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伏以来,吃了好几顿面条儿,不由让人想起了秦川吃食“油泼辣子biāng biāng面”。2003年的中秋节,在西安的中百宾馆晚餐后,有个在前台工作名叫王延的小姑娘告诉我一首歌谣,就把这个biāng字的繁琐写法讲清了:
一点飞上天,渭河两头湾。
八字大张口,言字往上走。
你一扭,我一扭,你家长,我家长,中间坐个马大王。
心字底,月照光。
画个钩褡挂麻糖,推个车车走四方。
当时我请她用陕西话来念,可是由于西安人的普通话讲的较好,再加上面对我这个操标准普通话的客人,她一时竟拿捏不好自己的家乡话,而无法念出,惹得在场众人都笑了。要知道,倾听用当地的方言念诵当地的土风民谣是相当必要的,这可是当之无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该用录音记录的。
后来,也还听说过一些不同版本的歌谣,比如:“一点一横长,言字顶房梁,你系我也系,你长我也长,马姑娘入洞房,心在底,月在旁,扛着长枪追霸王。”等等。
京北延庆的年轻人他们有个口头语——“shuàr”。这个词的出现率很高,和他们接触长了,慢慢才理解,这是延庆当地的土语,是“啥,什么”的意思。比如:“你干shuàr呢?”,“这是shuàr啊?”一般用在疑问句中。当时本想和他们开个玩笑,难为他们写出这个shuàr字来。结果却弄出两个答案来,一是简写的:上面一个“延”,下面一个“土”。意思就是延庆的土语。另一种是繁写的,也有个歌谣:
一点一横长,口字顶房梁。
你拧我也拧,你长我也长,里面住着个马大娘。
心字底,月字旁,提钩挂衣裳。
读音:shuàr
一次,与别人谈起此事,没想到当时在座的人们,还给我反馈了不少信息。何守智老先生小时候在其家乡川西宜宾就见到过类似的字形,歌谣及字义有异,是过春节时贴在大门上的。据说两湖、两河都有这类字。有个邯郸的版本,读音为zéi,歌谣是:
一点没有一横长,二字没有口字方。
两边挂的金丝鸟,横担一根梁。
你也长,我也长,当中坐的马阎王。
心作底,月作帮,肩膀头上扛鸟枪。
一个石头子崩到山顶上,照的日月明光光。
从以上的情况来看,歌谣都合在开口的“江阳辙”上,字义、读音虽然有所区别,但字形却大同小异。看来,音、义及歌谣与地域相关,更是和其创作的当地、当时的生活环境、劳动内容有关。不论“渭河”还是“黄河”都是地域的标识,秦川也确有“霸王”的足迹。而“你拧我也拧”,“提钩挂衣裳”正是对劳动场面的描写。biāng biāng可能是个象声词,应该是制作此种面食时所发出的biāng biāng的响声。把字写得这么复杂,真令人难以猜出它念什么。“到底念shuàr呢?”一来二去,延庆人民念其为shuàr便很有可能了。
汉字系孳乳而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构成方式。“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人们又以“易八卦”这一由少到多的衍生方式,创造出了妙趣横生的民俗文字。传说biāng字为秦始皇所造,且不管是否可信,从秦扫六合,统一天下来看,人们把这个多字合并而成作品的创作权授予始皇,反应了天下向往统一,家人渴望团聚的人文情节。有种说法讲,“中国”一词在法语中写作“Chine”,读音即是“秦”的音转。可见秦在历史上的影响的确很大,是东方两河流域所孕育文明的亲代与子代的分水岭。其实,很多传说并非空穴来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没有biāng的读音,也许biāng字真的可以追溯到秦始皇实行统一的时候,它随着文字、度量衡、轨制等事物而遍传于天下也是可能的。抑或是“家国之上还有天下”的理念逐渐植根民间的滥殇吧。
对于民间而言,总能以纳福明志作为创作的主题。出现了很多聚合结构形式的字,实则为吉祥话。他们经常采取共用同一构件的办法来造“吉祥字”。如“招财进宝”、“日进斗金”、“黄金万两”、“春景常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