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的夕阳吧 关注:5贴子:113
  • 3回复贴,共1

【资料收集】转载 唐大明宫含元殿叉柱造重檐复元方案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反复考虑,果然还是单独一帖发出来吧。好不容易把图都画了。
依旧是含元殿的问题,算是老大难了。现在比较流行单檐说,不过吾等重檐死忠份子是不会轻易放弃的
那,从文献记载和礼仪制度的角度讲,重檐更合理。但是根据现在发掘的遗址,由于前檐金柱被消掉,难以构成副阶重檐。之前的方案都是坚持副阶,在遗址保存上做文章,但是总觉得。。。。有些。。。心虚?
那切入正题吧。
---------------------------------------------------------------------------
【总体布局】
叉柱造伪楼阁,重檐效果。
地盘尊重遗址现状,十一间十二架。开间、进深尺度,立柱位置依发掘报告,材等参考了杨鸿勋论文中采用的尺度。以下线图为楼主原创,为了方便操作,以上尺度在绘图时一律将单位换算为材分°。据发掘报告该殿,该殿进深约三十米,面阔约六十米,由于尺度比较明确,所以输出时也没有带比例尺。
图件如下:

大殿侧样(明间纵剖面)

大殿正样(正脊处横剖面)
如上图所示,本案利用唐宋楼阁建筑常见的叉柱造做法,将上层柱落在下层柱头处,并在檐柱处收进一柱径,制造收分效果。三面土墙上部垫枋,其上安置上层柱,兼具承重和分割的作用。
本案内槽将两个铺作层和两个柱框层都明造,天花平暗升高到上檐的大梁下。左、右、后三面的周廊处则把平暗放在下檐铺作层中,旨在突出殿内空间,使得主次分明,同时使周廊空间不至于太过高峻。
【关于叉柱造重檐】
其一,叉柱造是唐宋时期广泛采用的楼阁建筑技法,具有技术上的普遍性。
其二,唐代壁画中几乎不见副阶重檐,却又很多楼阁形象。如果唐代的殿堂建筑使用重檐的话,很有可能就是基于楼阁技术做出一些改进。或者,我们不妨假设,敦煌壁画中的某些楼阁形象,其实原型就是楼阁式样的重檐。
其三,此法可以较好解决含元殿相关文献中对重檐记载与地盘类似单檐建筑地盘的矛盾。


IP属地:湖北1楼2014-04-19 16:28回复
    【铺作】
    上檐柱头用七铺作出双杪双昂(用批竹昂),一三跳偷心造,二四跳计心造,横栱无论承枋还是扶壁,用皆单栱。用方形耍头。
    下檐柱头用七铺作出四杪,无昂,一三跳偷心,二四跳计心造,横栱亦皆为单栱。用批竹耍头。
    补间位置(上下檐同)使用人字栱,不出跳。
    内槽里跳使用四跳偷心造,上承平棊枋。所有枋材、栱材断头一律采用方形断头,不加更多雕饰。该手法在大雁塔门楣石刻中可见。
    【关于昂尾】
    本案大木作手法参考佛光寺东大殿较多。特别是下昂,依旧照佛光寺东大殿的模式,压在四椽草栿下,并不承下平槫。
    这里特别指出一点,下昂后尾长达两架甚至更多,直达平槫的做法,虽然是当代复原初盛唐建筑常采用的做法,但未必是当时中国北方常用的做法。如此复原的依据多为“越早的下昂功能性越强”以及“日本法隆寺等早期木构采用了这种手法”。但参考中国宋辽金时期南北方建筑,可以发现,直到南宋甚至元代,南方诸省的下昂后尾长度依旧不减,但更早的北方辽金建筑,特别是直系传承唐代建筑技术的辽代建筑,下昂后尾就是压在草栿下的。
    这至少说明,昂尾长短的影响因素中,地域因素的作用大于时代因素的作用。
    【室内分隔】
    据文献,含元殿内左右有两序,后有夹室。由于是殿内,分割基本上只能在金柱间进行了。本案依现阶段比较公认的分法,梢间为两序,后金柱到墙为后部夹室。。。。由于图还没有完善细节,这些分割暂时没有画上。
    关于正立面门窗到底放在何处一直是一个比较纠结的问题。放在前檐柱则与其余三面的廊无法融为一体,放在前金柱则又会出现前廊宽大,主室逼仄的问题,空间分布极不合理。
    在这里,楼主姑且做出假设,该殿并无正面门窗,仅在廊下以帘幕隔断,张挂帘幕的位置就在前檐柱和前金柱之间的中间线上(也就是副阶重檐方案中“假想檐柱”的位置)。
    如此假设,理由有四。
    其一,该殿地盘不适合设正面门窗(前文已述,详彼处)。
    其二,中国古代,殿和堂是几近同意,可以互称的,《营造法式》“总释”中就有相关记载。而“堂”在早期建筑中就是指的建筑物正面敞开的部分,与“室”相区别。
    其三,至今仍然有衙署大堂等正面敞开的“堂”类晚期遗存,可资佐证。
    其四,日本直到近代依然有大殿正面敞开的习惯,奈良时代平城宫大极殿复原案也是正面敞开的形式。该法可能是有大陆渊源的。


    IP属地:湖北2楼2014-04-19 16:29
    回复
      【衍生布局】
      画图过程中不断修改布局,下面的两例最后虽然没有采用,但楼主依然决定发出来以资讨论。

      其一,低平暗版本。
      这是最初的版本,也是最保守的版本。但画完后不禁感觉室内空间不够高俊,构造空间浪费过多,于是最后没有采用。。。不过从“可能性”的角度讲,并不能完全排除。

      其二,高窗版本。
      提高了内槽和后夹室的平暗,使之与外槽有一个明显的落差,并在此置高窗。同时拔高上檐柱,亦加设高窗。如此会形成双层高窗环绕殿内核心空间的采光系统,室内光照条件会有较大改善,同时高耸的内槽空间气势亦颇为壮阔。然而此法在传统中式殿堂中过于特立独行,似有“尺度过大”之嫌。


      IP属地:湖北3楼2014-04-19 16:29
      回复
        名词扫盲 《中国古建筑图解词典》(名词解释本,词条各附图)
        宋式建筑详解 《营造法式解读》(不想看原典的看它吧,不过要这注解读也有犯错的)
        清式建筑图解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虽然略专业,但是基本都是图,入门推荐)
        建筑史扫盲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社科院)、《中国建筑史》(梁思成)
        建筑史详解 《中国古代建筑史》(五卷本,巨详细,每册主编都是学界大佬)
        唐风建筑探微 《敦煌建筑研究》(敦煌……名号一出,不多说了)
        构架探讨 《中国古代木楼阁》(介绍构架发展演化源流)
        详解斗栱做法 《斗栱》(详解斗拱是个啥,会木工的看完基本可以造。。。不过比较枯燥)
        古籍原典 清《工程做法则例》、宋《营造法式》(全文言,不太好懂,不过是原典。)
        好吧,别的不好讲,看完这些,虽然还不是专业人士,但是作为古建业余爱好者完全合格的,能给研究精的话(本渣渣不行,各种一目十行)或许有一些专业水准。。。。。吧。


        IP属地:湖北4楼2014-04-19 16: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