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认为是学校的学术风气建设,特别是本科阶段,要严厉查处考试等作弊行为,绝不姑息。这个时候能做弊,以后学术报告不是更糊弄和弄虚作假。学校就是学习的地方,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容不得弄虚作假。同时,要对第一年挂科的学生要宽容。一则,很多学生在该专业课的基础底子可能并不好,又跟不上该专业的进度;二则,学生可能是被调剂的不合适专业,或者对该专业预期不同,兴趣不在于此。三则,对大学的教学方式、方法不能适应。
我认为对这些情况,一个是各专业开课前最好进行专门的摸底考试,看看学生该课程的所需前置基础知识水平是不是过关,大部分是位于什么水平,对于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基础学科水平是否能理解讲课。对于大部分都欠缺的要重点进行课程外的练习甚至教学,对于个别基础学科水平极差又有志于此的要有推荐的书目和明确的知识点体系,让其能自学赶上。再一个就是让不适合的学生转去其感兴趣的专业。
另外,就是要极其关注基础学科的教育质量,一个是加强基础学科的师资质量,做到基础学科的讲解无误、理解到位,弄通弄懂;一个是多基础学科的学习,做到学生基础学科数、物、化、生两门甚至多门同时学习,而且要重点抓,重点要求切实掌握,因为创新诞生于多学科的交叉未来是必定的,而多学科的交叉,同时具有扎实的基础学科基础,是快速掌握未来交叉学科的诀窍。另外,就是要鼓励动嘴、动手、动脑,动嘴就是要多问,将老师问倒,将老师问的走不脱身,同时要动嘴参与知识的研讨,提出好的问题。动手就是有想法要快速地将其变为算式、数据模型、代码、实验、手工成果。动脑就是要动脑筋,一方面是要勤动脑筋哪里能搜集到本专业适合自己该阶段的学术资料,另一方面就是多想别人没想过、没提到过的问题。除此之外,学校教学要面向实际的,实验要真实的实践实操式的,完整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要极其地重视实验和实践活动,并培养实验、实践式的教学人才,发现实验中的各种问题并把实践、实验当成一门具有学术讨论风格的专业课,而不能是浅尝则止,蜻蜓点水式的演示性、演练性的。学生要具有了解基础原理,同时熟悉实验的、计算的、测量的和分析的方法,开放创造性地处理问题,掌握设计的技能并具有应变的能力。既要能对着操作手册,熟练地掌握相关技术,又要能对整个系统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其出现的问题。另外需要提供大量的接触工程的机会,既要有生产的、又要有研发、研讨的活动,了解和实践参与实际的工程运作。再就是鼓励跨学科式的研究机会计划,鼓励本专业的优秀学生向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研究跨学科报名,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活动参与,拉近和跨学科老师的关系,获得跨学科的潜在知识路径。
-----------
写的很混乱,可操作性大概也不强。
不过基本就是几点吧,1,是极其重视基础学科的教学,主要是师资力量和教务活动上。2,是极其重视实验实操和工程实践活动(这个没有政府的大投入支持和牵洽安排是不可能实现)。3是极其重视跨学科的基础学科基础学习和鼓励交叉学科专业的学生、教师之间的交流。4,极其重视导论课,不光各专业要有正规的导论课,各专业课也都要有正规的导论课,导论课不是糊弄式地讲就业、画前景大饼,而是要厘清知识体系,明白各学科的前置知识体系,形成知识导图,知识树,以及讲解各知识的应用场景,我认为对专业课要进行专门的教务研讨活动,最好对各门课程要有其他国内外专业书目推荐,促进该课程的脉络延申和知识透彻理解。同时做好国外专业书目的,特别是该专业经典书目的翻译活动,加强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5,重视学风学气,对一年级本科生要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