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港口的空气向来是浑浊中混着几分来自异国的陌生气味的,似乎是因为周边停靠的外国商船越来越多,空气中也尽是洋货的气味。被包裹在崭新的黄色油布里的,一摞一摞地码在舢板上,整整齐齐,像是一块块味道奇特的肥皂。岸边与甲板上堆叠着外国人絮絮的交头接耳,像是从洋梧桐上落下的叶子,一片一片的。英语,法语,俄语,德语,亦或是于现在而言隐隐带着威胁意味的日语,都被江风扯碎了扬进空气里,竟像充当了上海与世界联系的信使似的。簇拥住港口的船头升起了旗子,飘飘然的,清一色是在公/共/租/界标牌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国/旗,总像在讥讽地炫耀着什么,让晨间的江风愈发骄矜了。直等第一道阳光漏过云层,在上海铺设一条明亮通透的地毯,那是普照了中/国上千年的阳光,从曾被寄予厚望的天空里倒出来的,等待着江风的缓和与客气,匀步进入黄浦江沿岸的街道。
天空的颜色是从蟹壳青里渗出的蓝,泛着灰,又积了一层活泼不起来的厚重,像英产的呢料。每到这个时候,PO公司的远洋货轮就会借着晨曦破开江面,驶离港口。船身崭新结实,拍拂出一簇簇浪花游远了,像一只刚刚成年的黑鲸。船头纵情飘扬着法/国的三色旗,在风中宛如舞女的裙摆,无比迷人。黄浦江也逐渐变得动人起来,眼神款款,波光粼粼,好像江面上撒了大把大把雪亮的洋钱。一时间,货轮好似跃动的鱼群,使这江面热闹一时,如同早市。浪潮声被掀得越来越高,同“嗡——嗡——”的汽笛声迎来送往,彼此应和。
中/国的渔船多是沉默而低调的,不插旗子,也没有鸣笛声。即使是结对而行也是踌躇的模样,直到在江水的拐弯处才会四散,好像一块被流水冲散的煤渣子,不声不响,更不引人注目。溺在阴影里似的,终日灰扑扑的,好像阳光都刻意避开了这里,甚至连黄昏时刻的满载而归都像是含了几口委屈在里面似的。
轮船的汽笛声,是黄浦江苏醒的标志,也是叫醒租界的第一声温呵,不消多久,栽植着法/国梧桐的霞飞路就会褪掉熟睡的茧子。俄侨的商店和面包房向来最为惜时,也最为傲慢,偌大的店面,满目俄文,一个中/国字也无——价格签是唯一能看懂的东西。咖啡厅则要带一些闲适慵懒的情调在里面了,就连“OPEN”的门牌被翻回门口的动作都那么优雅随意。不多时,咖啡香就弥漫开,融进上午冷腻的空气里,这是最为安静也最为张扬的开张信号。
黑胶唱片是店里的宠儿。早晨冷清,店主们便随着那微微发颤的调子哼唱起来。走了调的,没走调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心情。新鲜的红玫瑰也说顺着节奏被逐根裁齐,成束插进桌上的长颈玻璃瓶里。渐渐的,收音机就成了一个笨重的摆设,和渔船一样,是哑着的。会重新打开它的也多是中/国的店主,面色平定的听着租界外的天翻地覆,最终惊魂未定地将它关掉,好像躲着一个瘟神,一个讨债鬼。这件机器便再次安静了,沉默却理直气壮地占据着钱柜一角。之后,店里重新响起悠扬婉转的音乐声,一首歌结束后,意/大/利细麻餐布已经被整整齐齐叠好,摆到每一个骨瓷餐盘上。
窗外,一位金发妇人抱着鲜花和装满俄/国甜面包的纸袋,牵着高大漂亮的牧羊犬,脚步轻快地绕开了街上融化的雪水,不紧不慢拐进了街角。
暗色砖石上偌大的一摊积水,在上海的冬天几乎随处可见,终日就这样平静地卧着。偶尔一阵冷风拂过,便起些不痛不痒的波澜,赏个薄面。它像一面大镜子。倒映着被洋房,商铺,银行大楼包围住的租界一角,像嵌进了地面里似的。
和那些好看却无用的收音机一样,含着几口秘密,终日装作哑巴。
港口的空气向来是浑浊中混着几分来自异国的陌生气味的,似乎是因为周边停靠的外国商船越来越多,空气中也尽是洋货的气味。被包裹在崭新的黄色油布里的,一摞一摞地码在舢板上,整整齐齐,像是一块块味道奇特的肥皂。岸边与甲板上堆叠着外国人絮絮的交头接耳,像是从洋梧桐上落下的叶子,一片一片的。英语,法语,俄语,德语,亦或是于现在而言隐隐带着威胁意味的日语,都被江风扯碎了扬进空气里,竟像充当了上海与世界联系的信使似的。簇拥住港口的船头升起了旗子,飘飘然的,清一色是在公/共/租/界标牌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国/旗,总像在讥讽地炫耀着什么,让晨间的江风愈发骄矜了。直等第一道阳光漏过云层,在上海铺设一条明亮通透的地毯,那是普照了中/国上千年的阳光,从曾被寄予厚望的天空里倒出来的,等待着江风的缓和与客气,匀步进入黄浦江沿岸的街道。
天空的颜色是从蟹壳青里渗出的蓝,泛着灰,又积了一层活泼不起来的厚重,像英产的呢料。每到这个时候,PO公司的远洋货轮就会借着晨曦破开江面,驶离港口。船身崭新结实,拍拂出一簇簇浪花游远了,像一只刚刚成年的黑鲸。船头纵情飘扬着法/国的三色旗,在风中宛如舞女的裙摆,无比迷人。黄浦江也逐渐变得动人起来,眼神款款,波光粼粼,好像江面上撒了大把大把雪亮的洋钱。一时间,货轮好似跃动的鱼群,使这江面热闹一时,如同早市。浪潮声被掀得越来越高,同“嗡——嗡——”的汽笛声迎来送往,彼此应和。
中/国的渔船多是沉默而低调的,不插旗子,也没有鸣笛声。即使是结对而行也是踌躇的模样,直到在江水的拐弯处才会四散,好像一块被流水冲散的煤渣子,不声不响,更不引人注目。溺在阴影里似的,终日灰扑扑的,好像阳光都刻意避开了这里,甚至连黄昏时刻的满载而归都像是含了几口委屈在里面似的。
轮船的汽笛声,是黄浦江苏醒的标志,也是叫醒租界的第一声温呵,不消多久,栽植着法/国梧桐的霞飞路就会褪掉熟睡的茧子。俄侨的商店和面包房向来最为惜时,也最为傲慢,偌大的店面,满目俄文,一个中/国字也无——价格签是唯一能看懂的东西。咖啡厅则要带一些闲适慵懒的情调在里面了,就连“OPEN”的门牌被翻回门口的动作都那么优雅随意。不多时,咖啡香就弥漫开,融进上午冷腻的空气里,这是最为安静也最为张扬的开张信号。
黑胶唱片是店里的宠儿。早晨冷清,店主们便随着那微微发颤的调子哼唱起来。走了调的,没走调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心情。新鲜的红玫瑰也说顺着节奏被逐根裁齐,成束插进桌上的长颈玻璃瓶里。渐渐的,收音机就成了一个笨重的摆设,和渔船一样,是哑着的。会重新打开它的也多是中/国的店主,面色平定的听着租界外的天翻地覆,最终惊魂未定地将它关掉,好像躲着一个瘟神,一个讨债鬼。这件机器便再次安静了,沉默却理直气壮地占据着钱柜一角。之后,店里重新响起悠扬婉转的音乐声,一首歌结束后,意/大/利细麻餐布已经被整整齐齐叠好,摆到每一个骨瓷餐盘上。
窗外,一位金发妇人抱着鲜花和装满俄/国甜面包的纸袋,牵着高大漂亮的牧羊犬,脚步轻快地绕开了街上融化的雪水,不紧不慢拐进了街角。
暗色砖石上偌大的一摊积水,在上海的冬天几乎随处可见,终日就这样平静地卧着。偶尔一阵冷风拂过,便起些不痛不痒的波澜,赏个薄面。它像一面大镜子。倒映着被洋房,商铺,银行大楼包围住的租界一角,像嵌进了地面里似的。
和那些好看却无用的收音机一样,含着几口秘密,终日装作哑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