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被迫就地过年,想起前两天刷到的关于普通院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帖子,想了想,还是来写一篇帖子,叙述一些毕业后到如今的看法
我是13届毕业生,浙江人,当年高考压着本科线填的这里,说实话选择不多,当时省内的学校我不想去,要去吉林或者重庆的学校,家里人听了吓死,反过来想想其实大连也挺好;著名的开窗论嘛,那么来就来了,当时没想那么多,能读个本科就行。
我们那个时候压着线的本科都是三本,我当时填完志愿后对专业或者职业规划等等的想法一片空白,唯一占据我脑子的是三本学校学费比公办学校贵,还贵不少,光这一点我缓冲了很长一段时间,然后大学生活就这么糊里糊涂的开始了。
在大科院的几年平平淡淡,没有啥轰轰烈烈的经历,就是刚上大一被一个学姐骗过,不过也因此认识了一些人,也不亏。大学没挂科,四六级都过了,成绩还行。
(这里打个岔,许多公司在招聘应届生的时候会要求提供大学成绩单,虽然只是作为参考,并不是决定性因素,但是大部分人作为普通人,即没有什么国家专利在手,也不是哪一方面的高精尖人才,所以最好认真对待每一门期末考试,不求面试加分,但求不拖后腿。)
在学校的最后一年也试过考研,但我向来是那种形式大于效率的人,真要做成什么事肯定自己一个人偷偷摸摸做,到后期仿佛已经不是由自己意愿考研了,更像是赶鸭子上架进退不得,那大半年在图书馆真正看进书的时候不多,没有考上情理之中。
后来放弃二战找工作了,因为主观和客观条件不允许,二战对心理和经济方面还是有一定的要求。如果能静下心看书学习的学弟学妹们还是建议考研,客观而言我们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在找一个平均水准或以上的工作单位时还是吃亏。
我是13届毕业生,浙江人,当年高考压着本科线填的这里,说实话选择不多,当时省内的学校我不想去,要去吉林或者重庆的学校,家里人听了吓死,反过来想想其实大连也挺好;著名的开窗论嘛,那么来就来了,当时没想那么多,能读个本科就行。
我们那个时候压着线的本科都是三本,我当时填完志愿后对专业或者职业规划等等的想法一片空白,唯一占据我脑子的是三本学校学费比公办学校贵,还贵不少,光这一点我缓冲了很长一段时间,然后大学生活就这么糊里糊涂的开始了。
在大科院的几年平平淡淡,没有啥轰轰烈烈的经历,就是刚上大一被一个学姐骗过,不过也因此认识了一些人,也不亏。大学没挂科,四六级都过了,成绩还行。
(这里打个岔,许多公司在招聘应届生的时候会要求提供大学成绩单,虽然只是作为参考,并不是决定性因素,但是大部分人作为普通人,即没有什么国家专利在手,也不是哪一方面的高精尖人才,所以最好认真对待每一门期末考试,不求面试加分,但求不拖后腿。)
在学校的最后一年也试过考研,但我向来是那种形式大于效率的人,真要做成什么事肯定自己一个人偷偷摸摸做,到后期仿佛已经不是由自己意愿考研了,更像是赶鸭子上架进退不得,那大半年在图书馆真正看进书的时候不多,没有考上情理之中。
后来放弃二战找工作了,因为主观和客观条件不允许,二战对心理和经济方面还是有一定的要求。如果能静下心看书学习的学弟学妹们还是建议考研,客观而言我们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在找一个平均水准或以上的工作单位时还是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