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缺乏漫画生存的完善大环境
或者说是漫画生存的大环境并不友善。突出表现在:
1、没有形成良好的漫画市场
空有巨大的需求,但没有形成良好的供需连接渠道。中国人口十多亿,爱好者至少上亿人。如果能良好开发,市场规模巨大。但是,但是,但是,由于时代的变化太快,组织及开发遭受时代限制,2000年左右的纸书漫画还没来得及建立稳定的市场,就被各种外部原因打断,最后因为手机平台而被彻底摧毁。纸书漫画成了APP的周边,本末倒置。漫画成了部分爱好者的专属市场,市场急剧萎缩,价值急剧降低,无法为从业者提供良好的价值支撑。
2、资本投资舍本逐末,捡拾芝麻舍弃西瓜。
美术欣赏作为漫画作品的重要属性之一,纸媒不可或缺。读者对高质量漫画的欣赏不是看过就完,而是需要经常反复回味,这种需求是不可能被改变的。漫画必须从纸媒起步,纸媒市场是漫画的核心市场。但是由于对此认知错误,盲目认为纸媒已经过时,专注且依赖电子传媒平台从而完全舍弃巨大的纸媒市场,进而无法培养社会普遍阅读漫画的习惯,错失巨大商机。不可否认,缺乏纸质漫画的美术欣赏价值,或者碎片化美术欣赏价值,仅仅靠情节如何能与网络小说比肩?如何能真正稳定地吸引读者?2000年开始的那一代人的阅读纸媒漫画的习惯,轻易被抹杀,市场何存?
3、漫画作者群体不能得到市场化培育
美术作品质量数量的提升,直接依赖创作价值体现,没钱万万不能。如果缺乏市场支撑,光靠资本投资,只能是昙花一现。由于作品获利有限,作者群体投入与获得不符,作品质量和数量不可能得到稳步提升,市场当然也不可能稳步建立。良性循环无从建立,中国漫画始终如现状一样不死不活,良莠不齐。一周一更,一月一更等等漫画连载如何能与网络小说一天一更,一天几更看齐?如何能满足读者需求?
市场规模,高质量高数量漫画作品,资本带动,缺一不可,这些就是所谓的漫画生存大环境。最近十年来,电子传媒平台有资本试图照搬网络小说模式,培养稳定市场,好像看起来有一定规模,但不过是虚假的繁荣和假象,注定不可能持续。因为如上所述,关注的市场是抓小失大,舍本逐末。市场不足以稳定,市场不足以驱动。甚至影响到下游和周边,影响动漫影视及文化产品输出。类似中国足球,可以类比参照,可以拭目以待。
第二位:对什么是漫画缺乏本质认知
或者说缺乏对漫画的美学认知,缺乏美学修养。
在很多人心目中,漫画等同于日漫,卡哇伊,夸张变形,幼稚低龄,完全失去漫画对想象及表达,以及叙事的创作激情,失去漫画的精髓。
有人归咎于中国漫画缺乏分级,却不去思考为什么不分级的原因。原因其实很简单,整个社会缺乏对漫画的本质认知。既然漫画是某些人心中认为的,只是儿童及少年,少女成长中的点缀或消遣,又哪里来的动力去认真对待?哪里愿意去分级?
什么是漫画?日漫模式,就是评判漫画是否是漫画的标准和标志吗?
大错特错。
可以深入思考,什么是漫画。不得到答案,中国漫画不会有好的前景。
第三位:漫画作品脱离现实过于巨大
正常的文化产品链,影视依赖小说和漫画。
小说可以直接被改编成影视,但最好中间有一个漫画产品过渡。因为小说到漫画,与小说到影视,都有一个从完全的无形无相的意识描述,到有形有象的翻译和转换。如果多一个漫画产品,不止市场规模和价值被实现,而且也是形象的初步转换。好的形象转换,会降低影视形象的选择难度,降低争议和冲突。
但是,可惜的是,目前中国的漫画对小说的改编,脱离实际过大,相当于失去了作为过渡的意义。
中国漫画脱离现实过大的原因,显然依然是,对什么是漫画缺乏正确认知,对日漫,尤其是日漫中分级的少年或少女漫画专注近乎于迷信。失去中国自身文化的定位,也失去对漫画的精彩诠释。
简单总结几点,以后再补充。
或者说是漫画生存的大环境并不友善。突出表现在:
1、没有形成良好的漫画市场
空有巨大的需求,但没有形成良好的供需连接渠道。中国人口十多亿,爱好者至少上亿人。如果能良好开发,市场规模巨大。但是,但是,但是,由于时代的变化太快,组织及开发遭受时代限制,2000年左右的纸书漫画还没来得及建立稳定的市场,就被各种外部原因打断,最后因为手机平台而被彻底摧毁。纸书漫画成了APP的周边,本末倒置。漫画成了部分爱好者的专属市场,市场急剧萎缩,价值急剧降低,无法为从业者提供良好的价值支撑。
2、资本投资舍本逐末,捡拾芝麻舍弃西瓜。
美术欣赏作为漫画作品的重要属性之一,纸媒不可或缺。读者对高质量漫画的欣赏不是看过就完,而是需要经常反复回味,这种需求是不可能被改变的。漫画必须从纸媒起步,纸媒市场是漫画的核心市场。但是由于对此认知错误,盲目认为纸媒已经过时,专注且依赖电子传媒平台从而完全舍弃巨大的纸媒市场,进而无法培养社会普遍阅读漫画的习惯,错失巨大商机。不可否认,缺乏纸质漫画的美术欣赏价值,或者碎片化美术欣赏价值,仅仅靠情节如何能与网络小说比肩?如何能真正稳定地吸引读者?2000年开始的那一代人的阅读纸媒漫画的习惯,轻易被抹杀,市场何存?
3、漫画作者群体不能得到市场化培育
美术作品质量数量的提升,直接依赖创作价值体现,没钱万万不能。如果缺乏市场支撑,光靠资本投资,只能是昙花一现。由于作品获利有限,作者群体投入与获得不符,作品质量和数量不可能得到稳步提升,市场当然也不可能稳步建立。良性循环无从建立,中国漫画始终如现状一样不死不活,良莠不齐。一周一更,一月一更等等漫画连载如何能与网络小说一天一更,一天几更看齐?如何能满足读者需求?
市场规模,高质量高数量漫画作品,资本带动,缺一不可,这些就是所谓的漫画生存大环境。最近十年来,电子传媒平台有资本试图照搬网络小说模式,培养稳定市场,好像看起来有一定规模,但不过是虚假的繁荣和假象,注定不可能持续。因为如上所述,关注的市场是抓小失大,舍本逐末。市场不足以稳定,市场不足以驱动。甚至影响到下游和周边,影响动漫影视及文化产品输出。类似中国足球,可以类比参照,可以拭目以待。
第二位:对什么是漫画缺乏本质认知
或者说缺乏对漫画的美学认知,缺乏美学修养。
在很多人心目中,漫画等同于日漫,卡哇伊,夸张变形,幼稚低龄,完全失去漫画对想象及表达,以及叙事的创作激情,失去漫画的精髓。
有人归咎于中国漫画缺乏分级,却不去思考为什么不分级的原因。原因其实很简单,整个社会缺乏对漫画的本质认知。既然漫画是某些人心中认为的,只是儿童及少年,少女成长中的点缀或消遣,又哪里来的动力去认真对待?哪里愿意去分级?
什么是漫画?日漫模式,就是评判漫画是否是漫画的标准和标志吗?
大错特错。
可以深入思考,什么是漫画。不得到答案,中国漫画不会有好的前景。
第三位:漫画作品脱离现实过于巨大
正常的文化产品链,影视依赖小说和漫画。
小说可以直接被改编成影视,但最好中间有一个漫画产品过渡。因为小说到漫画,与小说到影视,都有一个从完全的无形无相的意识描述,到有形有象的翻译和转换。如果多一个漫画产品,不止市场规模和价值被实现,而且也是形象的初步转换。好的形象转换,会降低影视形象的选择难度,降低争议和冲突。
但是,可惜的是,目前中国的漫画对小说的改编,脱离实际过大,相当于失去了作为过渡的意义。
中国漫画脱离现实过大的原因,显然依然是,对什么是漫画缺乏正确认知,对日漫,尤其是日漫中分级的少年或少女漫画专注近乎于迷信。失去中国自身文化的定位,也失去对漫画的精彩诠释。
简单总结几点,以后再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