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生物吧 关注:3,667贴子:34,994

图解国外经典作品系列(番外)——投机恐龙计划Spec Dinosaur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假如(非鸟)恐龙没有灭绝,他们会如何继续演化?”
该问题可以说是在想像生物进化讨论板块最长盛不衰和最出圈的一个话题了,从各位的孩提时代到已经成了气候的古生物学家和艺术创作者,无不为这一幻梦所着迷。谁不想亲眼看到山岳一般的蜥脚类巨兽在平原上漫步长吟呢?谁不想看到遮天蔽日的巨大皮翼毫无征兆地如离弦之箭般弹射而起呢?谁不想看到比现代食肉动物大两个数量级的君王暴龙以其力拔山河的筋肉和更劲、更霸、更强的口颌与彼此进行殊死厮杀呢?
白垩纪灭绝的条件太苛刻了。甚至如果你信奉有神论,那么你也可以说这次灭绝是专门针对非鸟恐龙和其他大部分大型化生物,给哺乳类乃至智人让出生存空间的。当然,一部分学者会认为一个非鸟恐龙主导的陆地生态系统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能够压制灵长类动物发展的生物,仍然会有猿猴下地,驯化龙种,建立文明。
假如一些星际尘埃干预了墨西哥湾陨石这一根本不在地球常规地质演变逻辑上的外因,马阶恐龙的多样性衰退也不过是森-土灭绝的一次重演,新的君王和泰坦终归会重新从中小型恐龙中诞生出来,漫步于大地之上。但命运没有如果,智人被注定生存在一个哺乳动物主导的生态环境,只有林间鸟鸣啾啾,也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说回这次要搬运的“投机恐龙进化”(以下简称Spec)网站。简单来说,该网站的世界观基于一个“K-T大灭绝并未发生”的平行宇宙进行建设。在该平行宇宙的地球上,恐龙毫无悬念地延续并主导了整个生态系统(不仅大量支系入主淡水,鸟类在天空也彻底蛀空了翼龙的生态位,仅存留一些大型的神龙翼龙),但哺乳动物仍然在一些领域蓬勃发展(如淡水中的类水獭、海豹生物,天空中的类蝙蝠生物和苔原带的中型陆生有袋类“羊”和“狼”)。在海洋中,虽然蛇颈龙不幸灭绝,但沧龙彻底完成了鱼形化,滤食生态位则被巨口鲨和一种“须鱿鱼”包揽。
Spec对大部分生物的想象都是相对保守的,如暴龙类从南美洲体型不足100kg的轻捷猎手到西伯利亚披着长毛的十米级“刃齿暴龙”,其形态基本都还在现实中暴龙类的框架之内;但也不乏“水龟在肛门长腮解决换气问题”和上述“须鱿鱼”这种极度激进乃至抽象的想象。此外也有很多思路是来自于主世界中新生代确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如“南北美陆桥事件”表现为小型暴龙和巨型驰龙将孤悬南美洲的阿贝力龙旁支灭绝(当然非洲和印度的阿贝力龙仍然生存),以及澳新大区的“主流食肉目不在家,袋狮古巨蜥称大王”表现为肉食四足奇异龙类和翅膀退化的神龙翼龙高居顶端肉食生态位,当然还有上文提到的“刃齿暴龙”与北极的巨型草食镰刀龙类搏杀的经典复刻(这里槽点其实挺大的,翻译到暴龙类的时候我会顺便吐个槽)。
Spec世界的表现形式不同于上帝视角,而是基于主世界人类文明前往平行地球进行探险和考古得出的科考结果。这也就意味着文本内会存在大量“未明确”,“仍是未解之谜”乃至探险日记中接近于UMA的模糊描述。此外,spec地球与主世界的时间本身是完全一致的,即探险家们考差和发现的生物相当于spec世界全新世的现存物种,显然由于该世界不存在文明生物(但有初具智慧的生物),大型动物基本都活的比较滋润。有一个专门的条目讲述了Spec世界的物种在新生代时期的演化与各种灭绝事件,其中的“已灭绝生物”虽然着墨较少但想象力同样出彩。
spec世界另一个珍贵的财富是其高质量且完善的美工,几乎每种被主要描述过的动物都会获得一张完整漂亮的图片,也有基于每个大洲生态系统的描绘图。但与serina比较,spec世界的美工可能确实要差一些。
闲话不多说,先对“spec世界的历史”这一条目进行翻译,让大家一览spec世界的风光!
贴主学业繁重,未来可能会不定期更新。
@寻珠 烦请加精


IP属地:广东1楼2024-09-20 15:24回复
    前言
    “当一个人否定了所有其他可能存在的世界时,他就会发现现实世界就是那个最好的可能。”——伦纳德·伯恩施坦,《坎迪德》
    (译者注:伦纳德·伯恩施坦是美国人,20世纪最伟大的全能音乐家之一,集作曲家、钢琴家、指挥等于一身,曾大量创作舞台和影视音乐,包括《西城故事》。他也是伟大的反法西斯和反战艺术家,一生为世界和平奔走呼吁。
    《坎迪德》也作《老实人》,即法语Candide的音译和意译,是伯恩施坦根据伏尔泰的同名著作改编的音乐剧,讲述了一个富有哲学意味的西伐利亚民间故事,以主人公被贪婪和仇恨吞噬,终于惨死的悲剧作结。)
    6500万年前,“奇克苏鲁伯陨石”(Chicxulub bolide),一颗直径约12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该小行星的起源尚不明确,但命运将我们的家园——地球的命运与这块陨石紧紧相连。陨石袭来的时刻,我们的地球被永远改变了。
    这次撞击留下了几个遗产: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沿海的巨大奇克苏鲁伯陨石坑;一层富含铱的、形成了地球岩石层内中生代与新生代的界限的黏土;以及大约75%的可化石化物种的灭绝。
    简而言之,这次撞击带来了可怕的白垩纪-古新世(K-Pg)大灭绝事件,这标志着中生代的结束。它开启了地球上脊椎动物演化的新纪元。许多生物群体,比如菊石类的头足动物、苔藓类植物和反鸟类,以及所有非鸟类恐龙,都在这次近两亿年来最大的灭绝事件中彻底消失。哺乳动物,这些毛茸茸的、以乳汁喂食后代的兽孔类动物,这些在上次灭绝后输掉了与恐龙的生态位争夺战的生物,突然发现自己处于一个几乎没有竞争的空旷世界中。
    (译者注:K-P大灭绝与三叠纪大灭绝相差两亿年不到,二者杀伤力不相伯仲。前者终结了伪鳄类王朝,而哺乳动物在灾后抢占生态位的斗争中被恐龙击败;但后者几乎全灭了恐龙,又给哺乳动物腾出了位置。对恐龙总目来说,可以称得上是君以此兴必以此亡了。)
    在K-Pg灭绝之后,哺乳动物迅速演化出各种巨型形态。在短短1000万年内,几乎所有现代哺乳动物群体(甚至更多)都已出现。哺乳动物征服了陆地、水域,甚至天空(尽管最后剩下的恐龙,现代鸟类,毫无疑问在空中占据主导地位——它们实际上占据了约一半的所有羊膜动物物种)。如今,毛茸茸的生物占据了每一个大陆,而在小行星撞击后仅仅六千五百万年,它们已经展现出惊人的生物多样性:从蓝鲸到鼩鼱,从鬣狗到人类,从大象到蝙蝠。而曾经是地球上最大陆生动物的(非鸟)恐龙,如今只剩下化石和想象。
    但如果这段历史未曾成真呢?
    如果那块岩石偏离了轨道呢?
    我们可以尽情猜想。


    IP属地:广东2楼2024-09-20 15:59
    回复
      世界观——地理
      Spec世界,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平行的地球。
      在大多数情况下,Spec与我们的家园时间线(也叫家园地球Home earth)几乎一模一样。两个星球都围绕着中年G型恒星以一个天文单位的距离运转,拥有几乎相同的大陆和海洋配置(不同之处在于缺少人造产物),以及一颗大型的月球。两个星球都被一层大气包裹(主要是氮和氧),尽管我们的家园地球相对较暖(并且仍在变暖),气候也更加混乱,但两者的全球天气相似。简而言之,家园地球和Spec几乎是同一个星球,实际上在地质历史上直到最近它们一直是同一个星球。
      由于化石记录的不确切性,很难确定Spec究竟是什么时候与我们的家园世界线分道扬镳的。然而,我们可以确定一件事:6500万年前没有小行星撞击这个星球。Spec的尤卡坦半岛下没有陨石坑,也没有因撞击而产生的震荡石英、微型钻石、烟灰或富含铱、锇、黄金及其他稀有金属的黏土层(在我们的家园时间线上,这些都是导致白垩纪末期灭绝并引入古新世的影响)。据我们所知,奇克苏鲁伯撞击事件,以及随后在新生代中哺乳动物的崛起,完全没有在Spec时间线上发生。
      在地球上,古新世以哺乳动物的崛起为标志,而在Specworld上,恐龙(的统治地位)似乎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哺乳动物没有像地球最大的动物(译者注:指Spec世界的恐龙)那样遍布陆地和海洋;包括海豚、马和人类在内的整个哺乳动物类群压根没有出现。相反,恐龙统治着这个世界,并且已经统治了很久。
      人类如何首次来到Spec的故事很有趣,但这个过程的确切机制超出了本出版物的范围,将在其他地方进行讨论。只需说,现在我们在Spec生活了一段时间,欣赏了当地的风景并将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位于Spec的探险者们觉得现在是时候向公众介绍我们的新世界了。
      Specworld的动物界在某些方面与家园地球大相径庭;恐龙绝不是唯一的差异——甚至细菌也并不完全相同。然而,两个世界都遵循相同的自然法则。我们相信,对其一世界的研究将启发对另一世界的理解。


      IP属地:广东3楼2024-09-20 16:04
      回复
        @寻珠@阿水


        IP属地:广东4楼2024-09-20 16:04
        回复
          封面图片的两种大型食肉恐龙分别是“帝国军刀暴君”(帝皇·刃齿暴龙)和“黑兽”(悚惊·暗兽龙),即Spec世界观下最强最霸最劲的两种大型肉食恐龙。前者在北极圈内苟延残喘,后者在南部非洲意气风发。翻译拉丁文学名可真是个苦活啊,有些玩意你直接搜gpt他连个所以然都没法给出来,还是得你一个一个词根去试。


          IP属地:广东7楼2024-09-20 18:12
          收起回复
            预计更新顺序:
            1,简介和Spec世界的进化史
            2,Spec世界的大区生态(从最大的欧亚大陆到较小的新西兰、加勒比海等)
            3,Spec恐龙类和鸟类
            4,Spec哺乳类
            5,Spec爬行类
            6,其他动物


            IP属地:广东8楼2024-09-20 18:14
            回复
              SPECWORLD 的“K-T”地层学
              大多数 Spec 研究人员继续使用基于为主世界的沉积岩层开发和校准的地层系统。这个系统在任一时间线的背景下都是可行的,因为我们两个世界的宏观地质和气候历史---除了 K-T 边界---似乎是相同的。例如,有助于划分新生代不同阶段的标志性化石index fossils(各种海洋浮游生物)出现和消失的时间表明,两条时间线之间具有很强的对应性。应该注意的是,Spec 和主世界(可缩写为RL,下同)的新生代浮游植物区系的实际组成非常不同,但是地层学上有效的分类群的出现和灭绝大约同时发生。
              Spec 和 RL 仍然存在一个明显的地质差异 - Spec 上 6500 万年前的沉积物没有显示出大型撞击事件或随后的大规模灭绝的迹象。事实上,不考虑某些种群谱系的长期衰退和热带海洋多样性的下降,全球生物群在大约 7100 万到 6300 万年前之间似乎没有突然的变化。这种低水平的灭绝在 RL 年代序列上大致对应于马斯特里赫时代(晚白垩纪的最后阶段)的开始到古新世时代(新生代的第一个纪元)的数百万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间,Spec 中白垩沉积物仍在持续形成,而在 RL 中,由于放射虫(产生白垩的浮游生物)的突然消失,白垩的生产在 K-T 边界之后突然停止。同样引人注目的是,Spec 上完全没有著名的富铱矿床带,这是 K-T 撞击的不祥全球特征。
              主要是出于方便的原因,许多基于 Spec 的研究出版物继续使用 Home-Earth 的K-T 地层学和年代学(即白垩纪结束于 6500 万年前)来描述 Spec 上沉积物的相应部分和过去时间,即使其物理地质边界不存在(即,在 Spec 的 6500 万年前的沉积物中没有任何内容可以体现中生代的结束和新生代的开始)。由于这一特殊情况,一些研究人员对 Specworld 的地层表提出了一些修正,以解释这些显著的差异:
              1. Spec 上的白垩纪结束(因此也是中生代)从大约 6500 万年前提前到大约 5500 万年前,对应于 RL 中古新世时代的结束。2. Specworld 上对应于 RL 上古新世前 300 万年的时间段现在被纳入白垩纪的马阶。因此,在 RL 中按照72-65mya计算的马阶,在 Spec 中是按照 72-62mya来计算。3. 由于浮游生物组合的变化,Spec 古新世的其余部分(62-55mya)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被保留下来。然而,它被认为是白垩纪的最后一个“代”,而不是新生代的一部分。在这个时代结束时发生的一次大型灭绝事件(尽管没有 RL 的 K-T 事件那么剧烈)标志着中生代的结束和新生代的黎明。4. 从 5500 万年前开始,Spec 的地层单位再次与 RL 的地层单位一致,除了始新世现在被认为是古近纪/新生代的第一个时代。
              然而,这些修正尚未被广泛接受,为了避免在本介绍性出版物中让读者感到困惑,我们从今以后将继续使用主世界的年代地层学系统。
              下文将讲述SPECWORLD 的简要历史。该历史仅基于我们目前对 Specworld 自然历史的理解(从 RL 白垩纪末期到今天)。读者应该注意到,科学家对Spec 迷人的过去的许多方面都知之甚少,这也是激烈科学辩论的主题。


              IP属地:广东10楼2024-09-21 16:32
              回复

                Spec世界中最有名的一些灭绝物种:
                Sauropodimimus giganticus(晚渐新世)(查蒂期Chattian)是一种亚洲的赖氏龙类,体型巨大,最长可达到16米。随着Sauropodimimus及其亲属的灭绝,亚洲在晚中新世和早上新世期间缺乏鸭嘴龙,直到北美的鸭嘴龙重新填补这一空缺。然而,最近的探险活动支持了南半球仍然有类似赖氏龙的生物存在的观点。
                Saltotyrannus nanus:(早始新世)也被称为“小王龙(Teenysarus Rex)”,这只长约一米的小型暴龙,来自梅塞尔页岩,许多人认为它是第一种真正的俄洛龙Errosaurid(或至少是“proerrosaurid”,泛俄洛龙类)。梅塞尔页岩的完好保存状态显示,这种动物拥有现代亲属所具有的全身覆羽。
                Lycovenator messelensis(早始新世):一种同样来自梅塞尔页岩的四米长的原始驰龙类,被认为是整个第三纪寒带Drak辐射的假定祖先。
                Monoceratops acutus(晚更新世):生长到六米长的Monoceratops是多种壮观的北美角龙中之一种,这些恐龙在晚更新世灭绝,原因是气候变化和——讽刺的是——亚欧大陆角龙的回迁。这一问题仍在争论中。Monoceratops是趋同演化的完美案例,因为它的外形与早已灭绝的尖角龙(一种坎潘阶的7m级角龙)类似。
                Nanodon marshalensis(上新世):来自上新世的南美洲阿贝力龙之一,最长可达七米。这种生物在北方捕食者,尤其是驰龙和暴龙跨越中美洲陆桥后不久便灭绝了。
                Acrotitan colossicus:(渐新世)(查蒂期)新热带的萨尔塔龙类。是南美洲最大的也是最后一种巨型蜥脚类,长度惊人地超过150-200英尺(合45-60米长)。该地区唯一剩下的蜥脚类是Centeotl(一种非洲象大小的传统泰坦龙类,群居,生活在温带森林中,依靠甲胄而非体型抵御剑齿暴龙的袭击)。
                Titanotarsus steveirwini:(始新世)(卢特期-普里阿博尼期)澳大利亚/南极的巨型蜥脚类。在澳大利亚和南极发现的最后几种蜥脚类之一。它灭绝的原因是气候变化和其他草食性动物的竞争。该地区唯一剩余的巨型蜥脚类是Navigatosaurus sp(一类犀牛大小的半水生泰坦龙,在东南亚-澳新岛链中游泳迁徙)。
                Pikodon maximus:(中新世)最后一种“狂齿龙”(trovodonts)之一,也是迄今发现的最大陆地捕食者之一,长达50英尺。(折合16米,约等于现实世界中霸王龙的理论上限,但看图片显然瘦的多)
                Massosuchus europensis:(晚始新世)一种欧洲的棘龙,最长可达30英尺(合9米),具有独特的前后肢比例,表明其可能是四足站立的。(哟吼,手臂能外旋了?)
                译者注:
                Spec世界现存的暴龙的全部属于俄洛龙Errosaurus这一类群,其拥有大量的适应性演化以应对新生代的猎食和生活环境,包括全身披羽(对于热带的俄洛龙类来说是丝状绒毛),向后的耻骨和并跖(中生代的部分暴龙类也有)。该类群涵盖了从娇小如鬃狼的小型暴龙类到10m级的帝国军刀暴君,至今拥有巨大的多样性和演化潜力。
                Draks属于在Spec世界广泛辐射演化的驰龙类之一类,他们是欧亚非和北美的主流中型掠食者(这个“中型”是恐龙里的中型,实际上个个都有4-7米长),还包括一种类似北极熊的白毛钓鱼佬,天天蹲在冰洞前面蹲“海鹅”(大型化的黄昏鸟,代替了主世界的海豹,此消彼长之下两头最大的4吨级黄昏鸟已经能活撕一头剑齿暴龙了)
                Spec世界的鲨齿龙类和棘龙类莫名其妙的活到了新生代(当然后来还是灭绝了)。但在主世界的森-土灭绝后,仍然有疑似为鲨齿龙和棘龙类的化石出土,也许他们确实在某个地方活到了K-T也说不定。不过我更倾向于相信这些“棘龙”是一群重新辐射演化的西北阿根廷龙类(毕竟西北阿根廷龙类长什么抽象样子都不奇怪),班龙超科大概确实是似了。无独有偶,新恐龙《New Dinosaur》也设定为班龙延续了下来,甚至班龙本尊一点没进化,继续盘踞在在马达加斯加当大王,然后一个岛屿化的小班龙在附近当小王……
                Trovodons是一种巨型肉食恐龙,起源于Cedunasauria(来自印度的小型杂食兽脚类恐龙,在与更先进的旧大陆恐龙的竞争中落败,并转进澳大利亚辐射演化)。该物种与暴龙呈现趋同演化的过程(暴龙同样起源于一种侏罗纪的小型虚骨龙类),与当地的肉食棱齿龙竞争。他们在渐新世繁荣昌盛并快速大型化直到产生了Pikodon这种比霸王龙还长的怪物,但这种疯狂的大型化显然也只能是物种不留后路的最后狂歌,最终他们倒在了气候变化上。


                IP属地:广东11楼2024-09-21 17:28
                回复
                  对Spec世界在中生代前历史的补充介绍
                  Spec的时间线和“主世界”大约在6500万年前开始分开。在主世界,这个时间点代表着中生代的结束和新生代的开始——所谓的白垩纪-第三纪(K-T)界限,尽管现在许多研究者更倾向于将第三纪分为古近纪(古新世-渐新世)和新近纪(其他所有时期)。 (这个年代分类法真实存在于我们的世界上)
                  在6500万年前的spec世界化石通常属于主世界化石记录中描述的生物。事实上,一些著名的主世界在新生代以前的化石遗址,如恐龙公园组和伯吉斯页岩,在Spec也有对应的化石遗址,并产生了对应的标本。虽然在Spec世界中发掘出的一些特定的中生代化石(最有名的是来自白垩纪南美洲的单孔类动物Mirabilotheridium和早期被子植物Lepelara)代表了未曾发现过的新类群,但所有这些新发现都可以和我们对主世界中生代历史的主流认识无缝衔接。最有可能的是,这些分类群只是代表了在主世界存在但尚未被发现的生物的化石。
                  然而,在K-T界限之上,Spec世界的化石记录与主世界的自然历史大相径庭。最明显的特征是,非鸟恐龙并没有像主世界在K-T界限时消失的其他许多生物那样灭绝。其次,出现在主世界新生代早期的各种动物(特别是大型哺乳动物)缺失——由于没有大规模的K-T灭绝事件来清空生态位,这些生物在Spec世界上从未有机会进化出来。
                  译者注:该网站有五个世界观概览页面,其中有大量的重复内容,以上的补充是从大量重复内容里拣选出来的。下面将进行预定计划的第二个部分:按照时代顺序讲解Spec的新生代历史、包括物种演化和灭绝事件。


                  IP属地:广东14楼2024-09-25 16:28
                  回复
                    从6500万年前到今天
                    以下内容基于我们(译者注:Spec世界观下,来自主世界地球的科研工作者和探险家)目前对Spec世界历史的理解,从白垩纪末期到今天。读者应注意,Spec世界迷人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待人发掘研究,一些细节仍然笼罩在迷雾之中,且直至今日仍是激烈学术辩论的主题(以及在某些网络论坛上相当粗糙的讨论的主题)。
                    译者注:好家伙,这网站创作者内涵8u呢,这下“相当粗糙的讨论“了
                    @撞月钟@殇灬青衫@不聪明的花雀@哈基米德定律@赤羽业身下受@寻珠


                    IP属地:广东15楼2024-09-25 16:35
                    回复

                      晚·马斯特里赫特期 - 早古新世(6500万 - 6200万年前)
                      (译者注:该年表是直接挪用主世界的地质年表而非使用前文所述部分科学家使用但未能得到公认的,将Spec世界观中生代拉长的新年表,下同)
                      整个地表如今都已成为壮观的地质运动大舞台。伴随着前所未见的火山活动,高耸入云的山脉正在被推向高空。最宏伟的景象发生在印度板块上,它与欧亚板块猛烈碰撞。喷发的火山将创造德干高原,足有15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被2公里厚的熔浆淹没。
                      这并不是世界面临的唯一危机。全球的海洋在过去几百万年里一直在退却,暴露出广阔的浅海底。英国从水中升起。北美的两半(指白垩纪晚期北美大陆在海水上涨时期被内海分割而成的两片)重新团聚,内海消失。各片大陆的面积显著扩大。很快,动物们就可以在北半球自由迁徙而不必弄湿自己的脚。
                      所有这些地质活动使地球上的生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巨大的火山灰云遮蔽了阳光,对许多植物的光合作用造成了严重后果。整个浅海生物群落被暴露在干燥的空气中。曾经郁郁葱葱的岛屿天堂突然面临大陆气候,迎来了极端的温度变化和不稳定的降雨,甚至常常是酸雨。
                      在海洋中,全球海洋降温和各大陆内海的海退导致世界上的热带珊瑚礁生态系统几乎完全灭绝。许多曾经具有丰富多样性的类群被灭绝或减少到只剩下少数几种广布物种。从微小的浮游生物到顶级捕食者,整个食物链都崩溃了。
                      沧龙和菊石设法延续了下来。优雅的蛇颈龙类和上龙类(译者注:看来制作组不仅认为棘龙莫名其妙地续过了森-土灭绝,上龙也续过去了……)则没有那么幸运,尽管蛇颈龙类苟延残喘的更久。在海底,庞大的叠瓦蛤类灭绝,而它们的亲戚,固着蛤类,只剩下少数冷水物种存续。尽管固着蛤作为一个类群将存活到今天,但其作为造礁主力军的时代已经结束。
                      陆地上的生命也受到威胁。地震、火山、化学污染、温度波动或日益加剧的干旱无时无刻不在世界各地播撒死亡。森林枯萎。胚胎在卵中夭折;如果这还显得不够极端,海平面的下降使以前孤立的陆块重新连接,允许恐龙种群在大陆之间自由移动。很快,它们的迁徙带来了传染病和新的竞争者。大多数非鸟恐龙谱系的多样性显著下降。在全球范围内,任何特定区域的恐龙物种数量基本都只剩下一手之数。
                      总的来说,在这段时间内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大概损失了15%到20%。随着它们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凶险,只有少数动物注意到天空中出现的流星。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增大,拖着轻纱般的尾迹。它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亮,直到在火山云不遮挡视线的白天也能清晰可见。然后在一个夜晚,这颗流星似乎失去了决心,变得几乎不可察觉地暗淡下去。随着夜晚的过去,它的光芒继续减弱,越来越小,直到在无数星星中消失。世界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走上了一条新的岔路口,並粉碎了旧的时间线。对于恐龙来说,艰苦的生存斗争仍在继续,对于他们真正的灭顶之灾如今悄然而去这一事实毫无一丝察觉。
                      译者注:有关“固着蛤”类动物,某呼上有详细讲解,待会发。


                      IP属地:广东16楼2024-09-25 16:57
                      回复

                        Gigantala cranitus(西加拿大)
                        从西加拿大的晚古新世岩石中发现的巨型翼龙的碎片头骨,代表了迄今为止已知最新的传统翼龙(即保留飞行能力的翼龙)的化石材料。这是一种中等大小的翼龙,与一些白垩纪翼龙,如浙江翼龙和风神翼龙在很多方面相似,尽管其翼展仅有4.5米,并不算很大。在北半球散布的其他一些古新世翼龙遗骸,可能都可以归属于这个属,而迄今尚未在后古新世地层中发现确定为翼龙的化石,巨型翼龙很可能是其同类中的最后一员。然而,澳大利亚及其周边地区的岛屿大陆上仍然存在退化了飞行能力的翼龙(没错,就是跟食肉棱齿龙争夺山大王的那批玩意)。此外,化石记录显示有些翼龙在马斯特里赫特期之后依然存在,直到今天。这些翼龙的化石记录为何没有被发现仍是个未知之谜。(译者注:你这前后矛盾的文本是谁给你编的?不是说探险家已经发现新翼龙了吗?)
                        很久之前,人们相信传统飞行翼龙在高空投下的巨大阴影已经永远消失了(指Spec世界,主世界翼龙早死绝了)。这些脊椎动物的飞行先驱们,将天空让给了鸟类和最近进化而来的哺乳类蝙蝠。唉,这两个群体永远无法创造出能够与最大的翼龙的绝丽雄姿相媲美的飞行者……我们曾如此认为。然而,在最近的探险中,我们发现了Spec世界中存在的最后几种传统飞行翼龙。赢!


                        IP属地:广东18楼2024-09-25 17:07
                        回复
                          晚古新世(约6000万 - 5700万年前)
                          全球的生态系统正在恢复失去的生物多样性,环境条件正在逐渐改善。幸存的零星森林在食草动物匮乏的情况下得以快速扩展。海洋再次充满浮游生物,海洋食物链得以重新建立。昆虫充盈天空,紧接着鸟类和早期的蝙蝠也出现了。哺乳动物和蜥蜴在灌木丛中匆匆穿行。(古新世时期,Spec世界跟主世界的蝙蝠都刷出来了)
                          全球范围内,可能仅有不到100种非鸟类恐龙在K-T后成功保留了足够的数目,以保持其种群的延续。北半球的物种清单中,许多面孔已经消失,迅速奔跑的似鸟龙类、奇特的阿尔瓦雷斯龙类(仍在南半球存活)以及几乎所有的进步角龙类(包括开角龙和尖角龙亚科,区别于古角龙、微角龙、原角龙这些基干角龙类群)已不复存在。所有北半球的蜥脚类恐龙都已灭绝。奇怪的是,肿头龙类在K-T事件后似乎完好无损,但在古新世结束前却灭亡了。
                          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仍然较低,大多数活下来的物种都本就广泛分布才逃过一劫。火山活动猖獗,虽然火山烟尘和酸雨现象有所减少。不过,低海平面使得大部分大陆之间都建立了陆桥,这不仅让各类动物得以迁徙交流保留火种(此时,欧洲和北美的四足动物在属一级超过三分之二是重合的),也给生物在最偏远的贫瘠区域重新繁衍的机会。
                          当时,非洲和大部分北半球的陆地似乎形成了一个广大的单一的生物地理分区(如现有的古北界,新北界一类)。主要的大型草食恐龙是鸭嘴龙,尽管常见的只有三种属:一种鸭嘴龙(应该指的是埃德蒙顿龙、山东龙一系)、一种赖氏龙,以及一种仅限于非洲和欧洲的小型基干类鸭嘴龙(Anserodromeus antiquus)(可能是主要分布于欧洲的小贵族龙类)。进步角龙和蜥脚类各有一个属。前者遍布该区域,后者主要分布在非洲和欧洲。(Byd北半球蜥脚类不是灭绝了吗)大型兽脚类恐龙包括至少一种暴龙和一种中等大小的阿贝利龙。此时小型恐龙的状况尚不清楚——但推断存在棱齿龙、纤角龙类、小型甲龙和手盗龙类。
                          冈瓦纳大区(南美、南极洲和澳大利亚)的情况则尚未得到全面了解。蜥脚类在这一地区疑似出了名刀,至少有三个属存活。大型鸟臀目恐龙较为稀少,但至少有两个较小的家族,分别是新橡树龙Neodryosauria(橡树龙的辐射演化产物,从原角龙cos到猴子的超级多面手)和南臀类Antarctornithopoda(即Viriosauria,一种占据小型草食生态位的基干鸟臀目,疑似顶了灭绝的似鸟龙类在部分地区的生态位)这两个现代类群的祖宗。阿尔瓦雷斯龙科也仍然存在,而甲龙非常稀有且分散。顶级掠食者似乎是巨型的手盗龙(确定没跟大盗龙类搞混?),但更加原始的阿贝力龙也据有一席之地。
                          随着古新世的结束,成功存活于K-T灭绝事件的恐龙们正在恢复种群和多样化的道路上。全球范围内不同的环境条件促使广泛分布的物种渐变分化,随后形成独特的种群,最终演化出全新的物种。虽然恐龙帝国在这场灭绝中遭了重,但这些伟大的动物挺了过来并继续在大地上称皇。
                          恐龙时代仍将继续。


                          IP属地:广东19楼2024-09-25 17:41
                          回复

                            角头·铁军龙Baropecudis cornuforns,厚头龙类的最后一员。(中亚)
                            (baro重压,pecudis代表群居兽类的一只,故翻译为铁军龙;角头没什么好说的)
                            在Spec世界的化石记录中,厚头龙类的消失是一个最让人困惑的谜题。这些头骨厚重的鸟臀目动物,通常被称为“骨头脑袋”或“厚脑袋”,首次出现在巴雷米阶的欧洲,并在整个白垩纪期间,成为亚洲和北美大多数陆地化石组合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Spec上,尽管幸免于K-T大灭绝,但厚头龙并没有在新生代存活太久。
                            铁军龙,非正式称为“Sz”,是克莱顿·“苇鹤”·贝尔探险队(译者注:这个探险队的名号致敬了《人类之后的动物》即After Man这一推测进化名著中的Reedstilt这一物种,一种长着十五节颈椎骨的抽象食鱼兽,段末放图)在中亚发现的几种迷人化石之一。这种长约2米的厚头龙,已经挖出来几具完整的骨骼,其显著特点是某些成年头骨上发现的长角。没有其他已知的厚头龙拥有这样的角。其解剖结构表明,Sz(马来语“独角兽”)属于衍化的平头龙类。

                            令人惊讶的是,似乎只有成年雌性拥有这个角,这一结论基于骨骼形态学和三只有角个体腹腔中发现的卵壳碎片。雌性为什么会有如此致命的角尚不清楚。也许雌性负责防御捕食者,而雄性则为了交配权,使用传统的厚实头骨相互争斗。
                            根据蛋壳碎片的弧度,母角头龙似乎每次只会产下一到两个巨大的蛋,类似于主世界的奇异鸟。雌性的骨盆会向外扩展,以便产下这样一个最长约25厘米,最宽约15厘米的巨蛋。
                            更重要的是,化石出土的沉积物被认为是晚古新世或早始新世的。如果是这样,这将使得它成为Spec上已知的最晚灭绝的厚头龙。在其他地方,厚头龙在古新世中期的化石记录中消失,原因不明。这一事实更是让人困惑,因为在北半球的早古新世遗址中,厚头龙化石相对丰富。
                            一些晚马斯特里赫特期的沉积物(如主世界南达科他州的沙地遗址)似乎表明,尽管白垩纪末期爆发了许多灾难,但厚头龙的生存状况相当不错。在古新世早期,厚头龙在北半球相对常见(全球至少有四个属),并且常常是某些化石组合中唯一的非鸟类恐龙,混的最好的就是肿头龙本尊Spinocephalus superstes。然后,随着古新世的继续,厚头龙的日子却不好过起来了。当其他小型鸟臀目动物开始多样化时,厚头龙突然消失,只有铁军龙活到这个时代的末尾。
                            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厚头龙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灭绝,已成为一个热烈讨论的话题。它们未能成功辐射演化的事实,尽管缺乏明显的竞争对手,可能表明古新世的厚头龙在某些我们未知的层面上是过于特化的。它们的灭绝曲线似乎与其他群体如原角龙类的多样化曲线相吻合,后者可能在竞争中胜过了他们。或者,它们的繁殖习性——假设其他厚头龙像Sz一样产下少量的卵——使它们容易受到偷蛋贼的威胁。甚至有人推测,它们短暂的成功与晚马斯特里赫特期和早古新世的环境条件直接相关,而这些条件对许多其他物种来说是有害的。当“坏时光”结束时,它们发现自己无法适应“好时光”。(合着跟早三叠纪的水龙兽一样被重新多样化的其他物种正面干碎了是吧)
                            事实是,我们根本不知道Spec的厚头龙到底是怎么完蛋的。
                            最后放一张上文固着蛤类的图。


                            IP属地:广东20楼2024-09-25 18:07
                            收起回复
                              始新世(约5700万 - 4000万年前)(Spec世界在古新世之后的地质年代划分就跟主世界完全一致了)
                              这是一个丰饶的时代。随着海水的快速扩张,大陆的轮廓和位置正在发生变化。自古新世以来,海洋的范围不断扩大,切断了陆桥,促成了单一物种的隔离和分化演化。全球的温暖气候滋养着北至英国的茂盛热带植物。而在海洋中,温暖的气候和大量浅海的复现使得演化进入了加速阶段。大多数现代鱼类家族都已出现,而沧龙则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辐射演化,其典型的蛇形身体演变成从小型像鳗鱼的河流栖息者到海豚状的远洋形态的各种形态。
                              译者注:该文章的作者疑似并不知道在白垩纪早已出现鱼形的浮龙的存在。按照Spec世界的设定,在始新世沧龙分化成了如上所述的鳗龙和鲸龙两大分支,此外还有一个过于抽象的小头爸爸,留待后文介绍沧龙时讲述。
                              在陆地上,人们在恍惚间或许会以为自己回到了白垩纪。
                              在北美,扁头的鸭嘴龙(即栉龙亚科,包含山东龙、埃德蒙顿龙等物种,区别于头冠发达的赖氏龙亚科)已经分化出许多独特的地方物种。但这些动物生活在庞大的【雷角龙】Brontoceratops robustus的阴影下,他们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角龙类。以这些巨兽为食的霸王龙显然找到了版本答案,白垩纪的老配置连动都不用怎么动了。大多数情况下,开角龙类具有竞争优势,几乎将其近亲,即尖角龙类逼入了灭绝的边缘。(然而坎潘阶后本来就没出过尖角龙的化石材料,很可能在KT前早就死绝了)
                              在欧亚大陆,经过一段时间的独特化,旧大陆和新大陆动物群之间的差异变得更加明显。鸭嘴龙(指栉龙亚科,同上)和巨型角龙类也在这里出现,但数量要少得多。这里的主要食草动物是头冠发达的赖氏龙类,随后是角龙类的小型亲属,像猪一样的纤角龙类。大型捕食者也是暴龙,但它们往往比它们的美国亲戚小得多,外形也更加奇特。印度次大陆在大约5500万年前与亚洲板块碰撞,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喜马拉雅山脉。而相当一部分印度动物群的组成部分与你在Spec世界的非洲发现的现代生物相似。这表明巨型蜥脚类、阿贝利龙、大多数盗龙类,以及可能的甲龙类由于无法与当地动物群竞争而灭绝。虽然甲龙类和盗龙类在这场风暴中苟得更久,但它们最终还是在渐新世和中新世期间被气候变化终结。
                              其他地区虚骨龙类的证据虽然零星,但显然这个时代是窃蛋龙类和盗龙类多样化的时期,现在它们是北半球唯一的小型捕食者。伤齿龙类在南半球更为常见。哺乳动物以遁地耗子和爬树耗子的形式存在。在欧洲和北非,食鱼的棘龙在化石记录中消失了4000万年后意外重现。它们在那段时间里去了哪里,仍然是Spec世界许多未解之谜之一。在主世界中,棘龙因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而(在森诺曼-土伦期大灭绝中)灭绝。
                              现在被古地中海(与旧大陆)分割开来的非洲再次孤立,其恐龙正在朝着自己的进化方向发展。土地再次被巨型鸭嘴龙的兽群所主导,他们大部分是古新世从亚洲迁徙过来的,但也有一些更原始的非洲本土鸭嘴龙类在崛起。蜥脚类同样繁荣发展,一些不为现代科学家所深入了解的的小型草食恐龙也是一样。一些亚洲的霸王龙也搬了过来,但它们面临来自一个更古老的兽脚亚目家族——角鼻龙下目阿贝利龙的竞争。
                              在世界的另一边,大冈瓦纳恐龙生态群正经历着他们在大陆分裂之前的最后时刻。南美与南极的陆桥刚刚被淹没,而澳大利亚陆桥也岌岌可危。蜥脚类统治着一切;巨大的长颈撼地之龙群随处可见——除了少数鸭嘴龙,他们是与北美在古新世时期的交流后代,鸟臀目(byd鸭嘴龙不是鸟臀目是吧)则不那么显眼,但小型食草恐龙仍然多样性丰富。现在我们可以识别出两个地方性鸟脚类的辐射演化,分别是中型的草食【新橡树龙类】和小型的杂食性【南极鸟脚类】。和非洲一样,阿贝利龙也居于大型掠食者的地位,但在这里,它们的地位逊色于著名的掠食者——一群神秘的巨型镰刀爪兽脚类(指大盗龙类,这个时期的作者疑似把他们当成大型盗龙类了)。印度的恐龙群系在这一时期及随后的灭绝阶段的状态目前仍不明。


                              IP属地:广东22楼2024-09-30 21:4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