,会接着练内经功夫,如果愿意接着练习揉膜的功夫,也是一样的。《易筋经》里说的很明白了,筋与膜齐坚才算易筋功夫有成,才能算内壮的基础。所以什么是内壮?您筋和膜都没练呢,就弄个练气,怎么就成内壮了呢?那么在传统的《易筋经》里,什么是外壮功夫呢?其实就是你在健身房里的那些练法。也即是肌肉的练法。肌肉的增长和增粗,是会影响在锻炼筋骨时候要求的肌肉放松的要求的,这也是内外壮的分界。
          (此处回答问题:你要是麻木了,就是用力过度了。要找个临界点,临界点后面的用意去做,而不是无限制的去做错。)
          (回复 功夫突破 :开始还是得用力,不用力也不行。得形成那个状态。另外你腾起来那个是静脉血管,不是筋脉。)
          (另一个人:瀑布老师指点可用胶球去体会手用力,我想去试试。)
          易筋经的各种练法,均要求筋骨放长,在这个基础上再去求别的。十二大劲也是如此,用力用意,均会加速消耗气血,所以很多人练完易筋经后会有疲乏感,而这种疲乏不是肌肉运动后的那种劳累。原因在于此。养生高位混元桩的练法,这个桩以前有大家也叫三圆式,这式的目的不是求松,是涵养气血。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0-12-27 15:34
          回复
            瀑布老师,向您请教一下拉筋的问题
            问:练习八段筋已近半年,中间期间练习易筋经3个月(都是国体版)。10月初,一练太极拳说:“”看见你每日不间断的练习,就帮你一把吧“,他指点我”八段锦一定要松,只是在每个动作的极点才紧“,我认真体会后,才发现自已贪多,只是一个八段锦,我就差的太多了,于是专心练习八段锦。
            想您请教的问题是:
            一、用不用专门练习拉筋,见别的网友说,只有把筋抻开了八段锦才能松透,否则,不可能作到松?
            二、如何进行拉筋训练(我40多岁)?
            回复:老师不敢当,千万不要这么客气。
            国体版的八段锦和易筋经都属于动态导引术,您所言的那位练太极的师傅说的没错,到了极处“紧”一下,不过这个“紧”不可理解为较劲或者僵硬;这个“紧”正确的理解叫“极限加一”,犹如够东西没够到,努力用意用劲伸一下,太极拳的大架拳架也属于动态导引,从根本上讲,与动态的八段锦和易筋经十二式没什么区别,而这个“极限加一”,其实就是如楼主所言的“拉筋”,到动静结合的练习时候,则是把这种极限加一,静止下来几口呼吸,则就更符合“拉筋”的要求了。
            所以,在理解的基础上,仔细练习,慢慢体会,就是您在“拉筋”了,而不用去找什么特别的方法。
            回复 珠疯8 :你用手够物,够不着的时候,是个什么状态?开始时候肌肉也会绷紧,但你多用意去做,时间一长,肌肉就松了下来,锻炼的就是里面。
            这个“加一”,开始时候,您可以理解为一寸,这样就便于练习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0-12-27 15:35
            回复
              化拙见跟。化跟见整。花开见佛。(烟花老师)
              这些天没怎么练拳,写的东西就多了,探讨下如何把众多口诀融汇归一。跳跃度大,复杂难懂,练到对照,不必细究。
              既然归一就需要分出口诀的先后顺序,层次是否一样。这需要自己体悟。
              结果发现归一之后,写出来的还是口诀,反而更难懂了。化拙见根是在找中线,化根见整是分出去。见字也通现字。
              用到的口诀是龙形搜骨,松,用意不用力,守,散,空。龙行搜骨的精髓在于从身体中间开始,一个个找出紧点,抓住。
              什么时候要不用力,用意?就是在感知到力点的时候。比如鼻孔呼吸时用力了,则需要鼻孔不用力,下面那么就会转到口腔用力。口腔不用力了,就转到胸腔。再转到丹田。丹田肚脐为根,力点为拙,见根完成了第一个口诀。使用根力,根力渐细渐薄,会突然化无,无根,变空,空却又对应了整。这是一大跳跃。高术莫用上讲过气在丹田转圈,却返出体外的事。我有两次敛气到中线,后来中线消失的经历。现在明白空是根本的道理了。再举个大小便的例子。前辈讲过大小便,勿同时,若同时,泄宗气。早上大小便时要是前端用力,容易气散。需要先小便,把前端不用力,周身紧点用劲。
              花开见佛就是禅机了。一根指头上为什么有诸天神佛呢。说个例子。形意如捉虾,可细究起来,捉不到虾,为什么?一双肉手,虾有壳有抓,抓到就放,融不到一块。即使吃了,虾也变肉了。怎么办?被虾吃了倒也还不错。
              化手为空,虾也为空,空空相融。练拳讲究照影画形,用的是个意字。
              早上大小便时要是前端用力,容易气散。需要先小便,前端放松不用力,周身紧点用劲,一同打开水路。
              火种金莲,舌绽莲花。游泳强肺,口呼吸。因为水分散了体压。陆地游泳,周身棚出,练出口呼吸,称吐纳。练拳以舌根生玉液为标准。水生莲花出。舌为莲花,劈拳之翻,为拥火生莲之相。原来功夫要练到舌头上。
              业火红莲。六道轮回里业力积累在胸,业力满则生路断。以火化莲,是不昧因果。


              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1-01-03 11:42
              回复
                瀑布汗下只卧听(易筋经吧)
                漫谈我对八段锦的看法
                选:就八段锦的练法上,我就我的观点简单说明一下:
                1、双手托天理三焦;这式就是效仿人或动物伸懒腰的姿态,让人体气血由下而上,由沉积到发散的过程,练习时,吸气要从下面走,由脚而腿而腰而胸腔,肋骨要节节上拔;呼气时,要有推托之意,要配合手的推举达于掌上,是身推臂臂推手手推物。初学者一般只注意胳膊和手了,身体没运动到不行。另外,少林一脉的练法中,要求在吸气拔身的时候,身体要蠕动,也就是微微挣动,犹如身上捆着东西,又如脱钻领毛衣脱不开时候,身体微微晃转以上拔的状态,这是历代练习者优秀的经验,后学者应该仔细琢磨。
                2、左右开弓似射雕;上一式是竖着的,这一式是横着的。借用药名,通宣理肺,吸气时候两手合在中间,呼气时候两臂要张弓搭箭,一般练的时候,只注意指头上,这也没错,指头要挑,拇指要扣,不过古人练习这式讲张弓踏弩,下面也是一张弓,另外,头上顶,尾下坐,又是一张弓。都要撑开,一气圆满。另外有人练习这式,伸胳膊伸的老长,这不是伸胳膊的事儿,是你身体里面要拉开。
                3、调理脾胃须单举;有名家讲这式,要顺脾经如何,胃经如何,细致的很,其实古人很聪明,这式不是仅仅举举胳膊,胳膊是引子,是让你一边的身子向上,一边的身体向下,是身体左右两片相摩,这样中间的脾胃就刺激到了,你管它走什么经呢。
                4、五劳七伤向后瞧;上面一竖一横两相摩,这式就是一个“拧”,不要把身节完全扭转过去,古人练功讲二力相争,上面往一个方向拧,下面就往另一个方向拧,犹若拧毛巾,不要完全朝一个方向。怎么拧,怎么转,锻炼到位置就无所谓了。
                5、摇头摆尾去心火;这个式子,很多人不得要领,其实口诀本身早提示了呀,人高兴的时候手舞足蹈,摇头晃脑,心花怒放呀,自然心火消除,所以很多人练习时候,仅注意动作,这样不行,这式是以‘喜悦之情’来练功,是中国古老的五行运用法。要体会水中游鱼洒脱自在游动之态,至于动作要领不赘述。
                6、两手攀足固肾腰;这式在古代,应该是坐床上来的,盘坐后两腿一伸,两手攀足,以轻松腰肾。立式里要注意的是,弯腰向下的时候,要从尾闾节节下放,不要一俯而就,起来时候,要往里卷而不是往外卷,从尾闾一节一节往里卷着起来,这样才能更好的练到腰肾。
                7、攒拳怒目增力气;这也是要以“愤怒之情”来锻炼肝脏,古老五行的应用法,同时,在击拳到位时候,拳头要卷紧,脚趾要抓地,配合鼻中发“哼”音,另一只手在腋下则要张开,犹如抓住一个球。也就是四稍要紧,锻筋以练肝。这式很多人练习时候,别说怒目了,嘴里还笑着打拳呢。有用吗?
                8、背后七颠百病消;这式就不说了,把全身气血由上而下,跟整理米袋子一样,扽一扽,整个人就平整了。不平整怎么办?你再扽七下呀。另外老年人最好用胡海牙老先生讲的“起踮”,这样就没有震动后脑之虑了。
                (未完待续)


                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21-01-03 11:48
                回复
                  (续)
                  这套立八段锦练完后,古人一般都是再练习坐八段锦的,两个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可惜现代人不崇尚盘坐,对于坐八段锦调理心神的练法,更没耐心了,不过这两个才是最相配的。转钟离八段锦的内容如下。
                  明胡文焕辑《类修要诀·钟离祖师八段锦导引法》云: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微摆撼天柱,赤龙搅水浑。
                  漱津三十六,神水满口喷,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
                  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
                  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又手双虚托,低头攀足频。
                  以候逆水上,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
                  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河车搬运讫,发火遍烧身。
                  邪魔不敢近。梦寐不能昏,寒暑不能入,灾病不能迍。
                  子后午前作,造化合乾坤,循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
                  从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出,民国四川周述官写的《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一书中,其实就是参照了钟离八段锦的内容改编了他的后面几图,可见这套坐八段锦确实是传统中的精品。
                  另外,宋末年的俞琰在其文章中如此说:“愚四十年前,注《参同契》时,见吕四行八段锦术,诧其老健,每窃笑之。逮今思之,《参同契》之学实屠龙术,不如四平之宰猪也。”意思很简单,他四十年前,曾注解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那时候有个叫吕四的人,是个宰猪的,平时练习八段锦,俞琰很奇怪他年岁老了,却很健壮,等他四十年后,再回想当初,自己注解学问时候,还不如这个杀猪的练习八段锦呢。
                  坐八段锦,一般古人会把六字诀和这套功法共同修炼。转一首词和一段歌诀如下。
                  《临江仙》一阕:“子后寅前东向坐,冥心琢齿鸣鼍。托天回顾眼光摩,张弓仍踏弩,升降辘轳多。三度朝元九度转,背摩双摆扳。虎龙交际咽元和,浴身挑甲罢,便可蹑烟萝。”
                  《六字气歌诀》 :“行持六字气,次第为君歌。托嘻顾嘘呬,张踏并同呵。三吹居其中,升降与朝摩。摆扳呵再咏,挈呼独一哦。谁知咽复吹,妙理毕陈罗。大都十二声,五脏可通和。”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21-01-03 11:48
                  回复
                    被删帖了,是昨天发的帖子的回复,也不知是什么内容。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21-01-04 09:50
                    回复
                      鸡同鸭讲 ,定住丹田
                      (烟花老师)
                      太极拳真传失去,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鸡同鸭讲。
                      师父是国内少有的高人。跟师父学拳,有时候得句话能兴奋半天,练上十天八日。也有觉得老生常谈,没有新意。再奇怪的就是自己练得自我感觉良好,结果一搭手就被打蒙了,听到师父滔滔不绝,却一句话都听不懂。好在现在可以录下来慢慢研究,只是少了鲜活刺激。
                      能知道自己发蒙,就是悟性极高。大多数人是木头人,不知道自己蒙。
                      师父在尽力教,讲的是他自己层次上的东西,师父常拿盲肠做比喻,听得多了,略有感觉。师父不说,你几辈子也练不到盲肠,就像杨师所说你几辈子也练不到他说的松一样。师父是饥饿态,四小时以上练出的功夫。现代人哪里会有那种心境和时间。
                      高功夫师父跟徒弟讲东西,就像和一个木头人说话,可以称为鸡同鸭讲。一开始由于水平低,所以听不进去,得慢慢磨练。也还有心性不高的,练出个皮毛,就视若珍宝,骄傲自大,也再不会进去东西了。师父讲空,你认为拥有,珍爱的东西往往也妨碍了你的空,迷在尘世了。
                      现在传武衰落,以前的秘诀却都已公开现世了。我现在练出东西以后,一搜索,就会找到满把的指点下一步的功法秘诀。比如这次找到的五个太极呼吸层次和缩五心的八卦龟缩呼吸法。
                      九五至尊,再往上则亢龙有悔,所以是五字。
                      太极拳练得是控制力,需要先找准口诀上讲的中线,丹田这些东西,再定住,然后才是守住。找准很难,要向内找,细细找,反复找,守也是找。
                      拳谱说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但这是对高层次功夫来说的。对初学者来说,这句话应该反着读,叫做缪之千里,差者毫厘。比如一开始气沉丹田,可以把尾闾当做丹田,两者其实内部是联通的。再比如中线,师爷说是百会到会阴,这是精确说法,初学能找到脊柱就不错了。脊柱可以用很久。不知道扔的话,层次也就定在这里了。
                      找到穴道,叫练到点上了,比如肩井,涌泉,是入门的点,能凭此往下练了。找到,找准这些点,或者说穴道通了,这些点就定住了,能守住了。太极拳架子不难,难在能找到体内这些点,精确定位。
                      内家拳最大的秘密,就是丹田的位置了,这个秘密很早就口口相传了。丹田在脐下一寸三分处,尺寸分毫不差。这两天感知到了喉头,会阴的点,也摸索到了丹田的点。定住丹田。


                      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21-01-07 14:41
                      回复
                        守中用中,中气斡旋
                        烟花老师:
                        1. 口呼吸的诀窍,是模仿口吸面条。气要下沉到喉。喉头用不抛,和命意源头在腰隙两句,都是中线上永远不能丢弃的点,当然前提是先练出来。脊柱永远正直,就是这两句话的合集。
                        喉头和膻中这两个点,是中轴之气上升最重要的点。真气运行法的入门就是呼吸注意心窝部。这两个点有了,就能找到中轴的气路,也就是中气升降之路。中气升降能力高低,反应了水火交汇能力的高低,因为肾下心上,水火是上下交汇的。
                        晨鸡啼鸣,练得就是胸喉的中轴的升降之气。
                        守中,就是蚯蚓虽无爪牙之力,但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能力的来源。拳里要找到这个东西,才算练明白。有了中,用中是分阴阳。拳理是太极分两仪,绝对不是先人为自以为是的分了阴阳,然后把阴阳当做两仪来找太极。妄讲阴阳之用的,就是在这个基本道理上弄反了。
                        2. 小寒大寒,降极则升。这个升降是带有直上直下性质的。这是彭子子益所言。生死之机,不可不察。
                        3. 练拳如挖矿。守中练法,如找准一处,心无旁骛往深处挖。视根性如何,入门讲究站一月,三月,一年,三年桩,也可以走猫步,趟泥步,单式打劈拳,崩拳。拳击打直拳。初无所获,挖到一定程度苦尽甘来,深入脏腑,得大矿脉,如心肺肝脾肾,喉,腰隙,丹,肛,舌根有力。分阴阳练法,以前后,内外,正反互为平衡,歪了就从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上找,类似于四处挖矿,一开始也能挖到宝贝。但越练越歪,难以深入。到一定时间功夫难长,就想出负重,乱抖的歪招。原理是无中则歪,一开始所谓的阴阳不过是人为强分,耗精劳神,终无所获。
                        问:楼主应该是有自己见解了。有了中,用中是分阴阳,此话怎么理解?
                        躺在床上看烟花解答:分阴阳是个维持平衡的方法。维持平衡就是守中。这是个重要心法,不能在网上随意说。
                        形意拳大师曾说:拳中之内劲,是将人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着,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其理无非动中缩劲,使气合一归于丹田。这里已经讲出百分之八十的东西了。
                        烟花老师:
                        束经修路,潜阳生根
                        七到九点是辰时,胃经当令。
                        现代搏击讲究束紧核心,其实是紧住中线,中线即任督二脉。内家拳一举一动,外示舒展,内有劲路。十二正经,即是体内大道。但未得法之人,经脉不通,痰饮泥泞,需在松中束紧体内经路,循经以动作,导引以通其路。反复盘架子,磨练正路,渐渐路通桥成。要想消磨体内痰饮干血这些泥泞沙砾的阻碍,需要能把阳气潜藏体内,也就是增大体内空隙以存气。实际上脏腑存阳气能力极强,深不可测。寂然不动而为神。练到脏腑这一步,自然会谦和内敛。世建高楼大厦过多,楼高则养运失调,耗重难全。懂了阳气潜藏,经络脉渐深渐粗,是为生根。
                        易技道:
                        哪有那么复杂。
                        守中用中,就是以静制动。
                        就是站着不动、取守势。中,中土,即自己的位置。
                        让对方来攻击你,你就主动 了。
                        因为内家拳不如外家拳灵活。
                        等对方来进攻,你在进行“进退顾盼定”相应的对策。
                        烟花老师:
                        能集中精神,往经脉里练的内家拳不见得不灵活。拳击的灵活击打也是集中精神练出来的。
                        其他帖子看到tjming1988:
                        腰隙,一般来说,因人而部位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即在盘拳后腰的部位有发热的地方就肯定是腰隙。
                        太极拳讲抽丝,抽丝所抽之丝就是由腰隙开始,所以说命意源头在腰隙。
                        锻炼腰隙的作用除了抽丝以外,还可以认为是强化刺激肾上腺髓质。


                        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21-01-13 14:43
                        回复
                          合正化通 拔筋抻骨
                          (烟花老师)
                          内家拳讲六合,六为六面力,合为集中,六面力行于内则为经筋劲线。中,平走向。六劲集中在脐下三分处。以丹为中,骨架搭起,可称合正。合正则周身劲整。
                          化为消,如化痰,化瘀之意。如痰饮遇止咳之药,淤青遇云南白药,风湿膏药。练拳以拳架导引,神与身合,不通淤塞则渐磨渐化,以致于轻松流水之境,即为化字。但当以舌下生津为标,切莫求以外形,发力,否则经脉扭歪,长远伤身。
                          抻,拔二字为互通。拳击常以击头为有效得分,何也?因脖挺为能打之本。脖挺则头身合正而劲生,头如铁锤。拳击练至此境可战。内家拳也必以太阳穴高高鼓起为中层功夫。行口呼吸之法,牙齿咬正,脖筋从骨处拔起,颈挺,则太阳穴自鼓。因常人劲弱,筋多萎陷肉中。筋拔起则项腰膝三处由外自挺,太阳穴鼓出。观师父,泰森之颈项皆挺,囚徒健身所言脖之功效亦如此。所以内壮则外挺。
                          不得法者,非止有筋陷,骨缝深合亦为陷。心陷骨内,如行者陷于五指山中,不知自拔。骨拔心出,豁然而开,谓之悟空。
                          附:
                          李老讲练拳要学会自己和自己较劲。较劲之说,就是体内扭拔扯正之劲。咬齿之力最大,齿正则骨正。拳击用牙套之意在此。练拳应当细究形意咬牙怒目提肛舌顶,头顶肩扣腰塌,背圆尾闾前翻,梢齐尖对,心暇意连这些口诀中的内在较劲以正之意也。
                          今天开始背形意拳要论,从形意,一气开始,背到九歌。
                          无形无意,是为太极。借有化无。


                          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21-01-17 12:09
                          回复
                            她咬牙开喉,中间为空
                            (烟花老师)
                            口呼吸的诀窍,是模仿口吸面条。口嘬紧圆,咬牙,喉圆,吸气要撑开喉咙,就是说要开喉轮。这个东西不是很懂,就多抄点书了。
                            喉头永不抛,这句话是练到的,喉轮开,自然会知道珍惜保持。
                            喉轮开,喉轮,胸轮,海底轮,顶轮,一线联通,中间为空,这个是中脉,气脉。实际上就是唱歌里讲的开声,打开喉咙,声线要圆。唱歌时所说的感觉声带的支点在胸,就是喉轮下面的胸轮也撑开。
                            用“哈欠”开嗓,这听起来有点老土,但却自然、轻松、实用。因为人在“哈欠”的状态,口腔空间会逐渐增大,这个时候气息可以很自如的送进送出。很多时候,人们还喜欢用闭嘴“打哈欠”的方式开嗓。
                            要注意换声区的调整,这样才能使人在某一个高度,无法前行的时候, 通过“倒吸一口气”的动作,使中间通道打开,气息下沉。吸面条的动作能使喉头稍向下、退后,使咽腔充分打开,同时将中声区歌唱时向上齿龈背后发送的气息,随着音高逐渐向上挪动,嘴也随着逐渐张开,此时声音感觉更向上,更能发送到遥远的前方。
                            夹脊窍和中丹田窍,这两个窍是接人气的。人与人交流,打开这两个窍,就叫“开心”。
                            要想身体健康,第一步就需要做到全身的气脉通。窍门就是挺腰直背,鼻子微微回收。
                            凡是骨头连接的地方,都能接受天的“生气”,也就是关节都能接天的“生气”。简单吧?简单——这就是一句秘诀。
                            四个窍,集中在脑袋上,这主要是接天的“生气”的。这四个窍:一个是“顶窍”;然后是“意窍”,又叫“上丹田”;第三个叫“玉枕窍”,又叫“神窍”——注意啊,可不是玉枕穴;还有一个呢,叫总窍,是非常重要的窍,也叫“泥丸”。这个就是有些道书上说的“泥丸宫”,实际上是人的脑垂体,统管我们的内分泌,可以自动调整我们身体的各项功能。就人体激素分泌而言,它相当于中枢,它就像花生米这么大,但作用很大,所以这个又叫“总窍”。
                            人体背面的这一个是尾闾窍。这个尾闾,本来是分为上尾闾和下尾闾的,中医主要用下尾闾,也叫长强穴。那么下尾闾在哪儿呢?在尾骨的第三节;可是我们修道的人用的尾闾窍跟这个下尾闾不同,它是在命门下一寸。人体正面的是“气海”,气海是储存人体“卫气”的窍位,也叫下丹田,这是正面背面相对的两个窍。第三个窍就是我们的肛门前口,叫做“玄牝之门”,或者叫做“牝门”,也叫“会阴窍”,注意不是二阴中间的“会阴穴”。会阴穴在两阴之间,而会阴窍是在肛门前口,所以也叫“阴窍”。头上四窍接“天气”,腰腹部三窍接“地气”,这是七窍。修道开九窍,还有两个窍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中丹田和我们背后的夹脊窍。夹脊窍在我们两胳膊的连接处。
                            附件1:
                            主要抄了李谨伯老先生的呼吸之间。
                            大家要知道,当今世界上,今年比去年灾害多,牛年比鼠年灾害更多,一定会有很多人由于灾难、得病死去。修道的人,有预感功能与预知功能,他可以借此来躲避灾难,求得平安。
                            所以说,高级阶段的功夫,最重要的是保平安,能够防祸,包括防重病,防各种各样的危险。其实这是一种本能,是我们早有的,遗失退化了,修道是恢复“先天本能”而已。
                            佛法无边的意思,就是说佛法不着边际,不偏执一边,不左也不右。
                            《洗髓经》怎么练?其实方法容易极了——不论坐到那儿,把身体坐直了,想你的脊柱——将脊椎骨拉直,想你的脊椎骨在动,闭上眼睛观想后面的脊椎在动,可以是摆动,也可以是前后蠕动;可以用身体微微地带动,但是一定不能用力,一定要慢,一定要连续,不能猛。修道不是体操,不能猛,它是非常柔和的,非常慢的;动的时候,要连续、不间断、不用力,左、右、前、后、上、下慢慢地动。
                            开始修道的时候,身体外部是动的,慢慢就变成里面动了。开始紧张不自然,慢慢就放松了,就柔和了,就越来越慢了,并且连续,圆转如意。“动中之静为真静”,放松不是背越来越驼了,不是像面团了,是慢慢像面包似的自动发开了——内空虚,外挺拔。这也就是少林寺的《洗髓经》,这就是洗髓,洗你的髓,髓就在你的脊椎骨里。
                            先不要憋气,因为嘴巴不松开,身体就不会松开。最松的状态,不是闭嘴,是微微张开一点嘴。你的嘴,最自然的状态是微微张开一点。嘴不松,身体不会松。你躺着做也可以,躺在床上也可以做,就是背部受点压迫,有的时候通督脉就比较难一点。你也可以侧卧……放松,放松不是人缩小了,放松反而是人有点膨胀的感觉,像面包一样的发开了。张中必有松,松中必有张。古人不用放松,他要虚,要身体虚空。凡是修道的人,都要懂得“虚静”二字。虚就是放松,松中有张;静中是平衡,是全面的平衡,是把握阴阳。
                            身正才能气动;身不正,气血淤塞走不动。气血动,才能意静——意念才能静下来,意静才能神活。
                            我现在讲的这些东西,这二十六个要点,我都会给大家讲清楚;但这是拿命换来的秘诀,不要因为太平盛世,就不当回事。过去知道的人轻易不传,我现在也不具体讲,我们明天、后天再讲。


                            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21-01-21 14:34
                            回复
                              咬牙开喉,中间为空
                              (烟花老师)
                              口呼吸的诀窍,是模仿口吸面条。口嘬紧圆,咬牙,喉圆,吸气要撑开喉咙,就是说要开喉轮。这个东西不是很懂,就多抄点书了。
                              喉头永不抛,这句话是练到的,喉轮开,自然会知道珍惜保持。
                              喉轮开,喉轮,胸轮,海底轮,顶轮,一线联通,中间为空,这个是中脉,气脉。实际上就是唱歌里讲的开声,打开喉咙,声线要圆。唱歌时所说的感觉声带的支点在胸,就是喉轮下面的胸轮也撑开。
                              用“哈欠”开嗓,这听起来有点老土,但却自然、轻松、实用。因为人在“哈欠”的状态,口腔空间会逐渐增大,这个时候气息可以很自如的送进送出。很多时候,人们还喜欢用闭嘴“打哈欠”的方式开嗓。
                              要注意换声区的调整,这样才能使人在某一个高度,无法前行的时候, 通过“倒吸一口气”的动作,使中间通道打开,气息下沉。吸面条的动作能使喉头稍向下、退后,使咽腔充分打开,同时将中声区歌唱时向上齿龈背后发送的气息,随着音高逐渐向上挪动,嘴也随着逐渐张开,此时声音感觉更向上,更能发送到遥远的前方。
                              夹脊窍和中丹田窍,这两个窍是接人气的。人与人交流,打开这两个窍,就叫“开心”。
                              要想身体健康,第一步就需要做到全身的气脉通。窍门就是挺腰直背,鼻子微微回收。
                              凡是骨头连接的地方,都能接受天的“生气”,也就是关节都能接天的“生气”。简单吧?简单——这就是一句秘诀。
                              四个窍,集中在脑袋上,这主要是接天的“生气”的。这四个窍:一个是“顶窍”;然后是“意窍”,又叫“上丹田”;第三个叫“玉枕窍”,又叫“神窍”——注意啊,可不是玉枕穴;还有一个呢,叫总窍,是非常重要的窍,也叫“泥丸”。这个就是有些道书上说的“泥丸宫”,实际上是人的脑垂体,统管我们的内分泌,可以自动调整我们身体的各项功能。就人体激素分泌而言,它相当于中枢,它就像花生米这么大,但作用很大,所以这个又叫“总窍”。
                              人体背面的这一个是尾闾窍。这个尾闾,本来是分为上尾闾和下尾闾的,中医主要用下尾闾,也叫长强穴。那么下尾闾在哪儿呢?在尾骨的第三节;可是我们修道的人用的尾闾窍跟这个下尾闾不同,它是在命门下一寸。人体正面的是“气海”,气海是储存人体“卫气”的窍位,也叫下丹田,这是正面背面相对的两个窍。第三个窍就是我们的肛门前口,叫做“玄牝之门”,或者叫做“牝门”,也叫“会阴窍”,注意不是二阴中间的“会阴穴”。会阴穴在两阴之间,而会阴窍是在肛门前口,所以也叫“阴窍”。头上四窍接“天气”,腰腹部三窍接“地气”,这是七窍。修道开九窍,还有两个窍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中丹田和我们背后的夹脊窍。夹脊窍在我们两胳膊的连接处。
                              附件1:
                              主要抄了李谨伯老先生的呼吸之间。
                              大家要知道,当今世界上,今年比去年灾害多,牛年比鼠年灾害更多,一定会有很多人由于灾难、得病死去。修道的人,有预感功能与预知功能,他可以借此来躲避灾难,求得平安。
                              所以说,高级阶段的功夫,最重要的是保平安,能够防祸,包括防重病,防各种各样的危险。其实这是一种本能,是我们早有的,遗失退化了,修道是恢复“先天本能”而已。
                              佛法无边的意思,就是说佛法不着边际,不偏执一边,不左也不右。
                              《洗髓经》怎么练?其实方法容易极了——不论坐到那儿,把身体坐直了,想你的脊柱——将脊椎骨拉直,想你的脊椎骨在动,闭上眼睛观想后面的脊椎在动,可以是摆动,也可以是前后蠕动;可以用身体微微地带动,但是一定不能用力,一定要慢,一定要连续,不能猛。修道不是体操,不能猛,它是非常柔和的,非常慢的;动的时候,要连续、不间断、不用力,左、右、前、后、上、下慢慢地动。
                              开始修道的时候,身体外部是动的,慢慢就变成里面动了。开始紧张不自然,慢慢就放松了,就柔和了,就越来越慢了,并且连续,圆转如意。“动中之静为真静”,放松不是背越来越驼了,不是像面团了,是慢慢像面包似的自动发开了——内空虚,外挺拔。这也就是少林寺的《洗髓经》,这就是洗髓,洗你的髓,髓就在你的脊椎骨里。
                              先不要憋气,因为嘴巴不松开,身体就不会松开。最松的状态,不是闭嘴,是微微张开一点嘴。你的嘴,最自然的状态是微微张开一点。嘴不松,身体不会松。你躺着做也可以,躺在床上也可以做,就是背部受点压迫,有的时候通督脉就比较难一点。你也可以侧卧……放松,放松不是人缩小了,放松反而是人有点膨胀的感觉,像面包一样的发开了。张中必有松,松中必有张。古人不用放松,他要虚,要身体虚空。凡是修道的人,都要懂得“虚静”二字。虚就是放松,松中有张;静中是平衡,是全面的平衡,是把握阴阳。
                              身正才能气动;身不正,气血淤塞走不动。气血动,才能意静——意念才能静下来,意静才能神活。
                              我现在讲的这些东西,这二十六个要点,我都会给大家讲清楚;但这是拿命换来的秘诀,不要因为太平盛世,就不当回事。过去知道的人轻易不传,我现在也不具体讲,我们明天、后天再讲。


                              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21-01-21 14: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