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
-
1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奖得主李政道逝世,享年98岁
-
0拓变论:其实所谓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应该另有真相和原因,应该是空间本体量子场本身及其吹气球效应。
-
1
-
1
-
32023——2028是中国波动方程年 https://www.mathnature.net/ 跟上时代的脚步,轻松取得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
-
6
-
5
-
0
-
0
-
1
-
0
-
0
-
1申请人:@gchek3306 申请感言:量子场论吧不是民科,是严谨,科学的学术基地,它是具有很高学术门槛的贴吧,发帖人必须具有很高的学术素养,足够严谨的数学素养,尊重当今前沿的学术成果和实验数据。
-
7
-
9
-
5
-
5
-
6
-
1自从 20 世纪 50 年代 Mayer 和 Jensen 等建立原子核的独立粒子壳模型 [1, 2] 以及 Bohr 和 Mottelson 建立原子核的集体模型 [3, 4] 以来,核物理学家一直致力于寻找 一种能够统一、准确地描述所有原子核内禀单粒子运动及其集体运动的原子核理论 模型。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仍然没有找到一个能够统一描述原子核结构性质的 理论模型。 原子核是由几个至几百个核子组成的量子有限多体系统,具有丰富的结构信 息,涉及少体到多体等复杂计算。对于非常轻
-
1普通原子核是由束缚的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实际上除了质子、中子这两个最轻 的重子外,还存在超子等其他(弱衰变)重子,它们有不寻常的寿命(约 10 −10 s),称为“奇 异”的。为了标记它们,在基本粒子物理学中引入了新的量子数“奇异数”。在基 本粒子物理学的夸克模型中,重子由三个夸克组成。如核子是 uud 或 ddu,最轻的 超子Λ是 uds,三个Σ(Σ + 、Σ 0 、Σ − )超子(uus、uds、dds)都只包含一个奇异夸克, 它们的奇异数为 S=−1。比Λ和Σ更重一些的Ξ(
-
1热声效应是指热与声之间相互转换的现象。从声学角度来说,它是由于处于声 场中的固体介质(有时称之为第二介质) 与振荡的流体之间相互作用,使得距固体 壁面一定范围内沿着(或逆着) 声传播方向产生一个时均热流, 并在这个区域内产 生或者吸收声能量的现象。按能量转换方向的不同, 热声效应可以分为两类:一是 用热来产生声,即热驱动的声振荡; 二是用声来产生热,即声驱动的热量传输。只 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热声效应在行波声场、驻波声场
-
1为了解释β衰变中“能量不守衡”的问题,泡利在 1930 年提出了中微子的假 学。1933 年费米提出了弱相互作用的理论。1956 年美国物理学家雷尼斯直接通过 实验的办法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20 世纪 60 年代,温伯格、萨拉姆和格拉肖在规 范场理论的框架下,建立了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弱电统一理论 预言的传递弱相互作用的中间玻色子 W ± 和 0 Z 粒子于 1983 年在欧洲核子中心的高 能加速器上被发现。 在早期宇宙和恒星的内部等高温高
-
4强相互作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正是由于它的存在, 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才得以束缚在一起。 尽管在 1932 年中子发现后不久, 人 们就意识到还存在一种不同于电磁相互作用的另外一种力,但是,直到 1974 年量 子色动力学的诞生,人们才理解核力动力学机制的基本理论。量子色动力学(QCD) 是关于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 量子色动力学是一种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虽然与量子电动力学类似,都是基 于量子场论的,但是其非
-
0我来跟你说说吧,宇宙背景微波辐射这个理念你如何相信它呢?二战时期的炮火连天你还看得到听得到吗?它怎么就不是现有宇宙空间整体的一种微波辐射状态呢?
-
2
-
2
-
2
-
25从去年十二月起,开始自学量子场论,至今已有三个半月的时间,先看了一些Ryder,Srednicki和周邦融,都感觉没有看进去,后来看王正行,才觉得好不少,
-
0谈起物理,尤其是场论,费曼图等,他露出了愉快而自信的笑容。这让我确信他的学识还没有丢掉,令人欣慰。 https://www.douyin.com/search/%E5%AD%99%E5%8D%AB%E4%B8%9C?aid=e7
-
10需要来问
-
7
-
6
-
0在量子场论中粒子被理解成场的激发态,场就像水,粒子就像振荡的波源。可是当观测粒子,即给波源施加一个力时波源的运动方向是确定的,这又如何量子力学测量时的概率性呢?如果我们把粒子理解成两层薄膜中的小气泡,把场理解成两层薄膜中的液体,挤压气泡(即观测)时气泡有可能向各个方向运动,这就能解释测量的概率性。而在弦论中不同粒子被认为是弦的不同的方式振动方式,那该如何理解测量时的概率性啊?
-
0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3689-2 After shocking the mathematics community with a major result in 2013, Yitang Zhang now says he has solved an analogue of the celebrated Riemann hypothesis. Davide Castelvecchi Twitter Facebook Email Number theorist Yitang Zhang tackled a problem that could tame the randomness of prime numbers.Credit: George Csicsery/Zala Films A mathematician who went from obscurity to luminary status in 2013 for cracking a century-old question about prime numbers now claims to have solved another. The problem is similar to — but distinct from — the Rieman
-
1
-
1
-
6
-
5
-
3
-
8
-
5本人最近学qft,用的peskin的书,想找个熟悉这本书的同行学长学姐辅导答疑,可适当报酬,有意的留言或私信详谈